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之行【15】兴福寺/法隆寺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24-01-16 发布于北京

兴福寺

在日本的同学指点我:奈良的兴福寺应该过一下,710年建的古寺,五重塔是国宝。

离开唐招提寺,小乔带我们来到不远的兴福寺,兴福寺没有围墙,在奈良公园里。先看到的是小鹿,忍不住要抚摸一下。

         兴福寺是法相宗大本山,由日本豪族藤原氏创建,是藤原氏的家庙。公元669年,藤原氏在京都市内创立山阶寺,这便是兴福寺的前身。经过两次迁移,710年搬到奈良市中心位置,并更名为兴福寺。历史上兴福寺因受到藤原氏和天皇的加护,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兴福寺里的五重塔高50.1米,最初建于公元 730 年左右,后毁于大火中,历经五次重建。现在的五重塔是重建于1426年的第六代塔,也是仅次于东寺五重塔的日本第二高木塔。这座五重塔是奈良的城市标志,历史悠久,庄严肃穆。

         五重塔是四方形塔,最高层为四角攒尖顶,塔顶立着高高的塔刹,塔刹有九轮和宝珠。五重塔出檐很远,日本古塔多是这种形状。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佛塔大多呈楼阁式。以五层和三层居多,而且外形都为方形。五层或三层方檐,多呈伞状。在塔的中心部位,从下而上,有一根粗大的纵贯塔身的通心柱。无论是五重塔或是三重塔,都有这样一根通心柱加以支撑,使塔身在日本这样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里屹立不倒。塔内第一层内部中心的栋梁四面供奉了药师三尊像(东)、释迦三尊像(南)、阿弥陀三尊像(西)、弥勒三尊像(北)。我们来的时候不巧,五重塔底层被围起来进不去,没有看到这些佛像。(网图)

        五重塔经历过很多次地震,在第五次重建后没有倒塌,找到一张五重塔内部的解剖图,完全木构的塔的构件与构件的结合部位几乎不使用铁钉,而是利用榫卯方式进行连接,当地震发生时,构件之间的结合部会吱嘎地作响,或会歪扭,但是,来自地面的震力却不易向上传导。而当震力消失后,木料所具有的柔性把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吸收掉了,木塔便会恢复原状。

据说曾经有一位专门修建神社、宫殿建筑的木匠在大地震发生时偶然望见五重塔的各层建筑体以相互交错的方向在倾斜、摇晃,整个五重塔就像是在扭蛇舞。在受到地震袭击时,五重塔整座塔身不会朝同一方向倾斜。其各层塔的倾斜方向相互交错。木匠看到了一种自然灾害所呈现出来的奇妙现象。(网图)

         万福寺内有中金堂、东金堂、北圆堂、南圆堂、五重塔、三重塔、大汤屋、大御堂、国宝馆等古老的建筑,因为万福寺又是临时加的景点,只能匆匆外观一下五重塔、中金堂和南圆堂。

在五重塔旁边是东金堂,和五重塔同样被围起来了。

        东金堂被指定为国宝,多次惨遭烧毁。始建于726年,是圣武天皇为皇后祈愿而建。现在的建筑为1915年重修。(网图)

         堂内安置有药师三尊像、文殊菩萨像、四天王像等国宝和重要文化财产。(网图)

        中金堂是兴福寺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曾七度遭遇火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只是一个临时堂宇,但在 2000 年被拆除,2018年完工,以原貌示人。

          站在中金堂对面,看重建完工才5年的大殿,崭新,唐风满满。厚重的,最高级别的重檐庑殿顶,瓦葺,屋顶两侧安放了和唐招提寺一样的巨型鸱尾,但是镀了金的。屋檐下有廊,立着一排朱红色大柱子。中金堂复原后的规模展示了鼎盛时期的兴福寺曾经是一个连公家和武士集团都无法干预的完全独立的宗教王国。

堂内供奉阿弥陀如来像、以阿修罗像为代表的八部众像、十大弟子像、金刚力士像、天灯鬼、龙灯鬼像等佛像。可惜没有时间进去看看。

         南圆堂是一座六角攒尖顶的建筑,造型优美,最初为藤原氏在9世纪初所建。

         每年只有在10月17日这天才开放参观,向世人展示堂内收藏的康庆大师制作的不空羂索观音菩萨像、法相六祖坐像、四天王像等国宝文物。今天是10月12日。

       在南圆堂旁边的观音堂里拍到的。

       墙上的绘马

         与日本第二大五重塔告别。

 

