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甲流乙流高发季,杭州一家医院门诊心肌炎患者的接诊量增加了3倍左右。 ![]()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也经常刷到一些儿童在这轮流感中出现心肌炎的情况: ![]() ![]() ![]() ![]() 因为儿童心肌炎发病率相对较低,所以大部分家长对这一病症比较陌生,可能首先关心的就是心肌炎要不要紧。 心肌炎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 轻型心肌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不适,经过积极治疗,在短时间内便可以使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并且异常升高的心肌酶也可以降至正常水平。 而中度心肌炎则是病情更重一些,会表现出脸色苍白、乏力、精神状态较差、心前区疼痛、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但经及时治疗后一般可以恢复健康。若中度心肌炎持续未愈而导致心肌损害,则属于较为严重的情况。 最可怕的是重症或暴发性心肌炎。起病较急、病情变化较快,且病情较危重,同时易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合并严重的心力衰竭,可以导致出现生命危险,死亡率高达70%以上。因此这种心肌炎被称为儿科医生的噩梦。 轻度心肌炎如果没经过适当治疗,加上不注意休息,生活不规律,则会发展为慢性心肌炎,这就比较麻烦了,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则会发展成为中度、重度,因此无论哪种心肌炎都是很要紧的疾病,需要足够的重视,积极治疗。 ![]() ![]() 而对我们家长来讲,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早发觉,二是预防。 当孩子患有轻度的心肌炎,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有的会出现轻微的发热、脸色苍白或灰白、乏力、气短、出汗多、心跳加快、胸闷、胸痛、心慌、头晕、长叹气,都跟心肺功能异常有关,有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部分心肌炎的确会伴有腿部发麻发痛,一是因为心肌功能受影响后,导致腿部供血异常,二是引起病毒感染不仅损伤心肌,也会引起其它部位肌肉产生炎症,包括腿部肌肉。但还有很多原因也都会导致腿痛,不独心肌炎,所以一般不把腿部发麻发痛当成心肌炎的早期典型体征。 ![]()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预防,对于绝大部分家长来说,这才是重中之重。 引发心肌炎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病毒类的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等,细菌类的白喉杆菌、链球菌等,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等。这种由感染病菌而得的心肌炎被称为病毒性心肌炎。 但这只是外因,中医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外因,而是内因,也就是内在正气的水平。 当邪气侵袭人体,身体里的正气立刻开始抗邪,若正气充足,则病邪难以入侵,或侵入后被正气祛除于外,不产生病理损害,也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即不发病。 如果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或邪气的力量超过了正气的抗邪能力,那么邪气就会从外深入到内,一步步对人体造成破坏,使脏腑、经络等功能失常,精、气、血、津液、神失调,气机逆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可见疾病的发生是正邪博弈的结果,而不仅仅取决于外邪。 而心肌炎是心脏上的病变,心就像人体中的君主,它所在的地方好比皇城,是守卫最重的地方,《黄帝内经》中讲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按理来说,是最不容易被外邪攻陷的,但偏偏就被侵犯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正邪的力量相差太过悬殊了。 ![]() 当正气不足的时候,即便一场普通的风寒、风热感冒就能引发心肌炎。 由此可见,想要预防孩子得心肌炎,提升正气才是根本。 而从西医的角度看也是如此。西医发现,这一病症尤其好发于这几类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及免疫力低下的人,这类人会反复出现病毒性感冒,病毒有可能会入侵心肌、心内膜,从而诱发病毒性心肌炎。 有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通风、强直性脊柱炎等。 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人。 在呼吸道感染期间,不注意休息、疲劳或者进行剧烈的运动的人。 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人,比如化疗药物,细胞毒性的药物。 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的人群。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人的正气都是相对不足的。 由此可见,想要避免孩子患上病毒性心肌炎,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对正气进行养护和提升。 开源: 人体的正气最大的来源就是脾胃生化出的水谷精微,因此想要提升正气水平,就要靠养护好脾胃,提升脾胃的运化功能。关于这方面我们写过不少文章,大家可以参考。 病后恢复、预防疾病,重在调理脾胃!这份脾胃调理的路线图请收好 节流: 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损耗正气,都要尽量避免。 一、不良饮食习惯: 给孩子吃得过多、过于营养,超过了脾胃运化能力;爱吃零食、嗜好美味,吃得过口味过重、过油、过腻会酿痰生湿,给脾胃的运化添加负担。这两个原因日积月累都会让脾胃功能变弱,不能生化出足够的水谷精微。
长时间参与体力、脑力劳动,可消耗大量精力,还会对气血造成损耗,长此以往就可能导致正气不足。还包括五劳,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存在脑力劳动过多、久视、久坐的问题,运动量上要么太少,要么过度,年级越高,问题越显著。 三、七情内伤: 七情主要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有情绪很正常,但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就会伤及脏腑,悲伤肺,怒伤肝,思虑伤脾,恐伤肾,惊伤心,这种伤会直中脏腑,因此病位较深,不可小觑。按理来说孩子的情绪问题比成人少多了,但这几年情况变了,我国青少年抑郁症高达四分之一,之前还看一则新闻《开学后儿童精神科爆满》,而我们在群里给孩子辨证的时候,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存在肝郁气结的问题,可见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值得我们每个家长警醒、深思。 四、重病、久病、病后失于调养:罹患大病重病,邪气偏盛,耗伤正气,使气血阴阳亏损,或久病迁延不愈,精气耗伤,或病后失于调养,正气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很常见的是还在感染一些传染病后,正是正气很虚的时候,如果不好好静养一段时间,急着上课、学习,或者参加体育活动,很容易引发心肌炎,甚至是爆发性心肌炎。
虽然老生常谈了,但不得不说,退烧药、抗生素、不对症的中药,以及一些副作用明显的药物,都会伤及孩子的正气,很多父母就是怕孩子发烧引发心肌炎,给孩子盲目退烧、盲目止咳,却不知这些方式会打压正气,恰恰让孩子离可怕的心肌炎更近了一步。 ![]() 得过心肌炎的孩子,即便是轻症,也都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注意休息,很多运动都不能去做,而且因为容易复发,要很注意避免感染,有的小一点的孩子干脆就不上幼儿园了,而大一点的孩子平时在校在家也要处处谨慎,家长的弦时时刻刻都在绷着。所以一提心肌炎,大多数家长都有点谈虎色变的意思,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病本身上,却不知远离这一基本的根本恰恰是被忽视的日常养正。 许多病症都如此,我们了解这些病症,不光要懂得一些知识层面的东西,更要看到中医思维在当中的体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我们通过一个个病症一次次深化这一道理后,就不会只纠结于各种表面上的病症,而是看到根本,真真正正去务本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