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存周《形意拳概说》考述及注释(下)

 逸心茶舍 2024-01-12 发布于内蒙古

形意拳历经数百年之演化,去粗取精,鼎革扬弃,至孙禄堂形意拳诞生,终为中国武艺之大本。孙存周先生为其代表人物之一,他于九十年前所撰《形意拳概说》一文仍值得今人深入探究。

《形意拳概说》原文:

吾国拳技,原为知行并进之学,若知其原理又能身体力行之,则身心两方,必可收获巨大之效益1。惟吾国拳技,范围广大,派别众多,设欲兼收并蓄,则人生之体力寿命有限,殊不可能2。以予之经验而论,初学者惟择其不背生理,不悖人情,应用变化,纯任自然者而习之,即不难收效也3

人体组织,至为复杂,内有五脏,外具四肢百骸,抑具禀赋不同,体质各异,虽呼吸以卫命,食物以养生,尽人皆然,但六气所侵,七情所感,致弱生病之由,则尽人而异4。古人因体会顺逆阴阳之理,创制形意拳学,教人练习,以为保健祛病之方,诚人世之福音者也5

形意拳学,以方为体,以圆为用,以三体式为基础,以五行拳为拳纲,以十二形拳为进退起落变化,分易骨、易筋、洗髓三步功夫练习6。不仅练式简单,不背生理,不悖人情,且其应用变化,神妙莫测7。其拳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有往体,有来体,一伸一屈,莫不于顺中用逆,理其气机,助长毂化,虽不运气而气自充于全身,虽不加力而力自达于四肢百骸,故循环周转,动静咸宜8。迨养气功深,得中和之正轨,则形于外者自然从容中道9。旧谱云:“养灵根而心静者修道也。”是又与静生养心者息息相通也10

形意拳有三步练法: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有三种功效,即易骨易筋洗髓是也11。初练明劲(即易骨),当求平心稳齐,舒展活泼,勿尚拙力,勿使努气,勿愈规矩,以増华饰,勿趁私意,以求悦目12。次练暗劲(即易筋)当崇尚内意,开拓心思,循其方法,虚心默会,务期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已尽体用贯一之能事,不可师心背理,出乎规矩,流成俗劲13。后练化劲(即洗髓),专以神意运用,刚柔悉化,所谓纯熟之极,归于平淡,而举向之博涉泛鹜者,一纳之于朴实简易之中,故似淡而意愈周,似浅而变化愈玄妙14。吾国拳技之能纯运自然,其养无害者,惟形意拳庶几当之15

笔者根据相关史料及自己的学习、见闻、体认和理解将该文分为15句段意,逐句逐段进行考述与注释。笔者在“孙存周《形意拳概说》考述及注释(上)”一文中已经对《形意拳概说》10句段意进行了考述与注释,本文则对《形意拳概说》5句段意进行考述与注释。

原文11

形意拳有三步练法: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有三种功效,即易骨易筋洗髓是也。

考述:

此论、此理、此法源自孙禄堂先生《拳意述真》中“郭云深先生云”一节。然而通读以“郭云深先生云”为名的14则论述,其中有些论述显然不是出自郭云深先生,而是出自孙禄堂先生自己。如在“郭云深先生云”的“一则 一节 明劲”中写道:

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炼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功全,炼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其中“用九要之规模锻炼”之“九要”乃是出自孙禄堂先生所著《八卦拳学》第三章。孙禄堂先生所著《八卦拳学》成稿于19164月,而在此前出版的孙禄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学》中并无“九要”之说。此外,在郭云深先生所传的其他支派的形意拳中也无“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以及“易骨、易筋、洗髓三步功夫”这种理法。甚至某些得郭云深先生传授者,明确反对这一理法,如尚云祥先生。因此,该理法极有可能出自孙禄堂先生自己。

事实上,当年在形意拳上练就具备炼精化气这种内功造诣的明劲者,在孙门外都极为罕见。而在形意拳上功臻炼神还虚达到至虚之境化劲者,在史料记载中仅孙禄堂先生一人而已

当代形意拳早已沦为俗劲、俗技,造成一些人极力否定以内丹造诣为基础的形意拳体用体系,他们高喊着破除中国武术的玄虚之理,而实际上是理直气壮的甘愿囿于夏虫、井蛙之见。其陋也夫,良可慨也!

