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杜甫、高适,三个男人一台戏

 万皇之皇 2018-01-26


在盛唐诗的江湖中,最耀眼的当属李白杜甫,堪称诗歌界的泰山北斗,一代宗师。


但如果要说哪个诗派最能代表盛唐气象,那得属于大气磅礴、雄浑万丈的边塞诗派。而代表诗人就是高适


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诗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却不知他们也曾有过不少跨越时间的感情、不为人知的友谊。


尤其是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可以说是三个男人,好戏连台。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共同的理想,成就了三人的相逢


盛唐可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时期。

是王维笔下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是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盛唐就是这样生命力的张扬,是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是彻底的自信,是将审美置于生死之上的浪漫。


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具有更为强烈的进取精神,而其人生愿望也更加雅正,都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了期待。少年时期的李白杜甫高适也不例外。


他们年少时都有共同的人生理想,强烈的人生抱负。


李白的身上永远充满着少年感,留给人们一个仗剑的侠客形象。事实上他为人也是浪漫,富有情怀的。偶像是战国时期大侠鲁仲连。虽说崇拜侠客,但是这些都只是手段,他想靠这些积攒名声,进入朝廷,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管仲一样的宰相,成为帝王之师,辅佐帝王,济苍生,安社稷,这可是一个活脱脱的儒家理想。


李白

如果说李白的气质永远是少年的话,那杜甫在人们心目中,则是一个整日忧心忡忡、苦大仇深的中老年人形象了。


其实杜甫可是比李白、高适都要年轻的,杜甫比李白小11岁,比高适小8岁。与李白不同,李白出生在中亚,其祖上据说是被流放到那里的,而杜甫不一样,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热衷科举功名。他的理想,和李白差不多,都是立志要做宰相一类的重臣,时时有匡扶社稷之心。


杜甫


而高适又和李白杜甫不一样了,他的身上多了不少军人气质。爷爷高侃是唐朝名将,曾生擒突厥可汗、屡破高句丽。受家族影响,他要追求仕途,同时也志在兼济天下。


高适

正因为三人的理想相同,才华又是如此的出众,都有强烈的求官之心,唐玄宗天宝三年,三人一块儿游览粱宋(今开封、商丘),成就了千古佳话。


共游粱宋,三人友谊的起点


天宝三年,刚被唐玄宗赶出长安的李白,心情郁闷,就到处游览散心。此时他遇见了杜甫。


彼此,李白早已名满天下,杜甫只是一个新人。杜甫看见李白,眼光闪闪发亮,那是一个粉丝看偶像的心情。而李白看见杜甫,也是印象不错。虽说李白在政治上眼光不行,但是诗歌上,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杜甫的才能已经让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约定一块儿游览祖国山河。


杜甫是河南人,粱地(开封)和宋地(商丘)也算他的地盘,说出发就出发,两人一起骑马打猎,切磋诗文,纵马狂歌。


当时的高适还是一介布衣,因为家道中落,就在宋地定居下来,这一住就是好几年。李白是谁,在当时可是属于超级巨星一类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岂能不惹人注意?高适空怀壮志,在宋地晃悠,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熟悉的,由他来当向导,再适合不过了。


于是,一个微型旅游打猎团就成形了。走在前面的是高适,接着是李白,再次是李白的迷弟杜甫。当时这里有个湿地,动物很多,没走多久就弯弓射箭,跃马扬鞭,好不热闹。


三人打猎完毕,烧起一堆火,煮上小酒开怀畅饮。酒肉下肚,三人就聊开了,一面开怀畅饮,一面叙谈友情,一面抒愁解闷,一起凭吊古迹,追忆梁孝王奖励文士的往事,追想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壮举。


他们文思泉涌,吟诵诗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知音难觅的感慨。他们又相互切磋诗文,既自负其才,又相互欣赏。一路上见他们喜形于色,听他们朗朗笑声,通宵忘归。


安史之乱:斩不断命运的羁绊


安史之乱,腰斩了盛唐的繁华,之前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后就是“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时代的浪潮同样裹挟着微小的个人,李白、杜甫、高适也不例外。


面对北方频繁的战乱,李白选择避难南方,后来听到永王李璘起兵,准备荡平天下,平定叛乱。李白很是兴奋,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实现人生理想了。而永王李璘也需要借助大名士的背书,李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双方一拍即合。


白写出了《永王东巡歌》来歌颂永王的业绩。其实李白不知道的是,这位王爷已经被安上了叛乱者的头衔,而李白也由于跟着永王,坐实了叛党的罪名。在古代,反叛当朝皇帝可是大罪。从这里看出,咱们的诗仙,看人着实有点不准,尤其在政治上。


