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慈禧如何一步步踏上权力的巅峰?前期靠儿子,后期靠小叔子 正经的小史官2023-02-09 15:02江苏 慈禧作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前后掌控了晚清政权近半个世纪,几乎亲历了晚清所有重大事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其实慈禧出身并不高,他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官,官职也不高。 ![]() 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被选为秀女进入后宫,封为兰贵人,这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她风云一生的起点。作为咸丰皇帝的妃嫔,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是如何从一个贵人一步一步踏上清王朝权力的顶峰? 诞下龙子,站稳后宫刚入宫那几年,慈禧相比于后来和她一起垂帘听政的另一位皇太后慈安,晋升速度要慢得多。慈安是和慈禧一起通过选秀入宫的,慈安入宫后两个月变被晋封为贞嫔,又过了不到一个月,晋为贞贵妃,十天后,咸丰就下诏册为皇后。 ![]() 慈禧则是先被封为兰贵人,入宫两年后被晋为懿嫔,到了第四个年头,才升到妃位。咸丰皇帝身体比较虚弱,一生只有三个孩子,两个皇子一个公主。其中一个皇子生下当天就夭折了,所以只有一个皇子长大成年,这个皇子就是由慈禧所生,后来的同治。 皇家后宫非常看重子嗣,因为他代表着皇室的兴衰,作为后宫里唯一皇子的生母,慈禧的地位可想而知。诞下龙子后,慈禧就被封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咸丰崩逝,立下遗诏当时,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帝国主义入侵,这咸丰帝心力交瘁。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皇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召集大臣交代后事。将唯一的皇子载淳立为皇太子,封载垣、肃顺等八位为顾命大臣,授予皇后“御赏”印章,授予皇太子“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执掌。 ![]() 这样的安排,从表面上看非常完美。皇后、懿贵妃与八位大臣联合执政,避免了顾命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了皇后或者懿贵妃一人专政的局面,但是危机很快就到来了。 此时朝廷共有三股势力,第一是朝臣势力,以顾命大臣为首;第二是帝胤势力,主要就是咸丰皇帝的兄弟;第三是帝后势力,就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其中帝后势力是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因为所有的诏书都需要加盖咸丰赐予的两枚印章,才能颁布,两宫太后相当于拥有了一票否决权。 辛酉政变,垂帘听政两宫太后要求权理朝政,而顾命大臣认为祖制没有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两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胤势力和帝后势力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联合起来对付顾命大臣。 ![]() 恭亲王奕䜣前往承德叩谒大行皇帝梓宫时,与两宫太后秘密商议,决定返回北京后,发动政变,夺取权力。在京师方面,醇郡王奕譞任步军统领,掌握了京师卫戍权,又兼管善捕营事,军事力量都控制在帝胤一方。 咸丰十一年九月,大行皇帝梓宫准备起驾回京。两宫太后以皇帝年龄小为借口,提前赶回北京。醇郡王奕譞以防卫不当,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毁,咸丰皇帝受惊驾崩等大罪,将载垣、肃顺等人抓捕下狱。 ![]() 随即,小皇帝任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十月初三,大行皇帝梓宫到京。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利用提前到京的几天,完成了这场政变,掌控了大清朝的最高权力。这一年是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这年慈禧皇太后只有二十七岁。 奕䜣被贬、慈安薨逝,慈禧终掌大权在完成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总揽清廷内政外交,权力进入短暂的平衡期。慈安和慈禧共同掌权了二十多年,为什么给人的印象总是慈禧一人大权独揽,而慈安没有什么存在感? 慈安宽厚仁爱,对于政治没有太大的权力欲望,而慈禧则有很强的政治野心。咸丰时期,慈禧就经常帮着处理政务,有丰富的经验。慈安虽然是正宫皇太后,但皇帝是慈禧的亲儿子,再加上慈安心态比较平和,两宫能够比较平稳的分享权力。 ![]() 而恭亲王奕䜣剿灭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在外朝的势力日渐壮大,这引起了慈禧的警惕。同治四年,在慈禧总管大太监安德海的安排下,一名御史出面弹劾恭亲王,慈禧乘机解除了奕䜣议政王的头衔,扫除了恭亲王对自己权力的威胁。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薨逝于钟粹宫,从此清廷真正成为了慈禧一人独大的局面。有很多评论说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但是没有真凭实据。我认为应该是病死的,慈禧要杀早就可以动手了,何必等了二十几年再动手呢?慈安死后,慈禧作为实际上的掌舵人,又控制了清王朝27年,这27年里发生了无数影响后世的重大事件。 ![]() 结语真实的历史远非这寥寥数语能够描述清楚,也比这险恶万分。就如同慈禧这个人一样,或许从她所处的满清皇室出发,只是想拖住清王朝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再往小一点,从她的个人出发,可能想要保住这荣华富贵。但是从历史进程而言,晚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应该说这一段历史是中华五千年的最低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