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个故宫都是他捐的,晚年穷困潦倒却乐在其中

 文史馆 2024-01-13 发布于辽宁
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出身名门、家财万贯,所居宅邸是大太监李莲英的豪华旧墅,堪称京城一绝。

他一生挥霍无度,散尽亿万家财,从一个富家公子沦落为一个贫困潦倒的老人,被称为“民国第一败家公子”。


但如果没有他的败家,我国价值连城的书画国宝或许有大半都会流落国外,他把这些顶级的书画国宝都捐给了故宫,撑起了故宫书画的半壁江山。

他一生不好酒色,只爱书画研究和收藏。但他也是个多情的才子,一生钟情于一个沦落风尘的才女。

这个"民国第一败家子",就是中国近现代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张伯驹。

-1-


1898年,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6岁那年,他和妹妹一起被生父张锦芳过继给做大官的伯父张镇芳,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镇芳是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位高权重,家财万贯。他还是袁世凯的内弟,在袁世凯做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后,委任张镇芳为河南都督,治理河南。

天资聪慧的张伯驹从小就有"神童之名", 深受父亲张镇芳的喜爱。在这样显赫、富贵的家庭中成长,张伯驹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做派,只钟情于吟诗作对、品鉴书画、作曲看戏,生活过得逍遥自在。

直到29岁那年,张伯驹在路边摊买到康熙的御笔后,他对收藏古玩字画来了兴致,他的败家之路也从此开启了,经常为心头好一掷千金。

-2-

小时候的张伯驹是个神童,深得父亲喜爱,但他长大后却让父亲操碎了心。父亲一开始给他铺路做军官,张伯驹看不惯官场腐败,毅然脱下军装。后来父亲又让他打理银行事务,他也提不起兴致,只是按照父亲的要求每年去上海查账。

有一年,张伯驹去上海时,邂逅了风尘女子潘素。她本是江苏的名门闺秀,从小锦衣玉食受尽宠爱,还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琵琶。恰逢乱世,家里的经济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母亲也因病离世,父亲很快又迎娶了继母进门。

等到潘素15岁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被狠心的继母逼去了青楼卖唱。她从千金大小姐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位低贱的风尘女子。

潘素那种遗世独立的优雅气质和美貌,在风尘女子中显得太过出众,当时的社会名流、富贵公子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还给她冠上了“潘妃”的美名。但她对那些纨绔子弟的追求,却是不屑一顾,直到她遇见了张伯驹。


当时张伯驹已经30多岁,比潘素大了整整17岁,家中还有三房太太。但张伯驹对才貌双全的潘素一见钟情,尤其知道潘素的身世后,对她更是充满了怜爱。

潘素也被谈吐儒雅、博学多才的张伯驹所吸引。两人每次约会,一个抚弄琵琶,一个泼墨丹青,即便不说话,也能互通情意。


当时一个有权有势的军阀,一直在追求潘素,得知潘素和张伯驹互生情愫后,他立刻派人将潘素软禁起来。张伯驹花钱买通了看守的人,连夜将潘素带回了北京完婚。

两人成婚后,张伯驹觉得潘素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就请来名师教潘素画山水画。就这样潘素一步步成长为了知名女画家。此后几十年,无论顺境逆境,富贵贫困,潘素始终陪在张伯驹身边。

1939年,张伯驹的原配妻子李月娥病逝1948年,张伯驹和二房邓韵绮离婚;1952年,张伯驹和三房王韵缃离婚。从那时起,张伯驹只有潘素这一位妻子,两人相依相伴,度过了后半生。


-3-

张伯驹为了收藏古玩字画,散尽家财,让夫妻俩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但潘素非但没有责怪张伯驹,还支持他的想法。

张伯驹花了四万大洋收了中华第一贴《平复贴》,不然这幅无价之宝已经流落到洋人手中了。

为了买《游春图》,张伯驹变卖了祖宅,潘素变卖了首饰,才凑齐了钱买下来的。这幅《游春图》让张伯驹家产败尽,家中除了一堆古玩字画外,几乎没有钱了。

当时很多人在困境时,都会把家中的古玩字画拿出来卖钱,有些人甚至大发国难财,将这些古玩字画倒卖给洋人。但张伯驹却视这些收藏品为生命,一件也不卖。


有一次,张伯驹被绑架,绑匪索要赎金200万,当时家中已经是一贫如洗,根本拿不出钱。潘素想到了家中收藏的那些字画,打算变卖了救人要紧。

潘素要求先见张伯驹,自己再凑钱。当潘素见到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张伯驹时,心疼不已。但张伯驹却说:“宁死魔窟,也不得变卖!我死了没什么,它们才是我的命!”

张伯驹散尽家财,守护半生,宁愿一死也不肯卖的这些字画。在1956年时,却被他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他一个人收藏的字画,就撑起了故宫书画的半壁江山。其中8个珍品,价值无法估量,直到现在,都是故宫的镇馆之宝。 

-4-

国家给张伯驹20万元的捐赠款,他坚持不要,只收下了文化部颁发的一张薄薄的奖状。

张伯驹和潘素,晚年蜗居在仅有10平米的小房子里。尽管家徒四壁,夫妻二人依旧过着吟诗作画,悠闲自在的生活。

好友曾提醒张伯驹著书,把自己的东西传下去,但张伯驹不以为然,他说我的东西都在故宫了。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捐献这些价值连城的珍品时,他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书画皆古人性灵之所托,吾族文化居世界之先位,真可睥睨外国。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1982年,85岁的张伯驹患上感冒,一直不见好转,只能入院治疗,被安置在一个八人间。潘素请求医院给丈夫安排一个相对安静一点的病房。医生说:“他级别不够。” 张伯驹在吵杂的病房中,病情越来越严重,潘素再次求情又遭到了拒绝,张伯驹最终医治无效病逝。

张伯驹的学生怒斥医生:张伯驹先生为保护祖国的文物倾家荡产,他的贡献没人能比,凭什么不能进高级病房。”

张伯驹先生这一生宠辱不惊,应该也不会计较这些。他在意的东西,都在故宫了。他没有为自己著书立传,也不需要人歌功颂德。但我们都应该记住"张伯驹"这个名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