 法隆寺

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在奈良斑鸠町的法隆寺,公元587年为祈祷天皇病愈而许愿兴建,天皇病故后由圣德太子和他姑姑推古天皇接着建。于20年后的607年建成。这是日本最早也是最古老的寺院,也是第一座佛教的教场,迄今有1400年,很牛的。圣德太子大力弘扬佛教,把法隆寺作为日本研究佛教的基地,刚开始日本接受佛教的人只有太子一族和部分贵族。圣德太子35岁后更是一心向佛,他认为“除了佛理,世间皆为虚无”。 太子49岁病逝。

        佛教受到圣德太子及以后历代天皇越来越大的庇护,不惜财力在各地盖起大寺,日本古代贵族很喜欢中国文化,在建筑、佛雕、佛画等方面都会模仿中国的风格,并巧妙的消化成带有日本特征的佛教艺术 。

小乔讲了一个故事:在8世纪左右日本长屋王子敬奉佛法,曾做了一千件袈裟赠送给中国高僧,并在袈裟之上绣四句佛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子在袈裟上绣这几句话,就是热切盼望能有大唐高僧前往日本传法——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东渡日本,是九死一生的壮举。据说鉴真大师就被感动了。

2020年初,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所在捐赠给湖北抗疫物资的包装箱上就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据史书《日本书纪》记载,圣德太子建造的最初的法隆寺在其死后半个世纪(670年)遭遇大火,后来得到了重建。

法隆寺由东、西两院和很多附属庙宇组成,寺内有40多座建筑物,保存着数百件7-8世纪的艺术精品。

         法隆寺的南大门,建于室町时代的1438年,低调而充满奈良风情。粗大的圆木柱支撑硕大的屋顶,虽然比核心建筑晚近700年,依然是矗立了800年的文物。

         大门之内一大片空地,怎一个宽敞了得,一条石板大道通向前方,大道两边是亘古不变的寺庙地面标配——砂石铺地。

        大道边上是土墙,这座瓦葺悬山顶的门很漂亮啊!房脊上的两个尾巴高高上扬的鸱吻告诉你:我是后来建的。

         今天是周四,没想到来了很多中小学生。老师背着双肩背,满头是汗,照料着孩子们,我注意到好几个是男老师。

         前面这座建筑是法隆寺西院的中门。西院始建于公元607年,于670年烧毁后重建,以南大门、中门、回廊、金堂、五重塔、经藏、钟楼、大讲堂等建筑为主。

         中门也是国宝,重檐歇山顶,特别的是门的正中间有根立柱。中门前有木栏围挡,不能出入,要走回廊西南隅进入。

        小乔说中门里左右各有一尊仁王像,是1400年前奈良时代塑造的,很珍贵。

        仁王高大威猛,站在中门里就像中国的哼哈二将。仁王像于公元1234年进行施彩,1525年对左侧力士进行了维修,2015年后又对两尊像进行了重修。

  

       看他们的口型,一位是“阿形”,一位是“吽形”。

西院周围有一圈回廊,回廊里面的两个核心木构建筑,一座金堂,一座五重塔。7世纪时这里就是这个样子,只是经历过朽木的更换和维修。所谓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建筑群,主要指的是西院伽蓝。(网图)

        进来后第一眼看到的是金堂,外观有三重檐,里面只有两层。我觉得金堂的整体外观很一般,主要是第一层的房檐与第二层和顶层的不匹配,不对称,不知道与日本的“不对称美学”有没有关系。中国的佛教和建筑技法最初是由百济国(朝鲜)传入,圣德太子时期(飞鸟时代),工匠也以百济为主。所以建筑式样也不完全同于中国,约百年后的奈良时代,才直接从中国引入建筑技法和佛教律法。鉴真大师修建的唐招提寺,完整地保留了我国唐朝的寺庙建筑样式。

         旁边是日本最古老的五重塔,塔檐也是伸展出来的很长,像盖着一顶顶大帽子,这点和后来的中国的佛塔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五重塔与金堂是平行的,不知道最初修建时的格局是不是这样的,现在的法隆寺是几次被烧毁后又重建的。

