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大致了解一下什么是唯物,什么又是唯心,以及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两个: 一是存在和思维哪一个是本源?这是第一性问题。把对存在和思维哪个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标准。
二是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第一个问题被称为“本体论”,第二个问题被称为“认识论”,这两个问题就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虽然是两个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认识论以本体论作为指导。 另一方面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而存在,对本体论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在认识的过程中,找到回答本体论问题的更多依据。本体论以认识论作为支撑。 以上就是关于哲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以及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的简要介绍。下面就从这个两个“基本问题”来谈谈佛学的相应观点。 佛学的本体论:佛学对于存在的来源定义全部包含在“缘起论”中。
这就是对于“缘起”的定义,一切事物非凭空而有,不能“无缘无故”的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支撑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此存在将消散,而转换为其他形式的存在。比如:
要相信,看似无意、偶然的翻翻,能看到这篇文章实属是必然的,在众缘支撑下,这并不是主动有所选择的结果,而是必然的结果。 再比如:
所以,以“缘起论”的佛学观点,不管是一种现象或是一件物品,它们的存在都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辅助的条件。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如果按照哲学研究的第一个基本问题的判断标准来看:佛学的本体论是以存在为第一的,佛学的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 “基于条件而存在”,缘起论展现了佛学“唯物”的一面,万物无自性,没有造物主,世界没有至高无上的主宰。一切存在都是“被动”的,都是若干条件下的产物。 佛学的认识论:再来看看佛学的认识论如何。认识论涵盖两个问题:认识的本质及认识的可能性、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认识的实现)。 首先来看看“认识的本质及可能性”,即:佛学是怎么来看待人对世界的认识的以及外界是否能被正确认知。对于人而言,有两种存在:
如果不与“自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观察、研究、分析等),就无法对“自在世界”取得认知;但是,如果与“自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认识到的就不再是“自在世界”本身,而是被认知主体(人的认知)污染后的“主观世界”。
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对“自在世界”的认知干扰就会越来越大。使得人们根本无法分清楚“主观世界”中哪些来自认识客体,哪些来自认识主体。因为随着认知的深入,人这个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带来的干扰就越来越大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主观世界”才是真实的,因为那个“自在世界”是在“自身之外”的。在这里不得不提起王阳明的那句名言:
人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两难的问题: 没有进入人“心”里的世界虽然真实,但对人自身来说其实就不存在,因为存在于人之外。当外物进入人“心”后,对于人来说外物存在了,但却是以“主观世界”的相而存在着。
在《金刚经》中就如是说:
“相”即“自在世界”在人心中的投影,也即: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主观的,都不是“自在世界”的本来面目。 再比如《心经》中这样说:
“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人在认知客观世界中产生的“相”,都是因为人的介入才产生的,并非那个真实存在的“自在世界”的完全写照。 那“自在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空相”: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无自性的暂时存在。 至于是什么样的存在,就是当下的“自在世界”本身,可以是任何现象或事物,但就不是人所认知的那个样字。 无论是《金刚经》还是《心经》都在否定“人的认知”,认为只要掺杂人的认知,就得不到世界的真相了。既然独立于人之外的才是真相,每当人介入之后仅仅得到的是人的认知,那么也可以说人对于外界的认知是“不可得”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佛学的认识论是属于唯心的,人的认识都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认知,不是真相。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认识论,所以佛学才提出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即:应无所住。《金刚经》中有云:
脱离任何人的概念与见解,无我无相,方能洞见世界的真相。.
这句话的前半句说的是认识的本质,后半句就是认识的实践方法了。但是,这句话的前半句同样是“相”,是认知的结果,在道出认识本质的同时又否定了自己。 如果你承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你可以否定一切人类的认知,包括这句话本身。 其实不仅仅是认识论,包括缘起论的“本体论”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这些都是暂时正确的“相”而已。这也间接在说,世界是“不可知”的。 但是,“不可知”并不等于暂时的“相”、人类的认知没有意义。否则一切哲学都违背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服务自己”的初衷。 任何认识都是“暂时正确”,也就是说,不管是本体还是认识,都还是个“迷”! 但这并不影响这种有限认知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发挥的作用,比如对宇宙的认知:
为了认知这个宇宙,发明了放大镜、望远镜、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等,这些都提高了探索宇宙的能力,认知未知的能力得到改善。这都是有限认知带来的推动作用。 人的认知总是有局限的,但正因为有局限才会有进步,很多重大发现都是在预先假定一个结论,再在“证”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新的认知。 如果认为“不可知”就放弃对未知的探索,这并不是人类的天性。佛学也并不是谈“空”、行“空”的,相反的是,佛学的实践已远超任何哲学,或者说佛学并不属于“哲学”的范畴。 佛陀自始至终都没有把自己亲见的真相当成知识、学问、哲学来传授,而是一种脱离思维的实践行为。 从一开始他就知道,真相是“不可知”的,不可思辨、不可推论,而当下的存在就是对真相最贴切、最恰当的表达,多一分描述都是画蛇添足。因此,佛陀的教导都是怎么让人心回归到当下存在之中,而不是陷入思维与推理之中。 从个角度来看,关于“佛学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探讨本身就已经偏离了佛陀的正道了,脱离当下存在而陷入理性的思辨之中。在佛陀看来,从来就没有什么唯物或唯心之分。 但正如前述所说,“真相不可知”才是真相,当然所说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真相。如果因为所说的、所见的、所悟的都不是真相,就不再想、不再说、不再思、不再做了,岂不是又陷入执“空”的一端? 不要思虑,把心专注于当下,不要脱离当下,就是回归真相,至于真相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