分享

欧苏文苑|“西湖烟水我如家”——王秋生做客“西湖大讲堂”主讲欧苏颍州侧记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4-01-10 发布于安徽

为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阜阳本土文化精髓,提升阜阳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由市文联、市图书馆联合主办“阜阳文化故事会——西湖大讲堂”首期主题文化讲座,于 20231230日下午3时,在市图书馆负一楼报告厅隆重拉开序幕。这一活动吸引近200名市民前来聆听。

  首期讲座《欧阳修、苏轼与颍州西湖的故事》,由我市资深文史学者王秋生老师主讲。王秋生长期致力于欧苏颍州诗词的研究,对欧阳修与苏轼的关系、欧阳修苏轼与颍州西湖的历史等,有着精准而透彻的研究。其专著《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书社)、合著《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等著作,被誉为研究欧苏文化和西湖文化的案头必备之书。

  王秋生说,在欧阳修、苏轼之后的近千年时间里,阜阳人民一直有着浓厚欧苏情结。阜阳以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都曾任颍州太守,并被称为“欧苏旧治”而骄傲,以欧苏赞美的颍州古西湖跻身全国“三大西湖”(杭州、颍州、惠州)而自豪。与此同时,一批文史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欧苏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所蕴涵的丰富内容的深入挖掘和专题研究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苏文化的大力弘扬和广泛传播。王秋生认为,欧苏诗词里隐藏着许多故事和哲理,是欧苏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他根据欧苏与颍州交集的时间节点,结合欧阳修、苏轼的生平历程和心境,用诗词串讲的形式,客观地解读了欧阳修、苏轼与颍州西湖的故事,留下的德政懿行,颍州的风土人情,及两位诗人对颍州和西湖的深厚情感。

  王秋生说,欧阳修颍州诗词是欧苏文化的重要内容。欧阳修为我们留下了与颍州相关的诗词约有160首。这些诗词大致可分为“知颍”“思颍”和“归颍”三个阶段的作品。而这“三个阶段”,又分为欧阳修与颍州有交集的“五个时期”或说是“时间节点”。

  一、欧阳修任颍州知州时期。即皇祐元年(1049)三月——皇祐(1050)七月。

  这一时期的诗词代表作,如《初至颍州西湖,种瑞莲黄杨,寄淮南转运吕度支发运许主客》《酬孙延仲龙图》《答吕公著见赠》《三桥诗·宜远·飞盖·望佳》《西湖戏作示同游者》《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等。从诗中“初至颍州西湖”;“西湖旧已闻,既见又过之”句,悉知欧阳修应为第一次来颍州。他就对颍州、对西湖一见钟情,不由地爱上了颍州和西湖,情感寄托于颍州和西湖。欧阳修把自己与颍州与西湖的关系,定位于“西湖烟水我如家”(《酬孙延仲龙图》)的关系。

  后来他在《思颍诗后序》中述说了初遇颍州的切身感受:“皇祐元年(1049)春,予自广陵(扬州)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也。”

  二、为母亲守丧期满离颍之前。即皇祐四年(1052)四月——至和元年(1054)五月守丧。

  皇祐四年(1052)三月十七日,其母郑氏夫人卒于南京官舍,享年72岁,欧阳修归颍守制。因欧阳修处于守孝及卜葬期间,仅在后期作诗几首。因时任颍州知州张唐公去思堂酒宴,欧阳修作《去思堂会饮得春字》,及《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因而有感》等诗。欧阳修在整个守丧期间,曾护母亲归葬吉州之泷冈,葬毕复至颍。至和元年(1054)五月,欧阳修在颍州服丧期满,复旧官职,赴京师。

  三、去亳州上任之前在颍州停留时期。即治平四年(1067)四五月。

  因御史彭思永、蒋之奇捏造欧阳修家庭暧昧之事,虽经辩诬还了清白,但欧阳修仍上表力求去职外任,经获准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皇帝允许欧阳修“过颍少留”,欧阳修在颍州停留两月,安排扩建房屋事宜,为以后辞官居颍做准备。这一时期作有《再至汝阴三绝》(自注:余时将赴亳社,恩许枉道过颍也)、《奉答子必履学士见赠之作》《送首州张职方》等诗。其中《再至汝阴三绝》在颍州广为流传,名句叠出,如“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白首重来似故乡”;“颍人莫怪归来晚,新向君前乞得身。”诗中的“十四五年劳梦寐,此时才得少踟蹰,”讲明了从至和元年(1054)五月,欧阳修在颍州服丧期满,复旧官职赴京师,到这次再至汝阴(颍州),已相距十四五年之久,他对颍州的思念时常萦绕在梦中。

  四、去蔡州上任在颍州停留一月余。即熙宁三年(1070)八月。

  在欧阳修的一再要求下,熙宁三年七月三日改知蔡州。八月赴蔡州任,道出颍州,以脚病滞留颍州一月有余。九月七日,欧阳修整理了自己在亳州及青州三年的十七篇“思颍诗”,作《续思颍诗序》以明志,第一次自号“六一居士”,并对明年归颍充满了信心。

