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百韬为什么不跑而选择坚守碾庄?关于黄百韬为什么不跑而是选择坚守

 二岸猿声啼不尽 2024-01-13 发布于福建


关于黄百韬为什么不跑而是选择坚守碾庄,前后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11月8日凌晨,第三绥靖区在何基沣、张克侠两位将军的领导下起义。黄百韬获知此消息后,犹如当头一棒,作为久经沙场的宿将,黄百韬敏锐的意识到七兵团目前的处境非常危险。他做出的第一个应对策略是驱车前往13兵团司令部去找李弥,当时由于第三绥靖区哗变,徐州以东门户洞开,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已经下令十三兵团紧急返回徐州,这样一来,七兵团就彻底成了孤军。所以黄百韬匆忙去见李弥,希望说服十三兵团留下来和七兵团共同承担。

李弥情商很高,非常热情的接待了黄百韬,陪着黄百韬痛骂何张“叛变”,对七兵团过运河期间遭逢的惨痛损失深表同情。但是在最关键的问题上,李弥就机灵的打起了太极拳,把麻烦推到了刘峙身上:不是兄弟我不帮忙,刘老总那边催的紧,实在是爱莫能助。客观来说,李弥这样做无可厚非,把部队留下来不但违背了上级的命令,自身也有可能遭逢重大损失。黄百韬这个要求,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黄百韬未能说动李弥,失望而归,当晚即召集属下各个将领,共同商议兵团下一步动向。七兵团一共有五个军,其中63军选择绕道渡河,此时尚在运河以东,军长陈章未能与会。在其余四个军中,64军最早渡河,实力保存相对完整,而且已经接收了李弥兵团留下来的工事,军长刘镇湘亲自去看过,深深觉得凭借这么完整坚固的工事足以坚守。所以刘镇湘战意炽烈,竭力主张留下来打一仗。他在会上旁征博引,列举诸多战例,证明国军在平原地带坚守村庄更有利于战力发挥。25军军长陈士章则力主应该继续走,能赶到徐州当然更好,即使赶不到徐州,能往西多走一里也好过一里。第100军军长周志道和44军军长王泽均没有明确倾向,只有刘镇湘和陈士章争执不下。随后,南京方面的电报过来了,指责七兵团的队伍过于凌乱,尚未与敌人接触就溃烂如此,应该尽速收束整理队伍。刘镇湘趁机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走呢?黄百韬经过长考,再参照上上下下各方面的意见,终于决定:留在碾庄坚守待援。

七兵团停留在碾庄部署期间,100军44师因为过运河的时候丢了两个团,损失惨重,师长刘声鹤申请提前去徐州整补,获得了军长周志道的批准。然而此时,山东兵团已经穿过原第三绥靖区的防区,正在紧急赶来堵截。10日下午,华野七纵赶至曹八集以西,首先堵住了李弥兵团殿后的一个团,这个团在行进中遭逢突袭,迅速被歼灭。紧随其后的44师余部眼看情况不对,立即退回曹八集固守,七纵未作停留,而是把这股敌人交给了随后赶来的十三纵,自己继续向西推进。十三纵当夜连续攻了三次,都未能顺利拿下,直至11日上午,才终于攻克曹八集,刘声鹤饮弹自尽,七兵团至此完全陷入包围圈。

这就是七兵团被包围的前后经过,可以看出,黄百韬之所以决定坚守碾庄,应该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部队渡过运河的时候损失很大,建制混乱,急需整顿,这是最直接的原因。第二,此时离徐州尚有一定的距离,某些网友可能有个误解,以为七兵团是先赶到碾庄再决定留下来,其实不是,当时只有64军等等先头部队已经到达碾庄,仍然有大量人员分散在碾庄和运河之间的区域,是随后才陆续赶到碾庄并收容归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黄百韬兵团对援军抱有极大希望,当时徐州集团尚未经过大的打击,实力雄厚,又地处平原地带,无天险阻遏,利于国军机械化部队进攻发挥威力。这恰恰就是国军渴望已久的心中开花的局面,华野要么乖乖退走,要么就只能集中兵力在平原上硬扛。这样的局面对于当时心气未衰的国军来说,主力硬碰硬打一仗未尝不是好事。

这三条原因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层递进。可以明确的说,如果不是离徐州尚有一定距离,那么即使队伍已经散乱不堪,黄百韬肯定也会不惜再赶一程,再散再乱,也要争分夺秒先赶到徐州以后再慢慢整顿。同样,如果不是对徐州援军抱有希望,那黄百韬兵团也肯定会选择继续向西跑,甭管后续部队如何,至少较早到达碾庄的64军紧跟在李弥兵团后面,还是很有希望能跑出去一大半的,即使只跑出去几千人,也显然比最后全军覆没更好。

总而言之,只能说黄百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做了合理的选择,力争能保住他的七兵团,奈何面对的敌军过于强大,友军又不够给力,最后失败已经不是他个人努力所能左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