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所住而生其春——评姜从舜《春天的鹅黄》

 道就是爱 2024-01-11 发布于湖北

龙道子评语:

姜从舜老师《春天的鹅黄》一文,通过自身对春天的回忆以及春天给自己带来的美好,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表达了春天对于人类的珍贵,进而阐明了春天对当今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姜老师的文章情真意切,西北汉老师的朗诵感人肺腑。一岁一枯荣,当春乃发生。春,活力、乐观、向上、生发的象征。春天,不因你无所见无所遇,它就不来;也不因你情有独钟无限留恋,它就多为你驻留。有所来有所去,无所来无所去,全然在于人的内心。心中没有春天,春天来了也难以感知其贵;心中有春天,时时处处即春天,夏秋冬也即春天。心在,春在。心无所住而生其春。其实,春天常驻人间。愿读者朋友们不仅眼中有春,回忆中有春,春天时有春,而且未来的心中、心中的未来、时时处处更有春。

附:

《春天里的鹅黄》

文/姜从舜

春天来了,春天又走了。春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悄然,去也悄然。

春天,这个季节,是一年的开始,在中国,在农村,人们把春天看得特别重。万物沉寂冬藏过后,在春天里复苏。春天是生命与希望并重的季节。二十四节气,立春那天就标志着春天来了,谷雨过后,春天进入了倒计时。

今天是四月二十九日,我跟所有的人们一样,宅在家里,盘点着春天的过往。

人们喜欢春天,那是因为春天的气候适宜人类的生存和成长。人们把人生中零至二十岁,比喻成人生中的春天。春天不仅是一个季节,还是一个人的年轮。人们很多认识基于童年,源于春天。童年时光,大部分在野外度过,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与花草树木度过,与飞禽走兽度过,与莺歌燕舞度过,与虫鸟花卉度过,与禾苗青蛙度过,与春燕泥塘度过,与野果美味度过,与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度过,与大片大片的麦浪度过,与林徽因的四月天度过,与朱自清的散文《春》度过,与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度过。所有的一切,如今成了不可复制的不可多得的回忆。如今的我早已步入天命之年,很多事仍然是迷惑不解,正如正文开头写的那样,如今的春天来也悄然,去也悄然,很少见到,春暖花开,春光明媚的景象,像蒲公英的花絮飘飞不见。我记忆中的梧桐树,已砍伐殆尽,“童子打桐籽,桐籽落,童子乐。和尚沿河上,河上完,和尚玩”的欢声笑语,仿佛天籁之音的她,又回到天际外那些不为人知的世界。还有春天中那些野果子,譬如:刺泡泡儿,小麦泡泡儿,大麦泡泡儿,每到春天,我们会定时采摘,用宽大厚实的梧桐树叶包裹如粽子一般。带回家与兄弟姊妹与妈妈分享食用。还有那些茅草针儿,乳白色如虫一般,吃之前总是从众多草丛中抽离出来,盘成一盘,然后静静的慢慢的消遣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食物;还有大把大把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时光。还有地母儿,地母儿形似娘亲的乳头,我们碰上它,无比亲切,味道好极了,它们贮藏在大地的深处,但还是没有逃过我们的嗅觉。找到后,先美食一番,自然少不了母亲的那一份。然后,把这块地方标记在自己心里,成了我们的秘密花园。还有山涧溪沟的螃蟹,也没有逃过我们的“魔爪”。生吃,火烧油炸的宿命全被我们掌控。大哥哥们经常讲,生吃螃蟹的前鳌力气大,所以,我们常常生吃鲜美细嫩的肉,吃后有没有力气不得而知。

如今的儿童,还有没有我们那时看到这些景象,还有没有我们那时的快乐,未可而知。我们没见到的,他们不可能有所感知,他们想象中的事物,是否还是我们心目中的爹娘。春天的背景变了,春天的故事也会发生改变。如今春天的剧本是越来越少,那是因为人们的大部时间,在室内度过,在小圈子里度过,在小区院子里度过。在校园里度过,乡下留守儿童就更糟了,乡下十天制寄宿学校就不用说了,看到的十分有限,等到他们放假回到家里时。发现春天早已悄悄溜走了。

今年的我对春天的体验,是从茅坪翻坝高速车上去宜昌猇亭的路上看到的,我看到了阳光下青翠欲滴上的鹅黄,绒绒的,暖暖的,美了我的眼,也醉了我的心。我仿佛感觉到现在的春天随着农民工进了城。春天应该属于老人,应属于农村,应该属于驴友,应该属于爱好春天的人们,应该属于青少年儿童那个群体。春天不应该是诗人散文大家的专有,也不应该特属大唐那个至今还荣耀的时代。九畹溪的春天,走了。她的驻足,我们不曾好好招待。走吧,走的是花草树木,走的是岁月。但我们记忆里的春天还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