  五、归老颍州时期。即熙宁四年(1071)七月——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

  欧阳修于这年的六月十七日接到朝廷批准他以太子少师、依前观文殿学士致仕的敕告,正式解官,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时年65岁。因雨阻数日,于七月四日到达颍州。

  熙宁五年(1072)四月,与欧阳修同在政府的原参政知事、老友赵概,以七十七岁高龄,自南京(今河南商丘)来访,在颍州畅叙友情,相聚10余天。这次在欧阳修私第的欢聚,一时传为佳话。时任颍州知州吕公著为尽地主之谊,“特置酒于堂,宴二公”,并把聚宴饮场所题额为“会老堂”。欧阳修有《会老堂》《会老堂致语》《叔平少师去后会老堂独坐偶成》等诗作。位于颍水之滨德星之聚的“会老堂”,成为了颍州古西湖独存的一处文化地标,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

  这一时期,欧阳修还作《西湖念语》和《采桑子十首》等,赞颂颍州西湖之美。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病逝于颍州私第,享年六十六岁。同年八月赠太子太师。熙宁七年(1074)八月赐谥“文忠”。熙宁八年(1075)九月,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

  王秋生老师在接着介绍的“苏轼与颍州”时说,苏轼的颍州诗词约有110多首。可分为熙宁四年(1071)九月“与弟弟苏辙,看望恩师欧阳修”;元祐六年(1091)闰八至元祐七年(1092)二月“任职颍州期间”;元祐七年(1092)三月“离开颍州以后”三个部分。

  北宋熙宁四年(1071)九月,苏轼与弟弟苏辙来颍州看望恩师欧阳修,与恩师欧阳修在西湖诗酒唱和,苏轼创作有《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陪欧阳公燕西湖》,苏辙有《陪欧阳少师永叔燕颍州西湖》《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等,都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

  元祐六年(1091)闰八至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轼任颍州太守的时间仅为半年。“知颍”阶段创作的诗词有70多首。主要作品有《泛颍》《西湖秋涸,东池鱼窘甚,因会客,呼网师迁之西池,为一笑之乐。夜归,被酒不能寐,戏作放鱼一首》《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一首示坐客 》《聚星堂雪》《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等,这些诗在颍州广为流传。

  元祐七年(1092)三月,苏轼离开颍州改知扬州之后,代表作有《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三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次韵赵德麟西湖新成见怀绝句》《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等10余首。其中如“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千夫余力自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等名句,至今为阜阳人耳熟能详所,津津乐道。苏轼守颍半年间,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其政绩卓著。如拒挖八丈沟、开仓放粮、缉盗安民,祀雨祀晴,奏乞留黄河夫万人,修境内沟洫,以余力浚治西湖等,亦有多首诗作吟咏。

  王秋生老师在《欧阳修、苏轼与颍州西湖的故事》讲座有两个鲜明的亮点:一是以时间节点和地点为坐标,将欧阳修、苏轼二人与颍州、颍州西湖相关的诗词作品进行合理定位,为准确深入研究欧苏文化提供了全新角度。二是把欧阳修、苏轼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颍州诗词,划分为不同阶段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欧阳修、苏轼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有助于对宋代颍州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弘扬欧苏文化,赓续历史文脉,厚植人文情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座结束后,王秋生老师和现场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一位教师说:“很开心能够听到王老师的这场精彩讲座,受益匪浅,希望以后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们继续讲述欧阳修、苏轼与颍州西湖的故事。”许多听众表示,王秋生老师的讲解条分缕析,层次分明,通俗易懂,给人以胜读十年书之感。

  阜阳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聚星诗坛》会刊主编吕大振,欣作《听王秋生先生<欧阳修苏轼与颍州西湖>讲座有感,赋诗二首》:

   一

太守当年终老地,

西湖烟水我如家。

感翁情意暖心肺,

千载听来噙泪花。

   二

欧苏遗事漫咨嗟,

讲座先生走鹤车。

北阙风云言可惧,

西湖烟水我如家。

一堂欢会时如电,

十阕新词笔胜花。

析理分条详解后,

两翁颔首夕阳斜。

   主讲嘉宾简介:王秋生,资深编辑、文史学者、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馆员、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已出版《诗经经典百句》《孟子经典百句》《生活之前:从精读论语名句开始》《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合著)《七颂堂集》(点校本)《正德颍州志·嘉靖颍州志校注》《阜阳文化史·史前至魏晋南北朝卷》(主编)《合肥诗词》(注释本·合著)等。此外,王秋生老师应黄山书社之邀,对原著《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2004年版)作了重新增订,因内容增多、体量增大,增订本分为《欧阳修卷》《苏轼卷》两卷本。预计年内将与读者见面。

  (本期文章,根据王秋生《欧阳修、苏轼与颍州西湖的故事》讲座课件提纲、阜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姗姗阜阳文化故事会西湖大讲堂”开讲》报道、阜阳市图书馆公众号“讲座回顾”:《阜阳文化故事会暨第一期西湖大讲堂——欧阳修、苏轼与颍州西湖》等综合整理,并经王秋生老师审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