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有浪花

 无知一熊 2024-01-11 发布于广东
人生,从东隅到桑榆,有正章,有附篇,还有附注。正章是第一人生,附篇是第二人生,附注也是人生之浪花也。浪花者,激荡而生,亦有故事也。此从《思行集》拾得浪花一二,以作回味。
1、天地有差,人各有异,社会有差异;天地人可以和为一府,但其材质、意识和毅力等方面依然且必然存在差异,很难想象可以演变成无差异的相同;这种差异仅仅是客观的不同,并非人为想象且割裂出来的你我尊卑、阴阳虚实和取予得失。这种客观差异体现在社会建构上便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差异化社会结构;这种差异化社会既有差异化共生又有差异化竞争,藉此实现社会融合进步;社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差异化过程,不同而和,和而不同,旧的差异消亡了,新的差异产生了,由此推动社会融合发展;假如社会不再存在差异,则不可继续发展,此即同则不继。由此而论,差异是差异化的条件,而差异化就是和而不同化,是社会融合进步的内生动力。
2、不平则鸣。不平具有变化之势,不平则鸣是推动人类自然发展的动力,使得不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让人养成一种不平衡性思维。分析不平衡、利用不平衡(因素和矛盾)以减小乃至消除不平衡或打破旧平衡(状态),借此推动事物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发展,就是不平衡性思维。不平衡和差异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平衡是一种状态,而差异是比较对象之间的不同;没有差异便没有不平衡,但消除不平衡未必要消除差异。
3、国际社会对“和而不同”存在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和的认识及其实现路径上,导致国际社会乱象。当认为和是不同之和合时,相应的行为便表现为王道、说服、朝贡、公平交易和不结盟;当认为和是不同之统合时,相应的行为则表现为霸道、压制、殖民、强制交易和结盟。中国崇尚和合,践行亲诚惠容,通过公平交易实现差异化共生共赢,此乃实和生物,美西方崇尚统合,到处拉帮结派,通过实力强制占有资源和市场以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此乃降维打击。
4、差异治理力求和而不同,需要就和而不同出台公认的行为目标、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以优化差异化结构,实现“不同而和,和实生物”,避免同则不继。就高峰期交通治理而言,行为目标是尽快达到目的地,道德规范是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仁和按交通规则行驶之义,但困难和争议较大的是交通规则,这个规则鼓励每个司机在同向而行的前提下见机行事,通过个人努力保障车流行而不止,最大化和而不同,以实现尽快达到目的地的目标;如果规定每个司机一个紧跟一个行进,后果必然是大堵车,这就是同则不继,理当避免;当然也要保障交通和谐、有序、高效和道德规范,做到不同而和。这个案例说明了提出合理的行为目标、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根据具体问题给出具体方案的重要性,不仅行为目标和行为准则需要具体化,一般性的“正义仁德”道德规范也需要具体化。
5、治理之道实乃顺应客道,以道统术,用好资源,平理关系,惟修惟和惟叙,不受方法和资源摆布客道包括客体之道和道之道,而客体之道有内道与外道、父道与子道、新道与旧道之分,道之道有道外有道、道内有道和道本有道之分,不可举一废百,这表明,认识客道需要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面观察、分析和把握事物与环境、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在与往来(既往和未来)、表象与本质等关系,去伪存真,以形成事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和综合性形象。
6、道是客观规律。做人,不仅要知道,还要行道,更难能可贵的是坚持行道;行道包括处理关系(行仁)和遵循存在、运动、变化规律(循道)2个方面。道者立本,本执末从,不可不知;知道才能行道,行道才能德成名遂,知道是行道积德的基础。知道行道以正义仁德为准则:知道以正,“正”检验知道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正者知道如愚,自然明觉;行道以义,“义”检验行为对道的关联性和符合性,义者行道如归,无所不宜,其中,仁者利物如己,无息不存;立名以德,“德”检验行道的一惯性和自觉性,德者慎终如始,一以贯之。知道且行道者君子也,知道而不行道者小人也。
7、人提出的理不一定符合道义,因此,应用此理时需要审慎,不可执理;如果理不符合道义,则执理废事。人不可执理但须执道,执道就是遵守正道。
8、知言是一种鉴别知道之正与否的活动,有别于知道,但基于知道,且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知道活动。对知道的鉴别分为4种情形:不知知道为伪者蒙昧也,知知道为伪者启蒙也,知知道为正者开悟也,不知知道为正者自觉也;从开悟到自觉又分为巧、工、贤(神)、圣4个层级,切而知之谓之巧问而知之谓之工望而知之谓之贤,闻而知之谓之圣。孟子知言,已达闻而知之的圣级。蒙昧者易自以为是,启蒙者易自轻自贱,开悟者则温恭自虚,自觉者博大真人也。
9、凡事都是劳动创造,同样光荣伟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无世俗的高低贵贱之分。做事情、做人生和做社会没必要挑三拣四,但须持有热爱;为了持有这份热爱,应做到凡事自主选择,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天赋、教育、经验、实力和环境诸因素后作出的“我要做”的理性选择,如张明光博士出家修行般的坚定选择;只要热爱便可有为,“好之而有力则无不至也。”(欧阳修《<集古录>目序》)

