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法则,不是 医生的工作,而应是每个人生活所必备的常识。学习并了解医学经典,正是增长这种常识,以做到心中有数。当然,优异且心有余力者,则可恩及他人而成为医者。 本篇内容要点: 1、没有寒战,没有出汗,病就好了,是因为体内津液亏乏,汗源不继;此时邪气衰,正气回复,病就痊愈了。 2、伤寒三日,如果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祛邪于外,故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故一定会出大汗而病愈。 3、如何判断疾病是否痊愈, 方法一,就脉象来说,寸关尺三部脉象趋于阴阳平和,则病将痊愈。 方法二,倪海厦老师认为,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的循环方向,是病势渐愈的证侯,逆之,则病势渐重。 4、脉象能顺应时令变化,表示正气充足,病当痊愈。 5、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6、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shuò)为在腑,迟为在脏。 7、趺阳脉,足背部的动脉,在第二、第三跖骨之间,相当于冲阳穴部位。 趺阳脉能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病在脾,脾气不足,胃气虚。少阴脉弦而浮,无病。 8、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当发其汗。 9、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脉象浮数明显,为邪气独留,即有明显饥饿感,邪热不能消化食物,里热伤津,出现潮热口渴。 10、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者,是因阴、阳俱损所致。五月阳气趋表,里阳微弱(阳弱畏寒);十一月阳气内潜,阴气内弱(阴弱发热)所致。 11、汗出较多则邪有出路,邪祛则热退而病愈,反之汗出太少,则邪不得外泄,热邪伤津,也会导致大便困难。 12、死亡的征象: 肺气先绝:汗出较多,头发湿润,又气喘 不停的。 心气先绝:阳热独盛,身体如烟熏颜色,同时伴有两目直视摇头的。 肝气先绝:口唇青紫,四肢震颤不止的。 脾气先绝:口的四周颜色青黑,冷汗淋漓,并且皮肤发黄的。 肾气先绝:二便失禁、言语狂乱、目翻直视的。 阳气先绝,身色青;阴气先绝,身色红。即阴气后绝,色青;阳气后绝,色红。 ![]() 下面,随附《伤寒论》卷一之相关【原文】与译文: 1、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注:有些病人没有寒战,也没有出汗,病就好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病人的脉象微弱,这是因为曾用发汗方法,或经过催吐,或泻下,或曾经失血,以致体内津液亏乏,汗源不继。但是,此时邪气已衰,只要正气回复,就可阴阳自和而痊愈,所以不发抖、不出汗,病就痊愈了。) 2、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jí)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问:患伤寒三天的病人,脉象浮数而微,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这是病即将痊愈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如果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祛邪于外,故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故一定会出大汗而病愈。) 3、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注:问:临床诊察疾病,要想知道疾病是否痊愈,应当怎样判断呢? 答:就脉象来说,如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即使寒热的症状还没有解除,但根据阴阳平和的这种脉象,则可知病情看似严重,也是能够痊愈的。) 4、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注: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为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如果病人出现身体疼痛严重,必须用发汗法治疗。如果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痛了,则无须再发汗。如果全身畅汗的,第二天病就会解除。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立夏节气见脉象洪大,是夏令本脉。脉象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故知病当痊愈。其他季节的脉象亦可依此类推。) 5、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注:问:在诊疗疾病时,如何根据起病的时间,预知病愈的时间? 答:假如半夜患病,到第二天中午就可以好转;中午患病,到夜半也可以好转。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这就是阴阳调和之理。一般来说,中午为阳,夜半为阴,阳病解于阴时,所以中午得病,半夜解除;阴病解于阳时,所以病半得病,第二天中午解除。) 6、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shuò)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注: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腑,脉迟的为病在脏。如果出现迟脉,即是病在脏。) 7、趺(fū)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注:趺阳脉浮而且涩,少阴脉如常的,这是病变在脾,依理应当发生腹泻。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如果脉浮而大,则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并不浮大,却是浮涩而不畅,可知是脾胃气虚,应当腹泻。因为少阴脉弦又现浮象,乃调和无病之征,所以说少阴脉如常。如果反见少阴脉滑而数,则为火热内伤经脉,将发生便下脓血。) 8、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注: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邪外受,紧为寒邪外束,浮紧并见,为风寒侵表之象。卫气就会被风邪所伤,而营气则会被寒邪所伤。营气、卫气皆病,就会出现骨节疼痛,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 9、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ài)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注:趺阳脉沉迟而缓,表明胃气的功能如常。趺阳脉浮而数,浮因胃气受损,数因脾气被扰,这是脾胃两伤,但不是脾胃自病,而是医生误下所导致的病变。误下伤中,荣卫之气内陷,数脉先不太明显,但浮脉显著,病人必然会大便硬结,噫气适爽,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趺阳脉数本与脾病有关,脉见微弱,故知脾的运化失常,而有大便硬结,噫气适爽的症状。现在脉象浮数明显,为邪气独留,即有明显饥饿感,邪热不能消化食物,里热伤津,出现潮热口渴,浮数脉可恢复为迟缓,但是脉因病变,如果医生前后治疗得当,那么病人也就能真正知饥能食。假使数脉持续不变,为邪热稽留不去,时间久了,就会发生恶疮。) 10、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注:老师说:病人脉象微涩的,为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变。由于误用峻汗药发汗,致阳气虚弱,又多次用峻泻药攻下,损伤阴液,致阴阳俱虚,故病人怕冷,后又发热,并且发热时怕冷没有休止,夏天天气炎热,却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气寒冷,却想裸露身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阳俱损,阳气衰弱就怕冷,阴血不足就要发热。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趋表,里阳微弱,胃中虚冷,抵不住寒冷,故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故胃中烦热,想要裸露身体。此外,病人尺部脉象迟涩,更是营血不足的有力证据。) 11、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注:脉象浮而且大,浮为邪气在表,大为邪实,心下部反而硬满。如属热结于里的,大便干硬等证时,治疗时不可使用发汗方法;热邪炽盛的,里实未成,病势偏于表的,也不可使用渗利小便法,因为小便一多,津液更伤,大便就会燥硬。汗出较多则邪有出路,邪祛则热退而病愈,反之汗出太少,则邪不得外泄,热邪伤津,也会导致大便困难。这时可酌用攻下法治疗,但如果见到迟脉,迟脉主寒,则不可使用攻下的方法。) 12、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如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漐(zhí)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注:脉象浮而洪大,身上汗出如油,气喘不停,汤水喝不下,身体麻木,没有知觉,神情忽而安静,忽而烦乱,这是即将死亡的征象。想要知道是哪一个脏气先绝,还应结合其他的症状才可判断。如果汗出较多,头发湿润,又气喘不停的,这是肺脏的脏气先绝。如果阳热独盛,身体如烟熏颜色,同时伴有两目直视摇头的,这是心脏的脏气先绝。如果口唇青紫,四肢震颤不止的,这是肝脏的脏气先绝。如果口的四周颜色青黑,冷汗淋漓,并且皮肤发黄的,这是脾脏的脏气先绝。如果二便失禁、言语狂乱、目翻直视的,这是肾脏的脏气先绝。此外,生命将绝时,又有阴气先绝和阳气先绝的不同,又该怎么辨别呢?这可从死后皮肤的颜色进行判断。如果属于阳气先绝,阴气后竭的,其人死后的身体必然是青色;如果属于阴气先绝,阳气后竭的,其人死后的身体必然呈红色,而且腋下和心窝部仍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