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179

 了用民 2019-05-21

始建于孝文帝时期的洛阳龙门石窟

NO.179

之后北魏的汉化改制跨入了快车道,一道接一道的诏令简直比高考季的模拟试卷还要密集:

改革度量衡,使用和汉朝一样的尺、斗;大兴儒学,在洛阳设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等学校;制定祭天之礼;铸造太和五铢钱,结束了北魏过去没有货币的历史……

此外,拓跋宏还规定,凡是南迁的鲜卑人,去世后都必须按照叶落归根的原则葬在他们的老家——不是代北,而是洛阳,因为他要求迁洛的代北人士籍贯一律改为洛阳,从此南迁鲜卑人都改称是河南洛阳人。

公元496年初,拓跋宏又下诏要求改革鲜卑姓氏。

他觉得原先那些鲜卑姓氏就和从不洗头的乡下老太的辫子一样——又长又臭又土。

比如拔拔(粑粑)听着就不雅观,独孤(又独又孤)听着就不吉利,步六孤听着既不雅观又不吉利……,便决定将所有鲜卑姓都改为汉姓。

他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并亲自担任姓氏改革委员会主任,每个姓氏怎么改,都经他本人审定。

最后确定的改姓方案是这样的:

拔拔氏改称长孙氏,达奚氏改称奚氏,丘穆陵氏改称穆氏,步六孤氏改称陆氏,贺兰氏改称贺氏,独孤氏改称刘氏,贺楼氏改称楼氏,勿忸于氏改称于氏,纥奚氏改称嵇氏,尉迟氏改称尉氏,纥豆陵氏改称窦氏,侯莫陈氏改称陈氏……

而皇族拓跋氏则被改为了元氏。

之所以这么改,拓跋宏是费了一番脑筋的,他对外宣称的理由是:

北魏的祖先出自黄帝,以土德而王,而鲜卑语中称土为拓,后为跋,故称拓跋。现在要改汉字单姓,首选“土”字,但如果改姓土的话,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就成了“土龟”、明元帝拓跋嗣就成了“吐司”……听上去实在是太土了,所以他不得不又重新列了个转换公式,说“土为万物之元”,改称元氏。

“元”这个字就高大上了,比如拓跋珪改姓后就成了“圆规”——听上去就是那么有文化!

作为汉文化的狂热粉丝,拓跋宏,不,现在应该叫他元宏了,认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这些还只是表面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全盘移植汉人的各项制度。

他对汉人自魏晋以来盛行的九品中正制十分推崇,为此他亲自评定门第,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定为汉人的四大一流高门,同时又把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个出自鲜卑勋贵的姓氏称为鲜卑八大姓(长孙、奚等姓氏与北魏皇族同源,故不在此列),与崔、卢、郑、王四家同属顶级士族,并下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豪门之间联姻。

他本人也不惜为汉化事业而献身——将崔、卢、郑、王以及陇西李氏(即李冲一族)等五大汉人门阀家的女子纳入后宫,同时他还指定他的六个弟弟分别娶这些家族的女子为妻,之前的妻室则降为小妾。

除了规定崔卢李郑王等顶级士族,元宏对地方上的士族也做了规范,并亲自参与了郡姓(即各郡的高门大姓)的评定。

当时大臣们把薛、柳、裴等几家列为河东郡(今山西西南部)的郡姓,但皇帝元宏却不同意,说薛氏的祖上是蜀人,在河东属于新市民,不能列入郡姓。

出身于河东薛氏的直阁将军(统率宫廷宿卫的军官)薛宗起正执戟站在殿下,闻听此言立即站了出来,气冲冲地说:臣的先祖在汉末曾经随刘备入蜀,但两代后就回到了河东,怎么能算是蜀人?照这么说,现在臣跟随陛下,那岂不是成了胡人?不把我们薛家列入郡姓,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说完他把手中的长戟狠狠摔在地上,竟然将其摔成了两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