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养心神

 dtmz 2024-01-14 发布于河南

静养心神

中条山客

语云:安静是品,清静为性。宁静生明,恬静成美。安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品性,是一种喜悦。始于静,终于悟,得于喜。若说人的品性是一棵大树,那么,静就是根,就是干。有稳定的根系、粗壮的茎干,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

大道唯清静一法门。故静字乃为修道(体悟客观、公正、规律、中立)第一诀,一切法门,均从此一法门下手。

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而一切以心静为主题。静则定,定则得。宋代高道白玉蟾有言:“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又云:“薄滋味以养气,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

而道家始祖老子之道学精华,则纯以清静无为为主旨。静以修身,静以养性。老子曰“静为燥君”,“躁胜寒,静胜热”,此为静的本质属性、相反比对和降服作用;“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是说静的社会治理作用。

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执于多念,将受困于多念。一念放下,则自在于心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久的喜乐。执着于长久的美好、不死不灭的永恒,便生出许多无端的、莫名其妙的痛苦。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儒家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故清静法门,实为儒、释、道明智者所共守。

而世人则无不在竞逐劳役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殊不知“半日安闲半日佛,片时清静片时仙”也。

要做仙做佛做圣,得大智慧,立大功,创大业,树圣德,均须从静字下手为基本功,确立客观、公正、中立之根基。

有歌诀:“神为心所主,养神必先养心。心静则神安,心动则神疲。心为神所主,养心必先养神。神安则心静,心动则神疲。”

神者心力、心劲也。神是身体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要做到主动养精气,应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遇事不怒,遭遇困难不退缩;眼界宽广,思维敏捷;饮食有节,起居正常,劳逸结合,锻炼至上,增强抵抗力。

医学宝典《内经》从饮食方面告诉我等:“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清淡之味,乃能补精也。万物皆有味,调和胜则真味衰矣。淡煮之得法,自有一段冲和恬澹之味,益人肠胃。故淡食可以养精,可以益寿。”

道家宝典《七部语要》中说: “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菲,肌体舒于安适,则精神弛骛而不守;志卸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2024年1月14日星期日,陕州上阳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