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的一些著名门阀士族简介

 逍遥游17326 2024-01-15 发布于山东

永嘉之乱后的士族区分
    南方士族
    侨姓:永嘉之乱后的江南,从北方南迁的士族,多居朝廷要职,势力庞大,他们自视甚高,仍以中原望族自相标榜,号称侨姓。侨姓当中最显赫者为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等。
    吴姓:孙吴以来,原先在江南当地的名族,称为吴姓,以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吴郡朱氏、吴郡张氏、吴郡顾氏、吴郡陆氏(号称“吴四姓”)为首。
    一开始,江南最具权威的是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号称江东二豪,甚至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但后来,周氏、沈氏与东晋皇室关系交恶,两家的代表人物周顗、沈充先后死于政治动乱,势力逐渐被吴四姓超过。会稽虞氏则以会稽郡为郡望而兴盛。
    大体来说,吴姓地位被侨姓压抑,略次一等,且两者之间的芥蒂甚深。即使同为侨姓世族又有渡江早晚之分。例如:东晋之初,吴郡的人以上国自居,常称南下的北方人为“荒伧”、“伧父”等,意为出于边鄙地区的粗野之人。而刘宋以后,渡江较早的北人反而以“荒伧”来称呼晚到的北人。
    梁武帝
末年,侯景曾请婚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两家,梁武帝没有同意,而是让他跟次一等的吴姓士族——吴郡朱氏或者吴郡张氏联姻,侯景拒绝了梁武帝并怀恨在心。侨姓门阀除兰陵萧氏以外,在侯景之乱后,已经不再兴盛。
   北方士族
    虏姓(胡姓):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命令鲜卑人说汉语、改汉姓,以洛阳所在河南郡为郡望,河南元氏、河南长孙氏、河南宇文氏、河南于氏、河南陆氏、河南源氏、河南窦氏等家族由鲜卑贵族摇身一变为汉姓的世族。
    郡姓:郡姓是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后对所有入于门阀士族行列的汉人士族的总称。随着北魏政权的分裂,郡姓分裂成两支:
    山东郡姓
    东魏北齐,仍然保持汉代讲经学、重儒术的传统,叫做山东郡姓,以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为大姓。在唐朝,此七族合称七姓十家。

关中郡姓
    西魏北周,再由隋而唐,在宇文氏的以关中文化为本位政策下,渐趋胡人化的士族,就是所谓关中郡姓,以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为大姓。
   侨姓士族的几个代表门阀
    琅琊王氏
    琅邪王氏在三国时期兴起,尊“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为开山鼻祖。东晋时期发展为侨姓士族的最高门第,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琅邪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时人皆谓“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在孙恩之乱和侯景之乱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有些家族成员被叛军杀害(如王凝之),有些人则因为屈身投靠叛军而丧失名望(如王克),自此几乎在政局失去影响力;唐朝仅有四人官至宰相(王方庆、王璿、王玙、王抟);五代时期则无一人被史书立传。
    知名人物:王祥王览王戎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凝之
   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在东晋前期还只是一个普通士族,谢裒为儿子谢石琅琊诸葛氏求婚,被诸葛恢拒绝。直至谢万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后,方才开始崛起,可谢万也被阮裕鄙视,称其为暴发户。直到淝水之战,谢氏所领北府兵以少胜多后,东晋政府追论功绩,封谢安为庐陵郡公,谢石为南康郡公,谢玄康乐县公,谢琰为望蔡县公,陈郡谢氏一门四公,奠定了一流士族的地位。陈郡谢氏的主要功绩,为领导北府兵,淝水之战之中以少胜多,打败了前秦苻坚,保全了东晋江山。
淝水之战后,晋孝武帝为加强皇权而重用弟弟司马道子执政,谢氏家族遭司马道子排挤,已经北伐收复了包括故都洛阳在内的河南、山东大片地盘的谢玄被硬生生调回内陆,谢安也被迫离开中央。此后的谢氏子弟弃武从文,较少参与实际政治。晋末宋初,谢混在政治斗争中为刘裕所杀,谢晦因起兵反叛刘义隆而兵败被杀,但谢氏仍旧保持了最高门第的地位不坠。
    东晋至萧梁(317年-557年),谢氏共有13代、100余人见于史传,其门第之高,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他们的影响力。谢氏拥有大量资产,子弟也大多才华出众,被视为士族领袖,前后一百余年。
    知名人物:谢尚谢万谢石谢安谢玄谢琰谢混谢晦谢道韫谢灵运谢朓谢庄
 