         再来看金堂,二层的扶手上面是卍字形高栏下面一圈是一斗三升和人字拱,我在大同云冈石窟第九窟看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装饰,这是中国北魏建筑的典型特征,到唐代就很少用了。

        近代日本建筑学之父伊东忠太曾在东京帝国大学研究法隆寺,他于1902年来到中国进行考察,途中发现了山西云冈石窟,看到第9窟前室北壁的窟门檐下设人字栱加一斗三升栱,与法隆寺金堂上层墙外安装的勾栏样式一模一样。伊东忠太和日后多批来华访问的日本学者皆得到这一结论,即云冈石窟中呈现的中国本土建筑样式,是包括法隆寺在内的日本飞鸟时代建筑形制的重要根源,也就是说法隆寺金堂的建造者参考了当时的中国建筑作为母体。

我在云冈拍到第九窟的图案,对比一下。

         我看到金堂在两层房檐之间又加了很多立柱,立柱上雕刻了盘龙,还以为是一种日式的建筑风格,自以为是的跟朋友说,这种圆雕的盘龙立柱在太原晋祠也有,意思是学中国的。当时旁边有一个游客,估计是台湾人,听到我在胡扯,忍不住纠正我说:那是因为当日本工匠搭好了殿堂以后,发现他们的设计不够合理,延伸出来的房檐撑不住,所以他们又加了立柱。

        这几个圆雕立柱工艺挺精巧的,有的是盘龙,有的是卧虎,形态各异。立柱是在镰仓时代修理时附加的。

 

  

         金堂里面共有13尊佛像,8尊为飞鸟时代留存之物,有本尊释迦三尊像。中间的释尊为模仿圣德太子的等身像,据说脸部也是圣德太子的面容,是飞鸟时代佛教造像中的重要名品。法隆寺殿堂里的珍贵文物基本都不让拍照,或者设置一些障碍,所以只好在网上找一些图片。

注: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593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 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网图)

        两旁的胁侍菩萨为日光和月光菩萨,这种一主二仆式的造像方式也是模仿北魏龙门石窟的样式。(网图)

       根据佛像背光的铭文推知造像年代为推古三十一年(623年),由当时首屈一指的佛雕师鞍作止利制作。它被认为日本最早的一尊有作者姓名的雕像。(网图)

      金堂里的吉祥天立像,平安时代(1078年)

  金堂里的毘沙门天立像,平安时代(1078年)

       在金堂里还有很多绘制于公元700年前后的壁画,是飞鸟时代现存唯一的佛画。是日本最古、最大规模的佛画群。这幅《释迦净土图》壁画是摹本 1884年。

        949 年1月26日拂晓,法隆寺金堂遇到了火灾,建筑受损,还好,只是局部的木柱被烧,珍贵的壁画因此严重受损,震惊全日本。福祸相依,虽然大火损伤了国宝,但也因此促成了一部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中有重要影响的法律文件——日本政府在1950年颁布《文化财保护法》,

《阿弥陀净土图》摹本  1884年左右  

         二飞天并排,俯身从空中往右斜下飞翔,腰身稍微扭转,左手上举花盘,作散花供养之姿。

     《四方四佛净土图》摹本, 

         《藥師淨土》摹本  据参观过壁画原件的宿白先生所述,法隆寺壁画中的形象和洛阳龙门石窟潜溪寺(斋祓堂)造像相近;在莫高窟中也能找到对比。

       金堂壁画(部分摹写)

         五重塔的样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而中国现存少数最早的木建筑已是唐后期的了,所以在中国已经见不到了。但在日本一千多年来一直沿袭这个样式建造佛塔。日本寺庙的塔檐都伸展出来很长,就像几层屋檐的重叠,越往上越小,给人一种轻忽飘逸之势。按照原来法隆寺的布局应该是前殿后塔,但是现在呢,变成了前塔后殿或者是并列的,也许是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来的布局重新修建的了。

五重塔高31.5米。塔内有一中心柱,由地平直贯宝塔顶。各个层面的宽度不大,层高也小,但出檐很大(底层出4.2米)。

        塔中心柱的四面有雕塑,但不能进去,只好隔着纱窗窥视,里面黑乎乎的,盲拍了一张照片,放到电脑上看出来是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说法像。

