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卦(雷地豫)──雷聲響起,大地上一片生意盎然(春季) | 布裕民

 一二一元 2024-01-11 发布于湖北

分說十六:豫卦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豫卦由震卦和坤卦組成,上「震」下「坤」。「震」為雷,「坤」為地,所以說「雷地,豫」。

豫,是歡愉的意思,所以有「豫遊」(逸樂嬉遊)、不豫於色(滿臉不高興的樣子)等詞語。這卦名的「豫」就取這個意思。

為什麼「雷」和「地」會得到歡愉的意思呢?這裏我們先要了解古人對雷的認識。如果我們先簡單看三畫的震卦 ,它上面是兩支陰爻,下面是一支陽爻。陰爻主靜,陽爻主動。假如我們把上面的兩支陰爻視之為地,那便是地下有動的象。這個三畫的震卦,其實就是一個代表地震的卦象。

那為什麼「震為雷」呢?「雷」是震卦的基本象徵義。我們可以從地震的徵兆去理解。地發雷聲,是古人最明顯留意到的震前預兆。如 《宋書‧五行志五》記載,南朝劉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七月己酉,「東北有聲如雷,地震。」《魏書‧靈徵志上》高祖延興四年(474年)五月記「雁門崎城有聲如雷,自上西引十餘聲,聲止地震。」《舊唐書‧五行》記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十八日中記「先是,秦州百姓聞州西北地下殷殷有聲,俄而地震。」在更早的年代,甚至有文字記載以前,古人留意到地震與雷聲的關係,是不難理解的。

地震不常有,但打雷卻是常有的。為什麼古人又有「雷生地中」的理解呢?我們現在知道,打雷和閃電是同時發生的,雷電的出現是這樣的:一塊雲接近地面物體,或者帶異性電的兩塊雲相接近時,產生火花放電現象,電光很強,那叫做閃電,同時發出的強大響聲,叫做雷,合稱雷電。帶異性電的兩塊雲相接近,古人是觀察不到的,但地面物體為雷電擊中,或人畜死亡,或大樹焦黑,或引發山火,則古人常見,因此說「雷生地中」,也是從觀察中所得的合理結論。

「春雷響,萬物長」

雷殛會帶來災害,但對古人來說,雷也並不是沒有好處。在中原大地,春天是多雷的季節,又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雷與萬物的生長便產生了關係。《禮記‧月令》:「仲春,雷乃發聲。」《說文解字》:「雷,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

回到豫卦的卦象,「上雷下地」。上卦顯示天上正在打雷,說明天可能要下雨,或者正在雷雨交加之中。下卦大地,兼指大地上的動植物。天降喜雨,大地上的植物將要或者正在接受雨露的滋潤,植物當然高興。「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春天一個重要的節氣。為什麼叫做「驚蟄」,就是打雷了,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過來了。黃庭堅的《清明》詩便有「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句。無論動物或植物都被雷雨驚醒了,大地上一片生意盎然,出現歡欣的氣象,因此說是「豫」。

對人來說又怎樣,雷會帶來愉悅嗎?未響雷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為雷悶在地下,是一種閉鬱的情況。人或為節奏明快的音樂引發,引吭高歌,發聲了,悶氣抒發出來,氣機舒暢了,人也開心了。這就是「雷出地奮」,「奮」,是奮發而有聲的意思。

縱上所說,「豫」的卦象有春天、歡愉、聲音(音樂)等含義,那《大象傳》的作者,面對這個景象,又作什麼提示呢?他說:先王見了這種情況,便不忘祭祀。春回大地,玩樂還來不及,怎麼提到祭祀了?

春回大地不忘祭祀

現在我們有春秋二祭,春祭是在清明(陽曆四月五日),秋祭是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香港還定為公眾假期,各掃墓地點還有特別交通措施,這是我們久遠的文化保留到今天的痕迹。古人也有春秋二祭,春季進行的,叫做「禘」,秋季進行的,叫做「嘗」,「禘」與「嘗」有一個明顯的分別,就是「禘有樂而嘗無樂」(《禮記·祭義》)。與豫卦有關的,屬於春祭,是有音樂的。

上引《禮記‧祭義》整段說話是這樣的:「祭不欲數(粵音畜,細密),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祭祀的禮節,不可太頻密,太頻密會使人倦煩,最後就會失去虔敬的心。但是也不可以太稀疏,太稀疏會使人怠慢,久而久之就會忘了祭祀。所以君子行為合於天道(四季運行的道理),在春天舉行禘禮,在秋天舉行嘗禮。秋天的霜露,覆蓋着大地,君子踏在霜露上,心中會產生一種悲悽的感覺,並不是因為寒冷的關係,而是因為思念失去的親人,所以秋祭是以悲哀的心情進行,懷念親人的過世,而不用舞樂。春天,雨露濕潤了大地,處處有欣欣向榮之象,君子走在這樣的季節裏,心中會產生一股顫動,希望逝去的親人,跟着春天的腳步重遊人間,所以春祭是以歡欣喜悅的心情,用舞樂來接引逝去的親人回來。

了解了古人春祭的意思,便知道《大象傳》的作者為什麼在豫卦中說「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了。

祭天的時候配以祖先

春回大地,人心興奮,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要「作樂」來致祭親人,但是不是可隨意來做呢?「崇德」二字,界定了如何「作樂」。鄭玄注:「崇,充也」,並舉了例子說明如何「崇德」。「崇」字解作「充」字,「充」字是「當」字的意思。鄭玄說:「王者功成作樂,以文得之者,作『籥舞』,以武得之者,作『萬舞』;各充其德而為制。」(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所用來祭祀的樂舞,要與那人的功業德行相配(「各充其德而為制」)。能適當配合的樂舞才能正確恰當地彰顯那人的功業德行。這就是「作樂崇德」的意思。

再看「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句。殷,盛大的意思。薦,祭獻的意思。上帝,指天。祖考,指祖先。這句又與古代祭禮有關。古代的祭禮,有主要受祭的對象,同時有配饗者。春回大地的祭祀,當以天為主,而配以自己的祖先。周人祭天,有配以祖先的傳統,如配以后稷(《孝經》),是為常制;康王祭天時,亦曾配以、文、武、成王(王先謙《詩三家集疏‧昊天有成命》)。祭天配以祖先的意義在於萬物由天而生,人由祖先而來,祭天的時候配以祖先,是顯示報本的道理。

豫卦的《大象傳》辭,既顯現了自然界的現象、人的心情,亦反映了由此而生成的禮樂,可見其豐富多姿。《大象傳》的作者在豫卦的卦辭中告訴讀者的是,在這春回大地的時刻,要制定適當的樂舞,舉行隆重的祭天儀式,把樂舞進獻給上天,並在儀式中配上自己的祖先,使祖先能在祭禮中同饗天的功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