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

 自华居 2024-01-11 发布于广东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及其周边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余年,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均为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图片

龙泉窑飞青瓷蒜头瓶(一对)


而黑胎青瓷是龙泉青瓷产品中最为独特的品种。这种瓷器胎色灰黑,薄胎厚釉,紫口铁足,釉色天青通彻。瓷器釉层有开片,片纹多蟹爪断纹,是黑胎青瓷的特征。龙泉窑黑胎青瓷釉中气泡小,如粉末状,釉汁厚润,犹如堆胀,细腻平滑,幽雅凝重,令人赏心悦目。

图片

图片
精细的选料工艺


黑胎青瓷的胎体中氧化硅的含量比白胎青瓷少,约在66%左右,而铝的含量高达25%-29%,个别达32%,所以坯体比历代龙泉青瓷都薄,多数在1毫米左右。

图片

只有觚类器物因器身高,负荷大,支撑点小,所以坯体下部厚实。同时觚、尊等是模仿商周青铜器的陈设瓷,胎壁厚实给人以庄重之感。觚、尊等器物胎质细密坚实,坯料中铁的含量达3.5-5%,烧成多数灰黑如铁,通称“铁骨”

图片
精制的印坯工艺


黑胎青瓷琢器造型丰富,多以仿金银器、青铜器造型为主,所以采用模制印坯的生产工艺比较普通。对于造型复杂的器型,如凤耳瓶,鸟食罐等,需要用模具印坯,再将几部分黏接而成。

瓶类,如白菜瓶、四方瓶、琮式瓶、六角菱花瓶等,都采用两开模,分别印制然后再粘接合模成型;而葵口鬲式炉等器物则采用三片模具成型。

图片

黑胎类青瓷印坯制作工艺复杂,胚体仍能保持整体厚薄细致均匀,薄如蛋壳,也印证了这类瓷器不求产量,只求精致

图片
细腻的修坯工艺


修坯是指圆器在拉坯成型后修整坯体的工序。黑胎类青瓷对于口沿的处理可谓灵活多变,细致入微。制瓷工匠们在修坯的时候会在直角的基础上进行内凹处理,以弥补后期积釉造成的凸起。

制瓷匠人们对带盖器物的口沿处理也极其微妙。一般带盖器物口沿都微微内敛,并且处理成圆口,同时在盖子下沿的处理上也采用圆角,这样就形成了盖子与口沿的接触面不是直接在口沿上部 ,而是口沿内侧。在烧制的时候,盖子受重力的作用,由内向下压并卡住口沿,使之难以变形。

图片

黑胎类青瓷的的圈足工艺高超,细节处理上充满了智慧与讲究。其中大部分的圈足普遍的要比一般的青瓷要高、要细,并且都是浑圆不变形。盘子,洗等平底宽足类的器皿,圈足的内底都比外底要高。这样形成的视觉效果会显得矮平的器物特别高挑,特别精神。

而白菜瓶、琮式瓶、直颈瓶、贯耳瓶等立件类器皿圈足普遍很高,基本都有3cm-5cm不等。这种由陶瓷仿制金银器演变过来的技术也说明当时的陶瓷工艺匠人们工艺娴熟,制作精良。

值得注意的是,与口沿的处理一样,由于圈足在器物底部,圈足上所要处理青瓷积釉问题也更加突出。古代陶工会在贯耳瓶、直颈瓶、簋式炉的圈足与器身的连接处进行内凹结构处理,使器物造型上更加端庄稳重,巧妙地处理流釉与积釉问题。

图片

圈足处理、接胎技术等制作复杂求精,说明当时黑胎青瓷做工细致,细节要求讲究。古代陶工们充分掌握青釉的材料特性的同时,在处理积釉与防止变形的细节上可谓是巧夺天工,精益求精。

图片
多层的厚釉工艺


黑胎类青瓷所施青釉色泽天青,青中泛蓝,光亮透彻,透明性强;而粉青色釉色泽柔和,没有浮光。黑胎青瓷釉色以天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此外尚有米黄,紫红和乌金等色。

图片

由于胎色对釉起衬托作用,所以胎色越深,釉色也随着加深。釉中普遍有开片,开片有疏有密。釉层较薄的口沿和转折处以及黄色釉中,裂纹细密;釉色清澈,釉层丰厚之处开片较少,形成蟹爪纹。

图片
复杂的装烧工艺


黑胎类青瓷的烧制不仅有垫饼支烧方式,还有支钉烧、覆烧、底下垫饼、口沿扣垫饼烧等。

图片

其中,覆烧就是器物口部朝下,底部朝上的装烧方式。使用这种烧制方式的器物主要是芒口小洗。这些器物底部满釉,没有圈足及支钉的迹象,只是口部芒口,并且浑圆不变形。可见其采用的是覆烧方式。这种装烧方式不仅制作麻烦,而且温度稍有偏高,便导致器物损坏。可见在制作此类器物的时候是不计工本,精益求精的制作要求。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