  第一层塔心佛龛内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说法像。(网图)

        我买了几张法隆寺的明信片,其中有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说法像。是以泥塑构筑的山岳风景为背景,通过群像表现佛典中的经典场面。泥塑技法写实,刻划鲜明,深受中国盛唐造像的影响,成为奈良初期泥塑造像之典范。

      释迦牟尼佛涅槃像  (网图)

        其中,对悼念释迦牟尼的罗汉塑造非常精彩,他们有的仰天咬紧牙关,有的张大嘴巴哭泣,哀叹之大溢于言表。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位哭泣的罗汉像,瘦骨嶙峋的身体和因为悲痛变形的脸都是对佛祖圆寂真心的悲哀,这是奈良时代追求写实性的代表作品。

我正好也买了这张明信片。

         金堂后面的大讲堂是用来讲经以及举办重大活动的地方,平安时代的公元925年的一次火灾后重建的,距今也有一千多年。

      里面有平安时代的三尊药师佛镀金铜佛。

  

        大讲堂的旁边有座钟楼,925年与大讲堂一起被雷击烧毁,之后大概是在1005年前后重建,是平安时代中期的重要遗存。

         西院伽蓝的建造顺序依次是金堂,五重塔,回廊。所以回廊也是包括在现存最古老的木建筑群里,7世纪时就是这个样子,只是经历过朽木的更换和维修。

  

         在五重塔的东边有座大瓦房,大屋顶的前面还接出一块桧皮葺向拝,宽宽的大屋檐,为了防雨抬高了地基,安装了木台阶,进去要脱鞋。这是供奉圣德太子的圣灵院,距今1340年历史,原本是僧房的一部分,后来把最前端改建成佛殿,后面仍连结着僧房。

         走上木台阶,里面是榻榻米,隔着栏杆看不清佛殿里有什么。一年中只有每年3月21日,圣德太子忌日的前夜法会里才能看到真容,只好翻拍圣德太子及侍者像的图片。

         在日本佛界,圣德太子已经升为“秘佛”。这尊圣德太子戴冠取笏充满威严的摄政像制作于13世纪。(网图)

         东院的著名建筑就是那座八角形的梦殿了,建于公元740年,东院是以它为中心布局的。法隆寺东院原为圣德太子一族居住的斑鸠宫,传说法隆寺的建造者圣德太子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天使出现在他面前,梦殿是为了安抚圣德太子死后的魂灵而建的。

  圣德太子在日本人的眼里是个英雄,他曾成功地统一了全国,使人们臣服于天皇的统治之下,并把佛教定为国教。但他的背后却是一场血海深仇的悲剧。

圣德太子死后,他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在政治斗争中败给了豪族苏我氏,苏氏家族派兵包围了今天法隆寺东院的斑鸠宫,山背大兄皇子和子弟妃妾十五人就在这里上吊自杀。

  梦殿最重要的供奉是"救世观音像"。在日本,有些佛像存放在不公开的佛龛里"秘佛"信仰,而梦殿的救世观音是日本最著名的秘密佛之一。

1884年,当在东京大学任教的美术史学者费诺罗萨和他的助手冈仓天心受日本文部科学省委托来到法隆寺梦殿时,这座建筑已经被封闭几百年了。

寺中的僧人说佛像有诅咒,解开封印将触怒圣德太子的怨灵,会遭到天谴并招致地震等灾害。僧人无法拒绝坚持开封的两人,遂从梦殿逃走。费诺罗萨亲手用钥匙打开了满是锈蚀的锁头。冈仓天心拜完后大为感动,写下这段话:“打开龛门,千年郁气苍苍扑鼻,暂可忍受。拨开蜘蛛网后,先见一东山床几,佛像立于后,触手可及。像高七八余尺,以白布、经切等物层层覆盖。久未出现的人气惊动龛中老鼠小蛇。解开白布后,先见一白纸,而揭示秘佛之际,雷声大作,吾等畏惧而止。白纸之下,佛像庄严仰卧。能亲眼拜见佛像,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梦殿救世观音立像,造于7世纪前半的飞鸟时代,高178.8cm,身躯硕长,收胸隆腹,。樟木雕刻,给人以灵动,柔和,舒畅之感。

