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arthurjw 2024-01-13 发布于北京

引言

在山水间,溪河畔,静听竹叶婆娑之音,优雅落座抚琴,那是何等优雅。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竹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最爱之一,它超脱琴棋书画诗酒茶等物质内核的同时,蕴含了一股典雅有节气的精神实质。在被冠以“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标签后,备受世人追捧,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如宋代苏轼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疑是文人好竹的真实写照。

在爱竹的过程中,文人雅士以其专业技能,给予了竹一层层外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竹文化。作为一种植物,竹向竹文化的进发,离不开人为因素的作用,而将竹培育在庭院内,则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的最佳选择。我国古代建筑别具一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典雅脱俗是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而竹以其艺术美,无疑成为了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古代园林建筑,深受竹文化熏陶,在注重文化内涵表露的同时,格外注重意境的营造,进而出现了将植物形态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在园林建造当中,“移竹当窗、竹影粉强”成为了必备手法,而因为有了竹的称托,古典园林更加美不胜受。本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园林,感受园林中竹清新典雅、超脱俗尘之美。

01,清新脱俗:竹之形态美与内涵美

竹,积淀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存于古典园林艺术文化之中,历经千年而不衰。纵观古典园林发展历程,你会发现“物与意相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竹作为借物抒情的典型物件,又有特殊的美感存在,自然受到了数千年园林建筑的欢迎。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园林中增添竹景,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只不过当时处于萌芽状态,并没有完备的建造风格和竹景的应用形式。然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形为之一变,当时由单纯想写实逐渐演变发展为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也就是说借景抒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竹景的寓意与美感也在其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实际上,无论是先秦两汉的萌芽,还是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状态变化的影响。如先秦两汉时期,社会动乱不休而且社会生产也不给力,生活穷困人们处于极端落后的生活状况,怎能考虑到自然景色?饥寒交迫是一种社会常态,自然没多少人会把自然景色中的竹景这一单独品种拉出来赏析。凡是总有例外,当时民间收生产制约较大,但对皇室贵胄影响却较小,所以并不影响他们赏竹育竹。

如史料中记载,秦始皇为修“虚明台”,便不远千里将山西云岗的竹子,引种到咸阳宫廷之内,开始培育种植。这一举动,开启了历代皇朝园林育竹的先河,因为汉承秦制的缘故,方方面面都与秦有极大渊源,皇家园林育竹之风自然与时俱进。在当时修筑的“上林苑”以及“永安宫”之类,皆延续了种竹的传统。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然而,秦汉时期的园林之竹,更多的是为皇帝观赏和园林点缀的用途,并没有灌入太多精神内涵。可以说,秦汉时期的宫廷竹,仅仅是形态美,而缺乏内涵美。这一点,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观。

魏晋时期,人们思想极为活跃,而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极为玄妙,一段时期内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比之先秦道家更甚,玄学也在这个时期流传开来。思想活跃,势必会照应在日常生活当中,投影在艺术创作上,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发展极为迅速。而当时,人们也开始向往美好生活并付诸实践,我们孰知的私家庭院与私人园林,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谢灵运的“谢家庄园”,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私人园林发展的标志性建筑,而“竹”作为一种有精神内涵的自然之物,也被糅合进了园林建筑之中。谢家庄园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所育之竹更是举世无双,量之多景之美,无不体现着竹在古典园林当中的地位。

02,美美与共:竹之美与园林美的结合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园林与竹之美的结合期,那么隋唐时期无疑步入了升华阶段。隋唐大一统,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为繁荣,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也是日臻完善,逐步走向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而竹之美与园林美的结合,就在这时得到了固化。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在当时,竹林的功能已经并不仅限于给人美的感受,更多的是竹林所营造出来的幽静格调和静谧气氛,而以此突出养心怡性的氛围,才是时人的追求。同时,隋唐时期的园林建筑风起云涌,不仅数量猛增而且占地面积也极为庞大,甚至出现了占地十余亩的园林。正因为如此,加上竹林的气氛作用,隋唐时期的人们建造园林时,会留出一大片空地,专门进行竹林营造。据文章记述来看,隋唐占地十亩的园林中,就有足足两亩地是用来营造竹林的,竹与园林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在园林中造竹林外,在竹林当中修建居所也是隋唐风尚,当然这并不是其时首创,但其影响力却极强。

王维所作《竹里馆》人尽皆知,而诗篇所营造出的氛围,就与大片竹林密切相关。诗人独坐在静谧的竹林深处,一边弹琴一边在林间放声高歌,何其惬意。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同样的,在当时有钱人花钱圈地造大庄园,园内成片的建造竹林,用以精神享受 ,而普通人,要么在庭院内选择性培育少许竹子,或者干脆到竹林当中去,简单撘个茅草屋享受惬意时刻。这一切,都是隋唐时期园林与竹相结合的真实写照。

直到宋朝,古典园林日趋成熟,而园林内部营造布局和竹林的培育应用,也在此时得到了规范。在当时,写意山水园发展到了顶峰时期,竹作为一种写意的特色,在当时的园林建筑中别具一格,地位极高。

最典型的,宋代“以竹取胜”的园林较之以往多入牛毛,上到徽宗皇帝“寿山艮岳”中的“斑竹麓”与“胜筠庵”,下到沈括的“梦溪园”和辛弃疾的“带湖新居”,无不以竹胜名。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而竹之美与园林之美的最终结合,是在明清时期,是时竹景已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二者关联性已经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明清时期园林景观的幽雅风格进一步跟进,这种艺术手法便作用于园林竹景当中。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各地园林皆有竹景映衬,著名的人南方拙政园内的“海棠春坞”和沧浪亭内的“翠玲珑”,至于北方,则有勾园与卧佛寺等。

凡此种种,说明了竹子在我国古典园林造景上的应用非常成功,甚至可以用登峰造极四字来形容。

03,竹之美,无所不在

先秦两汉,将竹之美与园林相关联,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将借物抒怀与园林竹景相结合,古典园林与竹逐渐有了不结之情。竹之美,在园林建筑内占据了一席之地,而隋唐的进一步发展,使造竹景成为了园林建筑内必不可少一项任务。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唐宋时期,诗歌、绘画等各项艺术相互渗透融合,最后发展为了以写意为主,逐渐形成了“竹影粉墙”、“移竹当窗”的园林竹景。

实际上,我国的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和注重的并不是形式美,而是一种文化内涵和意境的营造,是将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艺术表达,这才是园林建筑的关键。而竹子,作为一种形态优美,品格高尚而且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自然产物,无疑会是园林建筑所必须的重要元素,而且,竹子一直都渗透出一股浓浓的“诗情”。文人雅士满怀壮志,怀揣梦想又难免对现实不满,借物喻人是一种常态,而竹子要无形中成为了首选。

清新典雅,超脱俗尘:聊聊古代园林中的竹之美

既有着自身的优势,又有无所不在且影响力深远持久文人推波助澜,竹之美无所不在,已经不局限在园林之内了。但园林建筑,此时已经无法离开竹之美了,俗语云“园以竹胜,景以竹异”,可见此时竹地位之高。

在以竹造景的过程中,无论是“曲径通幽”还是“竹石小品”皆体现出竹景的丰富多彩和竹子形态的风情万种。

月照有倩影,风吹有清声。

雨涤有清韵,霜凝有清光。

竹既有自然美,又有灵魂美,令人大饱眼福的同时又产生无穷画意。竹之美无所不在,人们爱竹也绝非因为其高耸挺拔的外表,而是因为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说一个人的灵魂启迪,鞭策这人不断向前,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概括,这种精神象征着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