  陈郡袁氏
    陈郡袁氏崇尚清虚,在政治利害上与其他大族没有带根本性的冲突,在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吕布失败时,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见太祖(曹操)皆拜。涣独高揖不为礼,太祖甚严惮之。时太祖又给众官车各数乘,使取布军中物,唯其所欲。众人皆负载,唯涣取书数百卷,资粮而已。众人闻之,大惭。涣谓所亲曰:'脱我以行阵,令军发足以为行粮而已,不以此为我有。由是厉名也,大悔恨之。’太祖益以此重焉”。(《魏书·袁涣传》裴注引《袁氏世纪》)
因此陈郡袁氏在动乱的年代能够得以保存,积蓄了家族实力,没有遭到灭族的危险。他们为了使家族兴旺永昌,在其谦恭清素家风影响下,其政治态度、思想文化、婚姻关系上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这一家族后来能够位列一等高门的重要因素。
    知名人物:袁涣袁宏、袁虎、袁山松
 
  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是西汉相国萧何的后裔,《南齐书》和《梁书》的记载将兰陵萧氏的世系从萧何直述到萧整。西晋永嘉之乱中,中原世族大举南迁。萧整举族迁居今江苏省丹阳市一带侨置的南兰陵县,兰陵萧氏遂在江南发展,渐成望族。南北朝时期,萧整的后人萧道成萧衍先后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朝代,掌握了统治江南的大权。
    知名人物:萧道成萧衍萧统萧纲萧绎萧铣隋炀帝的萧后
   吴姓士族的几个代表门阀
    吴郡朱氏
    吴郡朱氏兴起于西汉中期,以朱买臣为开基祖,其子孙在三国、魏、晋时,世代为官,从而繁衍为江南四大望姓之一。
    按汉史,下邳朱肇,避和帝讳,更名梁,以经明行,修举孝廉。擢冀州守进、御史中丞,拜殿中尚书,因党锢变,上疏请开党禁,忤旨,谪守苏州。卒于官,墓在娄门外二里许,子孙遂居焉。
    汉三国时,定天下之姓,立九品,置中正功曹掌之,尊世胄、卑寒、微权归右姓,凡主部功曹,皆取著姓,仕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各郡皆然,东吴以朱、张、顾、陆为右姓。又定郡姓,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尚书而上为甲姓,九卿方伯为乙姓,常侍大夫为丙姓,员外刺史为丁姓。东吴以朱、张、顾、陆为甲焉。
    知名人物:朱桓、朱异、朱据
    吴郡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张氏出自姬姓... ...至三家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张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 ...吴郡张氏本出嵩第四子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
    知名人物:张温张俨、张永
    吴郡顾氏
    吴郡陆氏是西汉前期由北方迁吴郡的,吴郡朱氏是西汉末由下邳南迁的,而吴郡张氏的始迁祖是张良的七世孙,所以,自张良往下推七代,估计张氏迁吴郡当在西汉末年或在东汉初年。吴地“四姓”中,只有顾氏为汉代以前定居江东的土著。吴郡顾氏大约自两汉之际已开始接受儒学熏习,其代表人物多有良好的儒学修养,顾氏子弟多表现出儒雅、忠厚的特征。之所以如此,这与顾氏家族对儒学思想资源的吸收与消化有关,也与其主要代表人物的个性品德有关。
    知名人物:顾雍顾荣顾恺之
    吴郡陆氏
    始祖为陆通,齐宣王的孙儿,封平原县,得姓陆,是为平原陆氏。到了汉初,陆烈始迁至吴地,成为吴郡陆氏。汉颍川太守陆闳立颍川支,为最早成雏形的宗支。三国两晋时期,吴郡陆氏名士不绝至,如吴丞相陆逊、选曹尚书陆瑁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晋中书侍郎陆瓘。有唐一朝入相的吴郡陆氏成员有六位。是吴中四姓中最多的一家,分别为丹徒枝陆敦信、太尉枝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侍郎枝陆贽、陆扆。
    陆氏在白马之祸时,被朱全忠杀害了不少人。
    知名人物:陆康陆绩陆逊陆抗陆机陆云、陆贽
    虏姓士族的几个代表门阀
    河南元氏
    鲜卑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至洛阳,入主中原。北魏王朝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史籍《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
    代表人物:元岩、元文都、元稹
    河南长孙氏