但不同寻常的是,观音救世像裸露的背光是直接用长指甲钉入头部,不仅违背了制作的一般惯例,也亵渎了佛像。这种不正常的做法不可避免地被认为是压制怨气的手段之一。

      梦殿的门窗没有完全打开,只能从几扇打开的窗户的网格里拍下几张不清楚的照片。

          对着梦殿本尊救世观音像的门窗是关着的,图中红色箭头指向救世观音像(背影),他左侧佛龛里是圣德太子等身像,很写实地表现出来,奈良时代肖像雕塑的杰作之一。

       圣德太子等身像左边的高僧雕像和右边的高僧雕像。

  

       环廊外的钟楼,建于镰仓时代。  

         法隆寺有个博物馆叫大宝藏院(平成时代-1998),收藏着千余年传承下来宝物,我们进去参观了,因为不许拍照,所以只能写一下找到图片和印象比较深的。

        大宝藏院里首推的是一尊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的百济观音,据说是最美观音,百济观音超常发挥了中国南北朝时期造像的“瘦骨清像”, 2米多高,九头身,忒苗条了 。

  从头部、肩膀直到莲花型的底座是由一整根樟木雕刻的,衣服帛带雕刻出垂坠和飘逸的感觉,有如 “曹衣出水”,全身散发着温柔气息。

  日本书里这样描绘她的:沉稳的笑容、优雅的姿态、神秘的氛围。

        百济观音的神秘在于她的出身:因为这尊佛像传承不够有序。根据寺院最早的记录,佛像是“从百济国运来,但却是天竺的造像”,也就是说从印度经过朝鲜半岛传来的。可是日本很不乐意承认百济观音与百济有关而不是日本制造。

百济观音的左臂柔软地垂下,滑若无骨的手指轻轻地拈着水瓶,那样的无力,似乎要掉下来了,但这是大慈大悲、法力无边观音菩萨的手啊!这种表现手法是超一流工匠的作品,怪不得日本特别想证明这是本土工匠的手艺。

      这件法隆寺代表性的宝物“玉虫橱子”。日本的“厨子”即是用于供奉佛像的佛龛,这件“玉虫厨子”通高2.33米,由底部的基座、中间的须弥座和上端的宫殿三部分组成。最上端宫殿部分的屋顶采用了较早期的歇山顶造型,正面及两侧有可开启的双门,宫殿内壁有用铜制的千佛像浮雕。(网图)

  厨子整个表面涂漆,除了莲花瓣形状的部分是由樟木雕刻外,其余部分均是柏木材质。门框等连接处的细长构件以及部分配件由金铜等金属制作而成。

玉虫厨子最初安奉在法隆寺金堂内阵东侧的释迦牟尼佛像背后,其宫殿部分的建筑构造也和法隆寺金堂极为相似,但其形式却比金堂更加古老,从厨子屋顶的样式、形制等处均可看出遵循的都是中国建筑的传统,使之不仅成为日本早期、同时也是中国早期建筑样式的重要遗构。(网图)

        最初供奉于厨子内三尊本尊佛像也在13世纪时被盗,现在当中供奉的是一尊铜观音雕像。

        这张13世纪的《圣德太子像》(孝养像),开始我以为是个女孩,他梳着方发,捧着香炉,身披袈裟的童子形象被称为“孝养像”。描绘了太子16岁时,为父亲祈求病愈,侍在病床边看护时的情景。这是太子肖像中最具代表性的图像之一。

   圣德太子2岁等身像,胖胖的小男孩,眉梢上吊。旁边是日本国宝,南无佛舍利。(网图)

  坐在莲池上的金铜阿弥陀三尊像为本尊的“橘夫人厨子”(白凤时代)等珍贵佛像。(网图)

  日本国宝,飞鸟时代的药师如来佛坐像,这尊药师如来佛坐像棱角分明的脸和线性的衣饰,让人感受到北魏佛像的线条流动。

        大宝藏院里还展出了许多观音像,佛像,绘画,织物,古代兵器,铁艺,木制的五重塔模型等等。这些从飞鸟时代到近世的宝物既是长达1400年的法隆寺信仰的珍贵遗产,又是显示法隆寺历史里程碑的珍贵宝物。

顺便说一句,有很多中小学生跟着老师在展馆里参观。

1993年,法隆寺成为日本第一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