注:

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一篇、第二篇第15章、第六篇第16章(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原文12

初练明劲(即易骨),当求平心稳齐,舒展活泼,勿尚拙力,勿使努气,勿愈规矩,以増华饰,勿趁私意,以求悦目。

考述:

孙存周先生这段论述切中诸多习形意拳者对形意拳明劲练法的误解,进而予以纠正,揭示形意拳明劲练法要义。

孙存周先生在这里提出练习形意拳明劲有两要、五不要。练就明劲的两要是,平心稳齐,舒展活泼练就明劲的五不要是,拙力、努气、愈规矩、増华饰、趁私意

何谓平心稳齐

即心要平,或曰平常心。气要稳固。内外协同要整齐一致。

何谓舒展活泼

若以形象化的描述就是如龙腾虎扑、野马奔槽,又如白猿展臂、黑猩腾跃。

因此,形意拳练习时动作自然舒展活泼,不可拘谨,出劲不可刻意。

平心稳齐,舒展活泼”的机理有三,其一,养气功深,能入炼精化气之境。其二,内和外顺,内五行和,外五行顺。即和顺而已。其练法,内静外柔,由意静形柔,至气动形随。其三,周身由十字而松开,各节由六合而浑圆,活泼不拘而自主。由此知何谓“勿趁私意”。若于无极式、三体式未能开启先天真一之气所成之金丹内劲,仅是增长了些腰腿及两膀之力而已,则行拳时的任何动作,无论刚柔、无论整散皆是趁私意之动。因为此时的任何动作都没有体内先天真一之气作为依据。孙剑云老师讲,昔日练孙氏拳者在无极式、三体式的修为上未开启金丹内劲时,则不能练走架子,故有站三体式需三年之说。其实未必一定是三年,只要于三体式上尚未开启先天真一之气之运行,就不能开拳走架子。内动没有开启,外动就是盲练,若此时还要刻意于整劲,则是“趁私意,以求悦目”之病。但在当代,练习形意拳只求普及健身而已,则对于练习三体式的要求降低,即使没有开启先天真一之气,只要动作以自然为本,以形正气顺为据(此气非先天真一之气,而是后天自然呼吸之气),开拳走架子亦无不可。但此时行拳,不可求整劲,而是以动作自然,能以形调息为据。故此时行拳,看上去没有功夫,但只要能去三害、守九要,亦可谓是功夫。

所以,若体内没有开启先天真一之气的运行,却还要在行拳时表现整劲、表现爆发力,即为趁私意,以求悦目”之病。

孙存周先生讲勿尚拙力,勿使努气。

那么何谓拙力?何谓努气?

有人认为只要不是囿于局部之力的整体力就不是拙力。错!在孙氏形意拳中,以最低的标准言,凡属不自然的发力皆是拙力。即不仅囿于身体局部之力属于拙力,当代人自以为是的那些整体力也属于拙力。

那么什么是不自然的发力?

严格的讲,就是不以先天真一之气为本的发力,即其动力之源不是出自先天真一之气,此先天真一之气在孙氏形意拳中亦称中和之气、内劲等。

然而当代人从无极式、三体式中能开启先天真一之气者极少,所以作为退而求其次的标准,所谓自然的发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标准,其一,发力时没有预兆。其二,发力过程流畅,连续发力其间有节而意无断点。其三,连续发力而不喘。

如何做到?

这就要从式正气从,以形调息入手。

以形调息不是刻板的要求呼吸跟随着动作,而是建立动作与呼吸之间合理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能够使气息的频率随着动作不同的节奏而呼吸自然,这里有相关的法则,效果是气息与动作的自然协同,这是一种非刻意即无意中的协同。这同样是一个由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

所以,孙存周先生又讲“勿使努气”。

何谓努气?

