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国渠与李斯那些不得不说的羁绊

 海叔说春秋 2024-01-14 发布于四川

图片来自网络

战国后期的各个诸侯国依旧互相攻伐,天下依然连年战乱,乱世出枭雄,乱世也出英才,只有在这种时期,小人物的命运才最有可能得到改变,才能“闻达与诸侯”。

但是在这之中,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山东六国纷纷想尽计策要“疲秦”、“乱秦”,使其不能东出。说实话山东六国的各个国家在战国后期的君王都没太大本事,全都只想着延缓秦国制霸的意图,却从未有哪一位君主想过要自己强盛起来代替秦国。

尤其是韩国这个小国家,今天咱们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技术工程师——郑国,咱们来谈一谈他和大名鼎鼎的李斯之间的故事。

韩国与秦国接壤,是秦国东出的第一道关卡,秦若开启灭国之战,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这对于孬弱的韩桓王来说是极为害怕的,他只想多过几天他的安稳日子。

《史记》记载,韩桓王想起了一个拙劣的计策: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让其为间谍,耗竭秦国实力。

在此之前李斯已经进入秦国拜在吕不韦门下,而当嫪毐和秦始皇的生母赵姬的阴谋败露以后,吕不韦也逐渐倒台,而作为他门生的李斯也满怀报国之志,却空无门路。

但是正在郑国渠施工期间,《汉书》记载,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昏庸无道之君,他明白郑国说的确实有道理,于是令他继续修建该渠。

六国客卿在秦建功立业,早已引起秦国贵族大臣对于这些“空降兵”的不满,随着秦国国势日益强盛,更有大量老秦人会自我膨胀,认为客卿不足恃,无客卿也可以治国的想法,再加上郑国一事,迫于这些压力,秦王下令逐客,解除一切在秦国任职的六国客卿的职务,驱逐出境。

不幸的是,李斯也是山东人士,他赫然在列。李斯作为当代名家荀子的徒弟,与韩非子师出同门自然独具慧眼,他抓住了这一机遇,他锐意的眼光看得出来明白秦王只是一时气过头了,并且拿秦国贵族旧势力毫无办法才出此下策,一统天下这么大一件事哪里能不靠士子、才子呢?

于是他冷静下来写出来举世闻名的《谏逐客书》,其中最后一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笔者认为简直能说到秦王的心坎里。

就这样秦王醒悟,派人一直追到函谷关,终于把李斯追了回来,并且撤销了逐客令,秦国继续发展壮大,而李斯也由此大名于天下,一步步走向政坛的巅峰。

这两个人物的关联就在这里,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韩国的间谍能够轻易地进入秦国庙堂,那自然是因为郑国是韩国最著名的水工,也就是水利工程师,负责全国的水利工程和水患治理,而且在当时已经参与过治理过荥泽水患、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而秦国本就发展农业,以耕战为主,人才极少。自商鞅变法以来,山东六国的士子入秦为官,为秦献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快在野心勃勃而充满智慧的秦始皇面前郑国献上了他的计策,那个时候秦王政刚刚即位不久政权尚未稳固,再加上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明白关中地区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正需要这样一位人才,便欣然采纳郑国的建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