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道功618精神想开来——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潘陆原

 七老图山人 2024-01-12 发布于北京

从道功618精神想开来

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潘陆原

老师,小可以为,单纯思考您阐述的道功618精神这件事情,就是一次太极文化的体验之旅,您启发大家探究道功的来龙去脉,思考道功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精神是要义、宗旨,充溢在各个层面,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以前讲18种情怀12种风格也是精神。

618精神的内容是明确的,但是,为什么不叫3618?618与87377是什么关系?这种有争议的事物显然是新事物,新事物就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否定总是比肯定容易,那就否定吧,没有618精神。

那么618精神之前是什么呢?是道功。道功是从拳法来的新事物,还算不算拳法呢?同样,否定容易,没有道功。

拳法是博采众长的新事物,还算不算太极呢?同样,否定容易,没有拳法。

如此思维,太极也是可以没有的,内家拳、外家拳也是可以没有的,武术、文化、人类、天地洪荒…都是可以没有的,宇宙回到大爆炸开端那一点上,还有什么可以来否定的呢?

不可否认的是100多亿年以来宇宙、人类演化到现在繁花似锦的事实,显然单纯否定的结果与事实是不符的。所以单纯否定是行不通的,人类与自然是一同进化的,只有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兼收并蓄、继承发展才是前进的正道。

徒手搏击是人类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习得的技能,也许在出现冷兵器时就显露出退化的端倪,但却在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了充分发展。这是由需求牵引的,一是部队作战需要,二是看家护院需要,三是健体防身需要,四是个人修为需要,五是礼祭艺术需要,六是文化传承需要。

所有搏击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使对手失去战斗力。势均力敌时,只有观察、防守、判断、出击,有效果,不好看,没套路;按套路来的,好看、顺畅,但大部分不是表演就是训练,不能直接用于实战。搏击类别、门派多种多样,与其师承起源、成败经验、训练方法、博弈规则、地域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有所长。不能断定哪一派就是绝对的胜者,所谓传武打不过拳击的命题,似乎是不可靠的。

随着热兵器的应用,搏击在战斗中的作用更小了,但是,其文化的特征却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各族、各地、各国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长期训练交流,形成以拳、掌等命名的各种武术流派,固化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甚至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优秀文化通过武术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新的武术流派更不容易创造了。继承与创新、稳定与发展就是这样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中华文化既能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能包容其他文化,这才有5000年璀璨文明。佛教曾系统引进,基督教、伊斯兰教也能自由传播。到五四运动前后请德先生赛先生来时,哲学的、宗教的、文艺的、体育的、科学的、技术的等各类工业文明先生也纷至沓来;思想、思维、道德、观念等各层面发生着激烈碰撞与融合,新观点、新主张、新探索、新行动层出不穷,中华大地已具备发生重大变革的条件,历史证明这个变革已经发生,并仍将继续。

徐先生(徐世昌先生,1855年10月20日—1939年6月6日)初为清朝翰林,后为民国总统,文章诗词书画皆精,也最先提出较完整的近代军事理论,按现在话讲,是复合型创新人才。求新求变求发展,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作为政府领导人,倡导创新发展、古为今用、中西合璧、洋为中用,是谋求国家兴旺的应有之义,支持弘扬中华文化的经典国术、国学推陈出新,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举。

祖师(孙禄堂先生,1860—1933年)在那个时期创立新拳,恰逢其时,难能可贵,在当时的太极拳领域,可称是时代先锋,武林楷模。一方面,不论新拳还是旧拳,都要得到同行的认可、与同行达成共识,要具有武术的普遍性特征、太极拳的体系性归属,不然就不是太极拳了。另一方面,新拳要有自己创造性的发展、区别于其他拳种的个体特色,能够独立成篇,不然就不是新拳了。

孙式太极拳,不论从拳术上还是从文化上考察,都具备太极拳普遍性和新拳特殊性的特征。普遍性方面无需多言,在当时的报道、资料中不难考证;特殊性方面,主要表现是相结合,主要创新是从术到学的跃升。

在相结合方面,一是综合各派,二是中西交融。祖师在《太极拳学》序中讲到,“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会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式虽不同,其理则一也。惟前人只凭口授,无有专书,偶著论说,亦无实练入手之法。余自维浅陋,不揣冒昧,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派各编辑成书。书中各式之图,均有电照本像,又加以图解,庶有志于此者,可按图摹仿,实力作去,久之不难得拳中之妙用。书中皆述诸先生之实理,并无文法可观,其间有舛错不合者,尚祈海内明达,随时指示为感。”这里“其理则一”显然已综合三派,“电照本像”就是照片,在当时也是先进的记录手段。这只是一例。祖师几部著作均涉及“学”,甚至将开合手等招式讲为开合学,这个“学”更像是从儒学、道学等国学起步,融合数学、物理学等西学的知识而形成的专门关于太极拳的学问。后来太师(孙剑云先生,1914—2003年)在著述中也多次论及太极拳对于血液循环、植物神经的作用,可见拳法融贯中西的程度颇深。

在从术到学的跃升方面,以术的招招显实效、式式现攻防,发展为学的招招蕴学问、式式涵哲理,即以拳法为基础向道功转化,是对太极文化的贡献。

从拳法设计视角看,87377的架构严密规整,87=3*29,377=13*29,感觉在易经上3、13、29这样的数字都是“好数字”。武功书院结构中正和合,每招每式暗含多元一体哲理。13开合文武5-8分配得当,每一轮开合都是一次功法递进、意境提升的过程,体现了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规律。

从训练要求视角看,“九要”对形和意提出了整体要求,每一个“要”对某一侧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塌腰是要竖直脊柱,于技击是平衡好、随时可向各方发力,于做人是正直中正。有些看似矛盾的“要”,恰恰体现了太极对立统一阴阳转化的思想。又如道功前三式:静穆来袭,跃然于形,摆荡周折,浓缩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概括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运行的特征。还有很多例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正义仁爱,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太极是近身以静制动的功夫,看似四两拨千斤,怎知没有千斤力,何来四两功,只有通过严格训练,慢练快打,才能取得实效;做人也一样,只有按恰当的方式不断夯实基础,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从道功要义视角看,无极禅定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相融。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个体是集体的一分子,作为自然人敬畏大自然,作为社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融入集体,在我国,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个人层面确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追求个人修为之净,尊重自己,就是以净敬自己。太极冥想强调人与他人、与社会相合。人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要互相尊重、真诚友爱、宽容豁达,于社会层面确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既能倾相濡以沫之情,又能安相忘江湖之静,尊重他人,就是以静敬他人。书院行功强调人与规则、与社会相随。人人构成社会,个人交出部分个性,制定共同遵守的公共规则,确保社会运行有序,于国家层面确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追求社会运行之敬,尊重社会,就是以敬敬社会。净、静、敬之三敬归一敬,是为道。

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视角看。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却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祖师(孙禄堂先生)通过创立新的拳种,奠定了拳法传承的发展基础,创造了道功文化的开放空间。

所以,称618精神何妨!老师创制的十五式办公室太极拳,方寸之间见乾坤,是对拳法和道功的发扬光大,也属于618精神范畴。618精神让人联想到黄金分割率,即恰当、和谐、美。多想一些,摆荡周折与正弦函数相似,就会想到圆周率,即周正、匀称、美。那么太极与欧拉公式有何相似之处呢……这样的探寻虽然奇妙,但充分实现文化的贯通契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仍然需要深度思考和实践。

以上是小可一些浅薄思考,断断续续写了有大半年,感觉仍未解道功深意,其中多有出格甚至忤逆之处,万望老师海涵。

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潘陆原

2024年1月12日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