呼吸一旦刻意便是努气。最初呼吸要从其规矩,但知其规矩而不刻意,由此才能真正进入纯任自然。

有人刻意于哼哧哼哧出声发力,此为努气之病的现象之一。然而发力出声亦有道,出“噫”字音,其音自头顶自然发出。此种现象并非努气。至于以手断砖,若挥手无任何征兆,信手挥之而成,则属自然发力。

孙存周先生指出:“勿愈规矩,以増华饰”。

孙氏拳中的规矩皆是出于自然又归于自然,这里有一个从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究其理乃由后天之法返先天之道。对此杨明漪先生写道:孙禄堂先生“近著三家拳学行于世,其言明慎,一归于自然,而力辟心中努力、腹内运气等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规矩而习惯与由规矩而自然二者存在本质区别。由规矩而习惯,即所有的规矩皆能久而成习,但由某种规矩形成的习惯若囿于固化的规矩之中而无法自主的对规矩本身进行优化与升级,则不具有由后天返先天的步步进阶之效。由规矩而自然,其规矩本身就是源于由后天返先天的实践,因此,一方面这样的规矩具有自主优化、自主升级规矩本身的机制。另一方面这样的规矩具有由后天返先天达到先后天相合之效。

孙氏形意拳的规矩皆是由后天返先天的法则,其规矩乃是出自然的规矩,其规矩与自然其本体同一。所以孙存周先生告诫习形意拳者勿愈规矩

所以,规矩与规矩不同,孙氏拳的规矩是一个能够不断自主细化、自主优化、自主鼎革升级的理法体系,其不变的一以贯之的宗旨是以极还虚之道由后天返先天。体悟孙氏拳的规矩就要从这个根本性宗旨去体悟。若能如此,则“勿愈规矩”其庶几乎。

孙存周先生又提出“勿増华饰、勿求悦目”。

什么是増华饰、求悦目

凡是不以先天真一之气的运行为根据的动作,都属于増华饰、求悦目

如今天常见的一些习武者表现的所谓整劲弹抖发力大都属于这种増华饰、求悦目之病(在形意拳、陈式太极拳以及螳螂拳练习者中最为常见)。这种发力让那些不了解形意拳真劲者们看着以为有功夫,但实际上这种发力在技击时很难用上。虽然提升整体爆发力威力即所谓刚劲是诸多练形意拳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但这不是技击制胜的究竟。

192911月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和192912月的上海国术大赛,孙禄堂先生为了让那些跟他练拳只有一二年的新入门弟子从实战中理解什么样的能力在技击制胜中是更有效的,于时让他们参加这两次大赛的擂台赛。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取得了名列前茅的不错战绩,但也让他们体会到仅仅练就出至刚整劲在实战中是远远不够的,技击制胜即使在最初级的阶段,不仅要具备一击必杀的摧毁力,还必须技术全面,具有相互和谐的技术综合能力。如胡凤山先生,其刚整爆发之劲为进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擂台比赛决赛阶段的前26名选手之冠,他曾以一记崩拳将前来挑战的某僧的额骨击塌陷,但因其技术综合能力还不够流畅自然,加之某些场外因素影响,憾未夺冠。至于今天看到的那些讲究整劲爆发者,其发力模式只适合示范说手打人,在实战中几乎用不上。

注:

《近今北方健者传》“孙福全”条,1923年济南含英斋出版。

原文13

次练暗劲(即易筋)当崇尚内意,开拓心思,循其方法,虚心默会,务期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已尽体用贯一之能事,不可师心背理,出乎规矩,流成俗劲。

考述:

孙存周先生指出“次练暗劲(即易筋)当崇尚内意”。在这里内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即在明劲已经功成阶段,所谓内意指通过炼精化气开启的先天真一之气。所谓崇尚内意,就是体用形意拳要以此内意为本。第二种情况,即在先天真一之气开启前这个阶段,这时所谓内意,徵状有三:其一,自然、非刻意的心静状态。其二,油然而生的行拳欲望。其三,心中对拳中规矩有些新悟。所谓崇尚内意,在这个最初级的层面崇尚的是这种内意,培育的是这种内意。换言之,若越过明劲练法,练拳入手即按暗劲练法,也是先要完成炼精化气,才能进入炼气化神。

孙存周先生进一步指出练暗劲要“开拓心思,循其方法。”

什么是开拓心思呢?

自然不是刻板固化的去理解明劲阶段拳中的规矩,而是要在明劲阶段各项规矩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拓展。

那么如何循其方法呢?

孙存周先生对其中要点进行了提示:“虚心默会,务期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已尽体用贯一之能事”。

何谓虚心默会

这里的虚心有三层含义,其一,接受客观事实,尽弃名誉虚荣。其二,在武艺上不固步自封,不把自己固化在某种技术风格或囿于某种技术状态中。其三,是诚,诚于本来之性体。让自己的本心进入无我无他的虚空状态,虚空念化,明心见性。

虚心至此,才能默会。默会于何?

