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NAS:“社恐”起源于肠道

 xyf4345 2024-01-16 发布于浙江

社交焦虑症(SAD),俗称社恐,是指人们对社交场合特别焦虑或者惧怕的精神行为状态。该病一般在青春期发作,且无法抑制,会严重影响一个人自信心、人际关系以及工作或学校生活。

经过了多年研究,SAD的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导致该疾病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并且无法治愈。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因其通过脑肠轴调控大脑功能和精神行为方面的生理作用,尤其是与社会功能相关的调节能力,被认为在SAD中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靶向肠道菌群或脑肠轴相关通路也成为SAD诊疗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近日,来自爱尔兰科克大学的John F. CryanNathaniel L. RitzMarta Brocka等人,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ocial anxiety disorder-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increases social fear”的临床研究,探讨了靶向肠道菌群在SAD诊疗中的重大意义。

图片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转化研究来试图阐明微生物群在SAD早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他们将健康人群(HC)组和SAD患者组的粪便加以厌氧处理和低温储存,随后使用粪菌移植疗法(FMT)移植到小鼠体内,分析了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化,并随后测试了小鼠的社交恐惧指数、社交能力、社交认知、压力应对行为以及胃肠道功能。

针对肠道微生物的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分别接受了HC组和SAD组人群的粪菌移植后,两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在β多样性上有着显著差异,具体来讲就是,与HC组小鼠相比:SAD组小鼠中的诺氏拟杆菌(Bacteroides Nordii)丰度明显减少,该物种的丰度被证实与神经发育行为综合征呈负相关;且SAD组小鼠的解纤维素拟杆菌(Bacteroides cellulosilyticus)丰度减少,这可能与多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有关;另外,SAD组小鼠的Phocaeicola Massiliensis丰度明显增加,该菌种的丰度增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长期社会孤立压力有关。

研究人员还使用高架十字迷宫、三腔社会互动测试、胭脂红胃肠传输、运动测试、社交恐惧调节和强迫游泳测试的手段,来评估小鼠的社交恐惧、社交性、焦虑和压力应对行为。结果显示,6项社会刺激实验中,小鼠的社会互动行为都显著减少。

在小鼠安乐死后,研究人员使用脂多糖(LPS)、刀豆球蛋白A (ConA)CD3CD28T细胞来评估小鼠的肠道免疫环境,结果表明,接受SAD患者粪菌移植的小鼠肠道和外周的免疫功能受到了破坏。研究中还测量了小鼠大脑中涉及社交恐惧行为脑区的相关基因,结果发现SAD组小鼠大脑神经元催产素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减少,这些基因的正常表达与维持社交活动密切相关。

图片

总之,这项研究证实,SAD患者的肠道菌群转移到受体小鼠后,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并通过脑肠轴通路引起神经元催产素受损最终使小鼠身上出现了类似于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肠轴相关机制在众多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精神和认知健康领域,进一步探明这背后的机理,将有助于开发更多切实可行的相关靶向性疗法来满足这些疾病领域中的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Ritz N L, Brocka M, Butler M I, et al. Social anxiety disorder-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increases social fear[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121(1): e23087061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