    源于拓跋氏,出自北魏王朝皇室南部大人沙莫雄,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长孙复姓源出为鲜卑民族拓跋氏,为北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到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执政时期(元宏,公元471~499年在位),明确规定以拓跋氏为北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故而拓跋嵩家族皆改姓氏为长孙氏,其中拓跋嵩的次子长孙道生十分著名,曾屡建战功,为官廉洁,位至北魏王朝的宰相,受封为上党王。该支长孙氏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融入汉族,称济阳、河南长孙氏系,后多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孙氏者,皆尊奉拓跋嵩为得姓始祖。
    代表人物:长孙嵩长孙晟、长孙无忌、长孙顺德唐太宗长孙皇后
   河南宇文氏
    鲜卑宇文部的族人,以及后来北周政权的皇族贵州和一些臣子国民,皆以“宇文“为姓氏,称宇文氏,后逐渐融入汉族,将宇文氏复姓也带入汉族之中,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宇氏、文氏者,亦有改单姓为尚氏、赵氏、胡氏、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代表人物:宇文泰宇文护宇文邕宇文恺
   宇文化及这一支为冒姓,原姓破野头)
   河南于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拓拔鲜卑万忸于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鲜卑族拓拔部的万忸于氏族人原为山东于氏汉族人,后随鲜卑改称万忸于氏,亦称万纽于氏、勿忸于氏。北魏王朝建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器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万忸于氏又恢复为于氏。
    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氏的后代,只是在汉朝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族人跟着拓跋鲜卑离开了中原,随北魏道武帝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地区(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即河西走廊),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环境而改为鲜卑姓氏“万忸于”。
    代表人物:于谨、于志宁
   河南陆氏
    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今内蒙古南部一带)鲜卑族复姓步陆孤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陆氏。
   河南源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族秃发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在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有分布,霄乡居住着源氏一千多人,世界各地还有两千多人。
    据考证,《魏书》、《北齐书》、《隋书》、《唐书》中所记源氏族人,即为鹤山源氏祖先。《魏书 源贺传》载:“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也。傉檀为乞伏炽磐所灭,贺自乐都来奔。贺传容貌,善风仪。世祖(拓跋焘)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西平侯,加龙骧将军。谓贺曰:'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拓跋焘认为秃发鲜卑与自己同源,故赐“源”姓于贺,意为秃发与拓跋焘同源。

代表人物:源贺、源乾曜
   河南窦氏
    鲜卑族没鹿回部,其首领在汉朝时期被称作拔列兰氏,到晋朝后期被称为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纥豆陵氏被改赐为汉姓窦氏,其后裔子孙皆称窦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代表人物:唐高祖李渊的窦皇后
   山东郡姓的几个代表家族
    太原王氏
    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至唐朝都显赫非常,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的始祖乃是秦始皇时期的大将王翦。王翦之孙王离后死于巨鹿之战。王离长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为琅琊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则是日后太原王氏之祖、从晋代绵延至唐代。
    知名人物:王允王凌王思政王昶王沈王浚(幽州刺史)、王浑王济王述王坦之、王国宝、王维王之涣
 
