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补脾名方,轻松治好了睡眠差、湿疹、带下、黄褐斑!

 旭日年华 2024-01-15 发布于安徽
肝气有多顺,脸上有多净。脸上长黄褐斑,可能是肝不好。

黄褐斑以肝论治,是业界的共识之一。

但有些患者的根源在于脾虚。比如这个人,平时乏力,脉濡,舌淡胖,苔白腻。这是标准的脾虚有湿。

脾虚,一方面令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能濡养于面。另外,脾虚湿盛,湿邪又阻滞气血运行。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血虚、痰阻、血瘀的三重问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所以长黄褐斑
图片
另外,气血虚弱,则血不养肝。血不养肝,则肝气不畅、肝魂不安。患者就容易睡眠差

因此,通过补脾,还能把患者诸多的症状化解掉。这里就要介绍一个健脾祛湿的名药——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组方: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用法用量:上药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治疗脾虚湿盛证,症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者。

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是这样记载的:
图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参苓白术散的评价很高,认为“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明代医学家周文采认为:“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此方最宜。”清代医家费伯雄亦云:“一补脾,一去实,简当有法,勿以其乎易而忽之。”在很多国医大师的临床验方里,都有参苓白术散的身影,可见此方之效用。

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表示,薏苡仁健脾化湿,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北沙参养阴。桔梗作为舟楫之药,带领气血上养于头面。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参苓白术散的应用。

参苓白术散,就是健脾益气,化解痰湿的。

在此基础上加减,在去养血。血主濡之。面部气血运行好了。斑就消了。所以,桃仁、益母草、红花养血活血,桑寄和菟丝子生补益肾精,使得精能化血。郁金、合欢皮、酸枣仁来养心安神,疏肝解郁,调节睡眠。
图片

验案

患者,女,35岁。

主诉:面部淡褐色斑片6年。

现病史: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面颊开始出现淡褐色斑片,边界不清,皮肤干燥,于外院就诊,予“维生素C、维生素E”口服,并自行涂抹“祛斑产品”,未见明显改善。患者平素工作强度大,经常神疲乏力,喜热饮,食生冷寒凉易腹泻,饮食不佳,脘腹胀闷,时有带下清稀,大便稀溏,慢性胃炎病史;舌淡苔腻,脉弦滑。

诊断:黄褐斑(脾虚湿蕴)。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祛斑。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党参6g,茯苓10g,白术9g,陈皮6g,半夏6g,甘草3g,白豆蔻12g。

服药30剂后,患者面部淡褐色斑片明显减淡。

本案患者平素劳倦过度,使脾失健运,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变生褐斑,且脾虚与痰湿相兼,取参苓白术散之“意”,健运脾胃,使脾主升清功能健全,使得清阳上升,水谷精微能上荣头面,合二陈汤化痰湿,从而使褐斑消退。
图片
中医治病讲究方症结合,对症用药,并不是将名方照搬使用就能治病,需诸药合用,君臣佐使,才能共凑奇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