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朝那些诗人们装了微信,那么……
众所周知,孟浩然在唐代诗人当中,很特别。特别之处在于,他一辈子都没当过官,文人们管那叫“一生不仕”。而我们熟知的其他诗人,或大或小,或长或短,都当过。没当过官,不代表他不想当官,“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就是证明。孟浩然为当官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请他的朋友王维帮忙。 话说有一天王维邀孟浩然来到他的办公室,两人正研究如何做一个心机婊让孟浩然步入仕途,却听门外有人高喝一声“皇上驾到”。要不要这么巧?伦家还没有准备好呢!情急之下孟浩然只好钻进了王维的办公桌底下。我猜皇帝一定看过《名侦探柯南》,因为他迅速地判断出屋子里还有一个人。没有办法,孟浩然只好从桌子底下钻出来,好尴尬啊!皇帝让孟浩然作诗,以测才学,然后双眼微闭,手指击案。孟浩然拿出了自认为最好的一首诗,清了清嗓子,朝后台点了点头,四声鼓点之后,开始吟诵。王维则在一旁默念道:“快转身!快转身!You want him!”。咳咳,不好意思,我选秀节目看多了。 当孟浩然吟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皇帝突然怒目圆睁,质问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意思是:你第一次参加选秀,我也是第一次见你,你一首诗还没吟完,怎么说我嫌弃你呢?这不是给我造绯闻吗?之后便拂袖而去。 只因为一句话,四十岁的孟浩然被皇帝封杀了。娱乐圈,哦不,仕途之路的大门,永远对他宣布关闭。
读完孟浩然的故事我们大概可以得知,王维在朝中混得不错,因为皇帝得闲的时候还来他的府衙坐坐呢。没错,王维的前大半生在唐代诗人当中,算相当顺利的。除了有时候既向往山水又留恋仕途,在仕与隐的选择中小小纠结一下之外,无他。 王维颠簸而坎坷的命运,从安史之乱开始。安史之乱来了,皇帝带着贵妃逃跑了。王维也想跑,可惜,脚步慢了一拍,被叛军围困在京城之内。同样没跑成的,还有杜甫。要说官这东西,跟气球一样,未必越大越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了。同样是唐朝官员,杜甫起码在京城内还落得自由身,而王维就不得不沦为阶下囚,原因就是他比杜甫官大。 安禄山虽说是一个靠跳胡旋舞出身的艺术家,但他有他的心机。王维官大,说明他有能力,岂能不任用之?好吧,王维成为一届伪朝官员。 唐玄宗一生得意有两样,一是杨玉环,二是他一手创办的梨园。我严重怀疑安禄山占领京城后,这两样他都想尝尝。但是杨玉环跑了,死了,安禄山就逼梨园弟子在凝碧池头为他奏乐。艺术家们因思念玄宗而唏嘘掷琴,失声痛哭,这可惹恼了安禄山,当场把一个乐师残忍杀害了。 消息传到王维的耳朵里,王维悲恸,立作诗《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幸福总是来得很突然,长安城的天又明朗起来,解放喽!你以为这是好事?no no no。王维因为叛军效力而又下狱,并被判死刑。但是不久,那首《凝碧池》就跃然于皇帝面前。皇帝看后动容,免了王维的罪,后来官至尚书右丞。
就算你不熟悉高适这人,你也一定熟悉他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人各骑一匹高头大马,秋风落叶,古道尽头,一定会有这句诗。 高适,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长着一张爱国的脸。当然,爱国这事,主要看气质。 天宝初年,李白说,走。杜甫说,我也走。高适说,带上我。 那时候,他们仨混得都不怎么样。李白被排挤离开京城,去哪?世界那么大,他得去看看,从而开始漫游梁宋(今河南)。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此时刚好考进士落地,也要出去走走散散心。李白已久负盛名,杜甫好歹占个年轻,而比杜甫年岁大又没有李白有名的高适,却正经历着仕途的种种不顺,困顿着。 三人相遇,并肩漫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何说深厚?有诗为证。“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好吧,他们就是当时最闪耀的“STboys”。ST是盛唐的意思。 若干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你到底要影响多少人?李白一时冲动站错了队伍,与永王李璘结党谋反,后被俘入狱。而高适,却因为这些年一次又一次抓住机会,展现出了与唐王朝高度一致的政治思想和不俗的策略主张,又能极准确地判断出当前形势,得到了皇帝的认可。醉人的是,剿灭李璘,高适是指挥官。 李白在狱中得知高适主管这事,高兴得不要不要的,给高适发了若干条微信,希望高适能帮自己解除牢狱之灾。但高适,只是拇指轻轻一动,就把李白拉黑了。 不能怪高适无情,政治从来都是无情的。
王昌龄在发这条的时候,心情极度悲伤,悲伤又愧疚。 王昌龄和高适同属于边塞诗派,诗作多以大漠风光、边关战争为主。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时也喜欢当妇女之友,为当时那些老公去边塞征战的留守妇女们表达一下闺中之怨,比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和孟浩然可以说是盛唐诗人中的老大哥了。一个公元698,一个公元689,而李白他们,都是公元700之后的人了。现在说岁数不流行说二十几,三十几,而流行说八零后,九零后,如此说来,王昌龄和孟浩然属于“七零零前”。 同一时代的人,总是有的聊。 公元740年,孟浩然在追逐出仕的道路上摔了一个仰八叉之后,早已归隐深山。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人称“孟襄阳”,这时,月是故乡明。公元740年,孟浩然病了,据说是后背生了毒疮。经医药调理,已大有好转,只是一样,医生再三嘱咐,禁食酒和海鲜。公元740年,王昌龄起了游山玩水之意,于是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走,就走到了襄阳,哪有不访老友之理?公元740年,孟浩然和王昌龄在襄阳聚会了。 孟浩然为尽地主之谊,请老友吃当地最有名的大菜“汉江查头鳊”,听着就好吃。听说吃查头鳊的时候,诗人和酒更配哦!杯中日月长,两人就喝上了。孟浩然忘了医生的嘱咐。几日后,王昌龄走了,孟浩然旧疾复发,身亡。王昌龄悔恨不已。 十七年后,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他是唐朝第二个被活活打死的诗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