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邑有个“红色莫斯科”

 lee168 2024-01-13 发布于北京
七百年古村马渠村,见证潍坊红色革命史

​​​       早在抗日战争初期,位于渤海莱州湾沿岸的昌邑县,就已是胶东抗日根据地通往鲁中南、转去陕甘宁边区的红色交通线“渤海走廊”的重要交通枢纽。而在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中有一个村庄起到了枢纽中的枢纽作用,它就是昌邑市龙池镇的马渠村,该村迄今已经有7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红色莫斯科”。

顽强斗争,成为根据地的“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日寇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2月12日,日寇占领了昌邑城,昌邑沦为敌陷区。中共昌邑市委党委研究室原副主任汲生昌告诉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延安抗大学习的李福泽于1937年10月从延安回到昌邑,担任县委军事部长,并于1937年11月发展瓦城小学校长孙汉三为党员,建立了昌邑县委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党支部,“从此以后,在县委和瓦城党支部的领导下,昌邑抗日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了。”

  1937年初,在潍县县立中学求学的魏惜珍和李云洁经共产党员介绍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战争爆发后,二人回到马渠村担任小学教员,并与昌邑民先队部书记孙汉三取得联系,共同宣传抗日救国。至1937年年底,马渠村“民先”队员发展到近百人,昌邑沦陷以后大部分民先队员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中坚力量。

  1938年10月,马渠村成立党支部,魏惜珍任支部书记,李云洁、刘荣光任委员。马渠村党支部成立后,在本村和周围村庄展开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成为昌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汲生昌告诉记者:“马渠村当时作为一个一千多户、三千多人的村庄,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没有一个人参加国民党地方部队,没有一个人当伪军,基本上都跟着共产党抗日,村庄经济条件好,而且地多、村庄大,因此成为了当时重要的革命枢纽。”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昌邑县委和独立营大部分时间吃住在马渠村,马渠村成了昌北根据地的核心。马渠村群众积极拥护抗日队伍,为抗日队伍提供基地和兵员,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40年春,马渠村成立了“自卫团”。同年10月,柳疃日伪据点的敌人让马渠村村民到据点照相,办“良民证”。马渠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坚决抵制,全村没有一人去照相。“党支部估计敌人肯定会采取武力行动,便组织群众做好了应敌准备。”汲生昌说,有一天,敌大队人马由柳疃据点向马渠村扑来,村自卫团青壮年迅速带着枪支弹药迎击敌人。顿时,毫无准备的敌人失去了进攻能力,撤回了据点。从此,柳疃据点的小股敌人不敢再骚扰马渠。

  1941年冬,为了改变不利于游击战的平原地形,上级号召挖“抗日沟”。马渠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奋战42天,在村西大洼里挖了宽1至2米,深2至2.5米,纵横交错,形同蛛网的长达80多华里的“抗日沟”。同时,对村内的地形进行了改造。堵大门开小门,截大街转小巷,群众家里挖地道、砌假墙。进犯的敌人像进入了迷魂阵,到处被动挨打。马渠成了敌人望而生畏的堡垒,再也不敢轻易进犯。马渠的人民群众因对敌斗争的坚决和无私奉献而闻名昌北,人们赞誉马渠村是昌北根据地里的根据地。

英勇善战,马渠村民兵威震昌北

  “自卫团”与柳疃据点的敌人首战告捷后名声大震,县区奖给了部分武器,改善了装备。从此以后,民兵们不但在自己的家乡保卫县委,保护群众,还经常配合主力部队到处打击敌人。“调马渠的民兵”,这是战争年代指挥员说过无数次的一句话。马渠的民兵英勇善战,威震昌北,成为昌邑群众武装力量的一支生力军。

  1941年春天在马渠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的妇救会、农救会、青救会、职工会、儿童团等抗日团体也相继成立,马渠村的抗日斗争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1943年4月的一天,马渠的民兵参与了昌邑武装斗争史上的首次打汽车战斗。马渠村参战的50余名民兵,配合县大队二连,截击护送伪山东经济开发署的刘洪祥去柳疃勘探地形的日伪军车队。仅用十几分钟,就生擒了大汉奸、水稻专家刘洪祥和3名日军、10余名伪军,缴获汽车1辆,长短枪10余支,其他物资一宗。”汲生昌告诉记者。

  1943年5月,日军在马渠以北十几里的徐家庄安了据点,企图切断“渤海走廊”。县委和县大队又调马渠民兵参加“围困战”,使敌人断水断粮。30多名马渠民兵用出殡抬棺材用的“大架子”把一门几吨重的生铁炮抬到据点下,对敌炮楼进行炮击,吓得敌人一连十几天彻夜防范,最后不得不撤离了这个据点。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马渠的民兵队伍愈战愈壮大、愈坚强,在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勇挑重担,马渠村妇女顶起半边天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马渠的妇女们也不甘示弱。陈志强是马渠村的第一任妇救会长,作为昌邑北乡的女性,1939年她第一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把自己年幼的儿子送进了革命的队伍。

  “当时为了应对敌人扫荡,马渠村每家每户都在屋里挖着地洞,砌着假墙。在一次县委民运部长和一区的区委书记等好几个人在马渠村开展抗日活动的时候,遇到敌人扫荡,在情急之下,陈志强把马骏等人藏在自己家地洞里,自己主动把家里的家具砸的稀巴烂,当伪军进屋搜查的时候,她就说刚来了一帮人查过了,你看把我们家砸的乱七八糟,敌人就信以为真,临走前还对陈志强拳打脚踢。”汲生昌说。

  “马渠村作为革命根据地,赢得了许多战斗战役的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抗日战争中,驻县城的日伪军、驻柳疃根据点的日伪军和驻徐家庄据点的日伪军轮番到马渠村进行扫荡,最厉害的时候一个月中扫荡了20多次。2006年根据上级指示,进行了一次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的调查,马渠村在日伪军扫荡中被抢去100多头耕牛,30000多斤粮食,有8个人在日军扫荡中被枪杀,抢夺的金银首饰和家具衣物更是不计其数。”汲生昌告诉记者。

  1945年5月13日,寿光县侯镇获得解放,昌北根据地人民欢欣鼓舞。为了慰劳英勇作战的八路军,陈志强在征得县委的同意后组织马渠妇救会前往慰问子弟兵。同年5月21日,陈志强的儿子陈挺在潍县西横沟同敌人作战时身负重伤,被送往瓦城战地医院,陈志强当时正在筹集慰问品准备到瓦城医院慰问伤员,但是到了医院的陈志强只在病房外待了片刻,并没有去看望自己的儿子。

红色堡垒,马渠村成革命干部的摇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昌邑城的日军趁夜弃城而逃,昌邑县独立营进入昌邑城,昌邑县城宣告解放。在抗日战争期间马渠村全村参军者达到230余人,涌现出许多“一门二英”、“一门三英”的家庭。

  “在1946年组织的参军当中,县委指示在其他村发动参军运动,不以马渠村为中心组织参军了,结果最后还是有50多人主动要求参军。1947年为了支援全国解放,又组织了一次大的参军活动,这一次马渠村115人参军,组成了一个连,那时候新兵连就叫马渠连。”汲生昌说。

  在革命战争年代,马渠村被誉为“革命干部的摇篮”, 全县9个区先后25任书记中有10人来自马渠。到解放战争时期,马渠村在县、区担任领导干部的达26人。原赁铺胡同出过6位区以上干部,被人们称为“书记胡同”。1957年统计,该村在职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达57人。

  汲生昌告诉记者,马渠村滋养了大批优秀儿女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有39人为国捐躯,22人负伤致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