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读《时间简史》15—19

 徐树爱 2024-01-11 发布于湖南

探探时间的虚实(15)——
—— 是谁颠覆了我们的时空观念?

    在霍金的《时间简史》里,有虚时间有实时间之别。须要站在我们自以为真实的“时间”之外来看待虚时间,所谓的虚时间则是更基本的时间概念。
    “虚”时间内的粒子的途径的波进行求和。也就是为了计算的目的,人们必须用虚数而不是用实数来测量时间。这时,时间和空间的区别就完全消失了。欧几里德空间一时间中,时间方向和空间方向没有不同。
    在量子力学里,引力场是由弯曲的空间一时间来代表的。粒子在弯曲空间(时空)中试图沿着最接近于直线的某种途径走,但因为空间一时间不是平坦的。它们的途径看起来似乎被引力场折弯了。当我们用费因曼的路径求和时,却与爱因斯坦的引力观点一致吻合了,它能代表整个宇宙历史的完整的弯曲的空间一时间。在量子引力论中,存在许多不同的可能的宇宙量子态。如果我们知道在历史求和中的欧几里德弯曲空间一时间在早先时刻的行为,我们就会知道宇宙的量子态。
    宇宙应该是有限而无界的吗?在量子引力论中,空间一时间只有有限的尺度,空间一时间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地圆说普及后的人们都知道,地球的表面积是有限的,但它没有边界或边缘。 “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
     宇宙是完全自足的,但是,如果宇宙确实是完全自足的、没有边界或边缘,它就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一—它就是存在。那么,还会有造物主存身之处吗?但是,宇宙会膨胀到一个非常大的尺度,并最终重新坍缩成为在实时间里看起来像是奇点的一个东西。只有当我们按照虚时间来描绘宇宙时才不会有奇点。
    然而,当人们回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实时间,那儿仍会出现奇点。这暗示着所谓的虚时间,其实是真正的实时间,而我们叫做实时间的东西恰恰是子虚乌有的空想的产物。现代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等,颠覆了我们的时间观念。

2024-01-11 09:29

探探时间的虚实(16)——
为什么天上一天,人间几年?

    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记载淳于棼的南柯一梦,他醒来了,悟到功名富贵很容易消失,于是出家归隐。
    任昉《述异记》,记载西晋王质上山砍柴遇到仙人,仅仅看仙人下了一盘棋,自己的斧子把柄就朽烂了,回到家乡,一百多年过去了。
某宗教经典故事中的欧載儿,他去葡萄园里摘葡萄,回来的路上坐下打了一个盹,几辈子就过去了。
    民间传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可见神仙的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要高于人间几百倍 。无衣食之忧虑,时间就过得很快,因为幸福,所以快乐,因乐而快。离开伊甸园的人类,只能土里刨食,靠流汗生存,时间就过的很慢。
    人间多悲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于是,也就有了李白的“金钟玉馔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的诗句。醉了是什么感觉?飘飘欲仙的感觉。醉里有梦,梦里什么都有。醉的状态和睡眠的状态,时间过得很快,人一旦醒来,时间就会还原为一秒一秒的过日子,熬生活了。
    所谓黄粱一梦,为什么睡里醉里时间过得快,醒来就过得慢呢? 醒与睡,昼与夜,究竟是怎样的时间关系呢?今天,凭借着理论物理,量子力学,并参照宗教学说,来堪破我们世俗的时间经验,让我们一起透过传说的仙境,梦境和现实之境,来探究一下时间的虚实吧。

2024-01-11 10:36

探探时间的虚实(17)——
睡与醒,生与死,是一如吗?
    

人的经验层面看,时间与空间是两回事,而且时间是一维方向的不断流逝,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而从本质上理解,时间是一体的,不分过去现在和未来。
     那么,假如有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假象存在,那么,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是常识,未来同样能决定现在,现在同样能作用于过去的历史。或者说,时间是一体的,三个时态只是我们的日常妄念,是错觉。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那么,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也只是我们的经验妄念而已。
    老百姓的说法,“睡眠是小死”。那么,死亡就应该是大睡眠了。一般人能理解一天奔波疲劳,进入睡眠状态是多么幸福的事,从生到死则十分恐怖,生死轮回更是神秘不可测度的,只有宗教信仰的认识尺度可以测量。
    庄子看开了生死,说“劳我以生,息我以死”佛陀看开了生死,说“生死一如”。生死只是有限人生的两个平等的端点,喜与悲是基于妄念的情绪反应。小生死是一个人的睡与醒,中生死是一个人的生与死,大生死是生生世世的轮回。
    不仅仅生命的生长与条达,是顺应自然规律,甚至相反方向的堕落和死亡,也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本能,这是弗洛伊德在纳粹疯狂屠杀犹太人的险恶环境里所做的思考,也是他的精神分析学的进一步的发现。
    我们可以认为,在昼夜循环里,人的睡与醒,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极端。人的精神不得不从兴奋走向抑制,又从抑制走向兴奋,从醒的极端回到睡的极端,是一个小的生死轮回,一次小自转。人从生到死一生的轨迹和命运则是一圈公转。相对于生生世世的轮回,则一个人的生死只是完成了一次中级的自转,而生死轮回才是一次像样的大的公转。

2024-01-11 11:37

探探时间的虚实(18)——
自知无知是最高的人类智慧吗?