拳与性合,使拳合于本来之性体。到此时,练拳已不是人随拳,而是开始建构拳随人。

到此境地,由外动随内动,求得形与意自然协同一体,达到内外合一。此大概是务期内外相合之意。

至于形意拳的上下一致,在体用上则有两个意思,其一,无论动静,手足身三节总要协同一致,完成动作目的。其二,上下丹田贯通一体。上丹田乃意源,下丹田乃气源,上下丹田贯通,则意气协同。因此上下一致之目的是技击时的六合一体。

习形意拳若能内外相合,上下一致, 则能体用贯一,技击时才能做到体外无法。这是孙氏形意拳规矩在暗劲阶段的基本功效。

所谓“师心背理,出乎规矩,流成俗劲”,其意是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拳中这些规矩道理,不按照孙氏形意拳由后天返先天的极还虚之道去练,那么必将练不出孙氏形意拳的内劲,而流于俗劲。所谓俗劲即那些不具有以先天真一之气为劲源、为动力的劲力。

注:

师心背理”一词源自清·魏源《<书古微>序》:“南辕北辙,诬圣师心背理害道,不可胜数。”

原文14

后练化劲(即洗髓),专以神意运用,刚柔悉化,所谓纯熟之极,归于平淡,而举向之博涉泛鹜者,一纳之于朴实简易之中,故似淡而意愈周,似浅而变化愈玄妙。

考述:

这里孙存周先生讲,练化劲(洗髓功夫),专以神意运用进入练化劲这个阶段,其特点是刚柔悉化,阴阳混成

那么如何以神意运用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指出:“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着前两步之形式(即明劲、暗劲之形式,笔者注),皆不要用力,并非完全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

什么是真意呢?

真意就是于无意之中所生之意。最初体会此意是通过无极式所开启,亦称灵觉。所以孙氏形意拳以无极式为根。

那么,什么是“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进一步揭示道:“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之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炼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

关于化劲在技击时的特征,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写道:“《老子》云:'得其一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行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至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得矣。

由上述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对化劲体用的阐述可知,孙存周先生揭示的进入化劲体用的特征是归于平淡、纳于朴实简易,打出来的拳,看似平淡而意愈周,看似浅表而变化愈玄妙,这一现象的所以然之理。

注:

刚柔悉化,阴阳混成”出自刘一明《周易阐真》序:丹经之由,始于后汉魏伯阳真人。真人成道后,怜世之学人惑于旁门邪说,不知圣贤大道,每多空空一世,到老无成,遂准易道而作《参同契》,以明性命源流、阴阳真假、修持法则、功夫次序。托物取象,譬语多端,以性命、阴阳、刚柔谓之药物;以修持功夫次序谓之火候;以修持功夫不缺谓之煅炼;以勇猛精进谓之武火;以从容渐入谓之文火;以阴阳、刚柔、中正谓之结丹;以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以无声无臭、神化不测谓之脱丹。其寓意亦如周易,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始有金丹之名、丹法之说、修特性命之理。”孙禄堂借此内丹修炼次第的语境来比喻拳理。

孙禄堂先生对化劲在技击中作用特性的这段论述,虽然托名在郭云深先生的名下,但根据《拳意述真》第八章可知,这实际上是孙禄堂先生自己体用化劲的经验。

原文15

吾国拳技之能纯运自然,其养无害者,惟形意拳庶几当之。

考述:

孙存周先生讲“吾国拳技之能纯运自然”,这是孙存周先生的怀德之言,实际上并非中国各派拳技皆能纯运自然,技击能纯运自然者以孙禄堂武学理之清、法之明、效之彰为各派之首。故孙禄堂先生指出统一国术应以其形意拳为本。非如此,不能进入武与道合。而作为武学之最上乘,无疑是武与道合,武与道合的特征有二:其一,成就自我本来之性体。其二,技击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欲臻武学最上乘,既要以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为习武之本,而且还需有宿慧和机缘能遇。

注:

1929年元旦《江苏旬刊》“江苏全省国术运动之趋势”,孙禄堂撰,《江苏旬刊》系江苏省政府创办的刊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