  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为齐国公室后裔,因封地卢邑(今山东省长清县)而受姓卢氏。秦汉时代,卢氏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县。东汉末年,卢植官至太傅,名声显赫,卢氏从此起家。南北朝时期,范阳卢氏进一步崛起为一流世族。
    知名人物:卢植卢毓、卢志、卢谌卢循、卢道邻、六祖慧能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清河郡为郡望的崔姓士族,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崛起为山东望族。北魏时,魏孝文帝分定姓族,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此后清河崔氏始终是北朝士族最高门第。唐代清河崔氏仍然显赫,有十二人做过宰相。
    知名人物:崔琰崔林、崔浩崔融
   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在东汉跻身名门,北魏时期虽然门第低于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在北齐北周时期全面上升,成为一流士族。唐初修订《氏族志》,既属关中集团,又是山东名族的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民干被定为第一等,只是在唐太宗的直接干预下才被下调至第三等。

知名人物:崔烈、崔钧、崔颢、崔护
   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以战国名将李牧为始祖。赵郡李氏在南北朝官位显赫,在唐朝被列为七姓十家的禁婚家,有多人出任宰相。
    知名人物:李吉甫李德裕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郑国灭亡后以国为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北魏时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朝荥阳郑氏有八位宰相。

知名人物:郑泰、郑浑、郑仁泰

关中郡姓的几个代表家族
    京兆韦氏
    北魏政权下的京兆韦氏,有留北和北归两支,因为参与北魏政权的途径和寓居地域不同,各房支在北朝时期的发展具有较大差异。留北房支因为始终自保本贯,宗族乡里力量得到持续的巩固和加强,为后世政治权势和社会地位的中央化奠定基础,北魏分裂以后,他们较早投向宇文氏,进一步为后世冠达增加筹码;北归房支不复本贯,寓居各地,且各自孤绝,难以形成较强的宗族力量,在北魏分裂东西以后,随东魏北齐政权进退,周灭齐后,其房支不显。
    知名人物:韦孝宽韦睿韦皇后韦执谊元稹的岳父韦夏卿韦庄韦应物、韦温、韦见素

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今中国河南省南阳),以豪族迁于茂陵(今陕西兴平)。子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陕西西安南)。
    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亦名人辈出。东汉时有杜笃;西晋有军事家杜预;唐朝时代更多,其中有宰相杜佑,中国第一本政治史书《通典》之作者;其孙则乃晚唐诗人杜牧

知名人物:杜预杜甫杜佑杜牧、杜黄裳
   河东裴氏

因家族聚居地在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河东裴氏祖居地),故称河东裴氏。依靠其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代裴氏名人层出不穷,在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活跃达八百年之久。

知名人物:裴潜、裴秀、裴楷、裴松之、裴行俭、裴度
   河东柳氏
    自从秦末柳安迁入山西后,汉魏晋之际的河东柳氏虽然不如当时的韦氏、杜氏那样显赫,但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旺族。南北朝时代柳氏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活跃于政治舞台。其中东眷襄阳柳氏以柳元景柳世隆为核心,在南朝政坛上登上权力高峰,盛极一时。
    知名人物:柳元景柳世隆、柳仲礼柳述柳奭、柳宗元
   河东薛氏
    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从蜀地内迁至河东的一支豪强家族。十六国时期由于长期紊乱的政治局势,再加上它雄厚的地方实力,薛氏一直采取“凭河自固”的政策对抗各民族政权,具有很强的分裂性和割据性。国家的统一需要地方势力的支持,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薛氏也开始由地方性向中央性转变。尽管薛氏各分支的中央化程度是不同的,但到北朝末年,其主要房支基本整合到中央政权之中,成为促进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力量。
    知名人物:薛安都薛道衡、薛举、薛万钧、薛万彻、薛仁贵
   弘农杨氏
    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由于建立隋朝杨坚自称出身弘农杨氏(不过学术界已确认杨坚的家谱是假的),使得这个家族更是成为天下望族之首。
    知名人物:杨震杨彪杨修杨素杨玄感

陇西李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王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自称出自陇西李氏的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

知名人物:李冲、李靖、李大亮、李商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