10、表面上,才识智巧、资本品牌、分配交换等似乎都能增大个人利益,但归根结底,是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增大个人利益。只有劳动才能利用才识、资本、品牌、政策、市场等资源来创造利益,以增大自身利益,并通过交换来互相取长补短,以使得自身利益极大化;而交换之所以增大交换双方的利益,其根本在于交换的东西具有劳动价值,而且,交换本身也是一种劳动方式,交换创造的价值并非不劳而得。

11、垃圾治理要兼顾垃圾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垃圾是有社会灵性的物质,这是垃圾治理的逻辑起点。垃圾的物质性派生出垃圾的污染性和资源型,要求垃圾妥善处理;垃圾的社会性派生出垃圾及其处理的外部性和公益性,要求垃圾妥善治理。垃圾妥善处理重点在有效处理垃圾的物质性,赋予垃圾处理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技术进步价值,而垃圾妥善治理则要有机统一垃圾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将垃圾处理治理化,使垃圾处理人性化、人格化和人文化,赋予垃圾治理涵盖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12、垃圾治理体系是利用相关的政策、资源和市场(供应)及其交互作用开展垃圾治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系统表象,因此,构建和优化垃圾治理体系包括评估政策、资源和市场(供应),分析政策、资源、市场(供应)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现有政策、资源和市场(供应)及其交互作用条件下可以开展的垃圾治理活动,判断这些政策、资源、市场(供应)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垃圾治理活动所形成的垃圾治理体系是否理想,垃圾是否得到妥善治理,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资源和市场(供应)。
《垃圾治理之道:方法探索·案例解析》一书中,曾以“世”代指这种表象,而以“人”“物”代指其中的政策、资源和市场(供应),以“事”代指人和物的交互作用和利用人和物的活动,故有简明扼要的“垃圾治理世人物事”一说,而构建和优化垃圾治理体系可参考书中的垃圾治理世人物事的设计流程。
这里的垃圾治理体系指一地的垃圾治理系统表象而不是某一具体治理事物,是一个全域的全局系统。建构和优化垃圾治理体系必须从全域、全局出发加以系统分析,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借助人工智能(AI)分析来完成,先建立AI分析所需的数据架构和场景,再利用过程组合方法、SWOT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各场景内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是一地垃圾治理世人物事的全部数据,场景是发生在当地可行的垃圾治理之事,结论是关于当地现有政策、资源和市场(供应)条件下优的垃圾治理体系,或为建设当地垃圾治理的目标体系需要怎样的垃圾治理活动及其相应的政策、资源和市场(供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