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 “一体两翼”也称“一化三改”,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简称,其正式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的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总路线中,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别为两翼。所以,总路线简称“一体两翼”或“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新变化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符合当时中国的发展实际和规律,对党和国家的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设想是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考虑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任务时,由于新成立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所以党当时认为可能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但是,当时间来到1952年的时候,中国发生的三种变化,促使党开始考虑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一是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年底,党带领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基本完成,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基本被废除;朝鲜停战谈判双方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协议,战争有望不久结束。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虽然成就很大,但是期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党的思考。农村中,土改以后一方面农村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城市中,国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需要把有限的资金、资源、技术投入重点建设上来;而私人资本主义则要求扩大自由生产和贸易,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因此,党必须采取新的方针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是经过三年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内部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中,国营经济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优势,国营工业产值已经超过工业总产值的一半;私营经济大都开始了调整改造,私营金融业已经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私营工商业开始有相当一部分被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农村中,土地改革后,已经开始普遍开展互助合作,并初步显示了集体生产的优越性。这些状况表明,我国已经在某些方面开始初步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以上的变化使党开始认识到,原来设想的过渡到社会主义前的10~15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其实就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党领导人民已经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基于此点认识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及解决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的需要,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随后于1954年2月召开的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这条总路线被正式批准执行。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将其写人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总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和“三改”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没有工业化,其他建设就没有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环境中,在力量弱小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大工业的,要想实现工业化,就必须紧紧依靠国营大企业,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情况的新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的总路线、总任务、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变。它被提出后,迅速在全国范围传达和学习,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它的指引下,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掀起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浪潮。 |
|
来自: 20090501cf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