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杜甫与李白:世情辗转,知交零落,一代诗人的命运交错

 戏秦皇汉武 2024-01-14 发布于山东

很多人都知道,杜甫和李白的关系非常好。杜甫一生中为李白写过很多诗,而李白给出的回应寥寥,也被后世传为一桩笑谈。

其实,在诗仙与诗圣的这段友情中,还存在一个“第三者”,那就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

杜甫比李白要小十岁,而高适与李白却算是同龄。

那是公元744年的秋天,李白和杜甫来到梁宋,打算求仙问道。这时候李白43岁,杜甫32岁。

而此时,已经是高适来到宋州的第十五年。

二十岁那一年,高适便离开家乡前往长安,后来又到了宋州,并在此定居。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种种地,喂饱自己的肚子。

袅袅也没有特地调查过,唐朝都有哪些诗人种过地。但是像高适这样,种地不是想要“体验生活”,或者感受一下农民的日子,而是非常真诚、非常实在的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这样的诗人,就算不是高适独一个硕果仅存,也绝对是凤毛麟角。

高适在宋州种地的时候,李白还未出蜀,尚且在家乡一带游历。他学剑,修道,写诗,旅游,据说李白的父亲是个大商人,想想也是,如果没有丰厚的家底,李白又怎么能活出一副恣意潇洒的仙人姿态呢?

而此时,年纪更小的杜甫还在家里苦读。杜甫家境更加优越,祖祖辈辈都是官员,母亲更是出自大家族,年少的时候,杜甫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与需要自己种地,在土里刨食的高适更加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直到两个“富N代”结伴旅游到宋州,高适和这两人终于见面了。

那时候的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虽然仕途不得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但是这“御前第一诗人”的名号还是实打实的,走到哪里都有“粉丝”愿意结识他。

而杜甫和高适,一个是籍籍无名的落第仕子,一个是辗转多地却始终不得赏识的迷途诗人,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游历,开启了一段寻仙问道的旅程。

自古以来,“寻仙”就是文人墨客亘古不变的话题之一。李白出蜀时,曾经被司马承祯夸赞他有“仙风道骨”,而他也真的就往心里去了,从那之后,就特别喜欢别人夸他“有仙气”,对于寻仙问道之事更是热衷。他不仅写了不少“游仙诗”,而且在与高适、杜甫两人分别后,李白还到了山东的紫极宫,正式履行了道教的入教仪式,真正成为了一名道士

分别之后,杜甫秉持着“屡败屡战”的心态,再次前往长安,参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试。

而高适,则又蹉跎了几年,终于得到了睢阳太守的赏识,并很快前往了他命中注定的大展宏图之地——西域。

短暂的相交之后,命运自此分岔

从这段旅程的结局中,我们也能看出三位大诗人各自的归宿。

李白的命运在山水之间,杜甫的命运在庙堂与民生当中,而高适的命运,在沙场之上。

“安史之乱”爆发后,三位大诗人同时迎来了人生的最大转折点。

连年的战乱中,李白和杜甫拖家带口,不停转徙避难。而高适,却在战火之中趁势而起。

“大鹏一日因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有个词叫“风云际会”,说的大概就是高适这样的际遇了。

常年的西域边陲生活,让文人高适也具备了一身带兵的本领。何况大唐盛世威震八方,许多文人也纷纷投笔从戎,梦想着建功立业。于是,高适毅然“跨界”,以大诗人的身份,成为了唐玄宗亲封的淮南节度使,坐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

不巧,高适第一个要讨伐的对象,就是李白投奔的永王李璘

在朝廷正规军的围剿下,永王简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李白也被下狱。传说,李白曾向高适写了一首求救诗,希望高适能够看在曾经一起旅游的友情上,放过自己一马。

不得不说,李白做不了大官,很大原因是他缺乏政治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适越是表现出想要救李白的意思,李白反而更加危险。

于是,高适没有对李白的求救做出任何回应,但也没有阻拦其他人营救李白。在李白妻子宗氏和宋若思、崔涣等人的斡旋下,李白最终获救,五年后即病逝。

而杜甫,在经历过战乱的折磨后,亲眼见到了人间疾苦,他的诗终于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写实水平,成为大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一个巅峰。后来的杜甫仅仅做一些闲散的小官,在颠沛流离和穷困潦倒中度过了余生。

而高适,却在“安史之乱”后平步青云,连连讨伐叛军,后来更是得封渤海县侯,成为唐朝诗人封侯第一人。

世情辗转,知交零落。不知道“安史之乱”后,三人会不会想起曾经结伴同游,寻道访仙的岁月。曾经的闲适与恣意已经随着大唐最后的辉煌一起,一去不复返了。

命运交错之间,历史所写下的,或许便是最好的结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