    古希腊先哲,从苏格拉底到高尔吉亚,认为人类自知无知,不可能知道大自然才是一种真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与佛家相比, 儒家讲“诚则明,明则诚”,同样是很高的境界。
    说到高尔吉亚的哲学观点,王东岳先生感到很惊讶,高尔吉亚仅仅几句话就概括了西方整个哲学史的发展。世界本来无物存在,即使存在也不能认识,即使认识也没法表达出来。
    王东岳先生举例说,人类最初靠采集野果子生存,类人猿必须快速辨别哪是叶子哪是桃子,才不至于饿死。微红的桃子藏在发黄的叶子间,黄色和红色在波长上只有几纳米或者几十纳米的差度。如果他现在开始计算它的波长,那么他的脑子得像教室这么大,他可能都来不及处理,他瞬间把它错觉为不同的色差,马上就能够确认一个分辨关系,我们把它叫适变求存模型,而不是求真模式。
    “因此,我们只有错觉这个世界,才能有效地维护我们的生存,因此我们的感知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你的感觉本身是有规定性的,它是按照对有机体保护寻求能量资源来设定的,而不是按照求真设定的。因此在你接受任何信息的一瞬间,你一定要把它错觉为一个最简洁、最节省生物能量的反应方式来处理这个信息,因此你所说的世界永远是你的主观世界,而不可能是直接表达的客观世界本身”。

2024-01-11 12:39

探探时间的虚实(19)——
视死如归是自欺欺人的想法吗?

    王东岳先生特别惊讶高尔吉亚在古希腊时代,居然预判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走向和基本问题的提出。他居然在古希腊时代提出了著名三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无可认知。第三层表述,即使有所认知也无从言表。
    高尔吉亚的论断,恰好说明了西方哲学的三大进程。第一,本体论。到底存在是什么?有没有存在?第二,认识论。即使有存在也无法认识,这恰好是第二阶段,是西方古典哲学所探讨的认识论的核心难点所在;第三,即使有所认知也无从言表,就是当代或现代哲学的语义论转向。
中国古代先哲也有类似的意思,比如“诗无达诂”“言不尽意”“词不达意”等。《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与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嵇康著有《言不尽意论》。从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中看到他的某些基本观点,他用音乐做例子,说明心声之间,也就是思想感情同客观声音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他说: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待于人情。也就是说音乐之声是金石管弦等外在客观物质发出的声音,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
    嵇康的“言不尽意”论是把人独立出来了,摆脱诗言志,文载道的套子。他从心声二物的观点出发,让人走出混沌状态,拥有独立自由。也就是说,“竹林七贤”不仅仅只是形骸放浪的袒胸露乳的饮酒作乐,故弄玄虚的搞神秘玄学,他们是在追求人的独立自主性!
    现代物理实验进入微观基本层次,恰恰遇到了测不准和不可知的状态,当科学家测量量子时,它既不在这个地方,也不在那个地方,它没有具体的时间和方位。它的状态是波粒统一的,当科学家看到的时候,它则只是呈现一种状态。
    从量子力学层面看,无机界有机界和精神世界,存在于统一的能量场中,只不过是量子的震动频率有高中低的区别罢了。人作为灵与肉的统一体,精、气、神恰恰对应于,或表现出高中低三个频率。而且,高频率的能带动低频率的,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不仅精与气,气与神顺次支撑,也逆向相互作用,积极乐观的精神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和转化。
    也就是说,宏观上,看似无机界与有机界,自然界与人的精神世界大相径庭,从量子微观层面看,则是统一场里的场能渐变而已。精神与物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我们的精神进入睡眠状态,是部分高频率的精神量子态,自转回到了更宏大更根本的高频率的量子之故乡,从而获得新的能量,以便于满足醒来后的生存劳作的需要。
瞿秋白所说,工余是小休息,睡眠是中休息,死亡是大休息。英雄志士仁人视死如归,不是自欺欺人,而是深信不疑,坚定不移的思想境界。当达摩等高僧入定的境界,就是进入了不生不灭的量子高频率的故乡,此间一瞬,世上几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时间尺度的差别所在。

回到现实看时间,看似动态的时间,本质上则是静态的,是时空一体的。老子《道德经》说“归根曰静”。佛家的入定境界是体证实修的结果。理解到这里,也就能接受僧肇的《物不迁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