李白醉酒图


而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又是怎样的处境呢?他一路追随着落魄的唐肃宗,可能他的名声太小了,唐肃宗虽然被他的精神感动,但只授予杜甫一个小小的左拾遗。后来又因为上书,给一个触怒皇帝的官员求情。本来官职就不高的杜甫又被贬。


杜甫想着:哎!这叫什么事儿啊,干脆我啊,辞官得了。一路上的颠沛流离和人情冷暖,听着那夜雨断肠声,小杜终于变成了大伙儿熟悉中的老杜。


最为人熟知的杜甫形象


高适在这三人中,命运是最好的,他在战乱中,跟了名将哥舒翰,五十多岁开始飞黄腾达,他以诗人为戎帅领军一方,做到了相当于今天军区司令的级别,后来他又领兵平定永王叛乱,被封为渤海县侯,实现了很多诗人的理想——建功封侯。


盛唐诗人最显达者:高适

有人问了,既然你说的那么热闹,那这三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啊?你怎么还没说到这三个人的联系呢?


别着急,下面咱们一一说明。


首先说高适和李白。这两人在晚年可是闹翻了的。当李白跟着永王跟的热闹的时候,皇帝下诏大臣领兵平乱,这领兵收拾叛党的就是好朋友高适。永王兵败,死于乱军之中。而李白成为了阶下囚。说好的一起放飞,一起实现理想呢?而现实,一个身处庙堂,一个身陷囹圄。


让好友决裂的就是李白被抓后给高适写信求救,高适置之不理。李白就怒了:好你个高适啊,现在你飞黄腾达了,就把我看成累赘了,那成,咱们绝交,我李白死就死,爷不靠你!


此后双方相互拉黑,李白诗中再无高适的名字,高适诗中再无李白的名字。


但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高适,李白犯的可不是一般的罪,而且高适在朝中也是有政敌的。如果高适明面上向皇帝求情,救李白,那就会让政敌抓着不放,这样更不利于李白,还不如不救,省得有人把李白揪出来当反面典型,杀鸡儆猴,那时候李白才是死的透透的。


不过李白是不管这些的,总之,此事一过,李白和高适友谊的小船就算翻了。


而高适对杜甫的友情,可谓情深意切。面对生日日益困窘的杜甫,高适始终保持了朋友的关怀与帮助。


杜甫在成都时,面临断炊的绝境,此时他想到了好朋友高适。高适没有无视杜甫,而是时不时地接济他。对此,杜甫也是甚为感激,在诗中写到:“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由于高适和严武等友人的相助,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光。



后来,高适到了另一个地方担任刺史,想念远在成都的杜甫,写下了感人肺腑的《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此时,高适年近六十,杜甫也将近五十。从青年时的壮游,到暮年的扶持,他们共同见证了盛唐的繁华,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虽然境遇不同、地位各异,但对于家国天下和个人命运的愁思确是如出一辙。


之后的三人,再也没了交集。三人中,李白最先去世。因涉及永王李璘案,李白被流放,虽中途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安徽宣城。高适第二个去世,公元765年,高适卒,追赠礼部尚书。杜甫在听闻李白、高适去世后,都吟诗纪念,之后他离开成都,漂泊湖南,病死在湘江舟上。


三人年少时的经天纬地之志,后来时代的捉弄,性格造就不同的命运,令人叹息,由此看来,实现了少年时兼济天下之梦的,或许只有高适了吧。



看了上面的文字,或许有人觉得高适就是个“心机婊”吧,还真不是,有一首诗可以作证,就是今天鹤鸣要给大家分享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写作的对象,可不是什么显贵,而是一位琴师。据说这里的董大,就跟李白诗歌里的《赠汪伦》一样,都是凭借名诗人的大作,流传千古的,诗里面的后两句,也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成为赠别诗中的千古名句。


那这首诗究竟是诗人高适在怎样的情景下写出来的呢?有人说《别董大》一首诗,与其他清婉的赠别诗都不一样,究竟怎样个不一样呢?它所表现出的美是怎样一种美呢?这些都在今天的诗词课中。


孩子的四季诗词美育课,每周五晚上8点,准时开课!


如何报名~

系列课程在千聊中进行,因为是给咱们粉丝的福利,所以课程设置成了4.99元。但是,可以到“板牙看世界”中领取优惠码,就可以免费参加啦!


报名流程如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