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寂寞的雄鹰 2024-01-17 发布于辽宁

述而①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篇第七①

①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到了述而篇,我们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孔夫子的日常。我们可以了解孔夫子这一生都做了什么,他的日常行为的规范,还有孔夫子日常做事情的态度,志于学的态度。

上一讲我们讲到,何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自己想要去做什么样的人,我们立志于去做什么,同时我们要帮助别人也达到这样的状态,帮助别人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就是仁,是我们内在仁德的体现。我们看看孔夫子的一生,都做了什么呢?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夫子说这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什么叫述,传达,叙述之意。孔夫子这一生都在叙述古之圣贤之道 。比如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夫子这一生推崇的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唐尧、舜帝、禹帝,就是我们说的大禹,人们都知道大禹治水。

孔夫子这一生都在传达和叙述古人的学问。孔夫子删《诗经》,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删《诗书》删减,《诗书》是从民间收集的很多有民风,有赞美周王室的,赞美周文王、周武王的,还有祭祀的时候所用的。定礼乐,礼包含的范围很多,但是孔夫子主要推行的是周礼。以前讲六经,是有《乐经》的,音乐的乐。那么现在《乐经》已经失传了。

赞《周易》,赞就是帮助之意。那么《周易》也不是孔夫子所创作的,《周易》是原本就留下来的古人的智慧。赞《周易》,孔子帮助后人理解,所以作了《十翼》,相当于作了注解,是可以方便后来的我们去学习和理解《周易》的。

修《春秋》,《春秋》是以鲁国为时间标准,是来纪实的。因为《春秋》主要是左丘明所作,叫做《左氏春秋》鲁国人。所以他站在鲁国的角度,去记录了春秋时候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都是孔夫子所说的述,他都在传达和叙述古人的学问、古人的智慧。而不作,不作就是不会自己去创作。

那《论语》哪里来的呢?也不是孔夫子自己创作的,是孔夫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写的,平时的日常语录。我们再来看这个作。你说孔夫子没有作吗?作了,赞《周易》,重新去删减修订礼乐,难道没有作吗?有创作。

这里我们要来注意了,难道这是孔夫子的谦词吗?他很谦虚。说其实我什么都没作,我没有自己创作任何的文化,我也没有创作思想。可是我们后人不这么觉得,我们说孔子创造了儒家文化,创建了礼乐,修改了《春秋》,做了很多创作的事情。可是,在他那里却没有的,这个不是谦虚,是达到了那个境界以后,自然所呈现的状态。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说道家的老子,他是自己创作了道吗?不是的。他是通过自然规律发现了道,写了《道德经》,实则是自己创造的吗?并不是,它只是发现的。

我们再来看孔夫子,他是从古之圣贤的文化当中发现了道,从古之圣贤的文化之中总结了智慧,总结了仁、义、礼、智、信。比如说,他从尧舜那里知道了人是应该有仁德的。唐尧让位于舜帝,我们学会了让。舜帝是如何对他的父亲,如何对他的继母,如何对他的弟弟,我们从中学会了孝。所以呢,孔子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古之圣贤的作风当中,总结出来了道,而老子是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之中,总结了道,并不是自己创作的。

我们再来延伸,后期儒家的学者们也同样的道理。我们说到了孟子,他是自己创造了吗?并不是。他也是总结了孔子的学问,以及先贤的学问,写出了《孟子》,是自己的心得,自己的体会,温故而知新的结果。我们说曾子,我们说子思子一样的,他是学习了老师的学问,写出了《大学》,作出了《中庸》。

我们再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汉朝,出现了一位大儒,董仲舒,他讲天人感应。同样也是学习了古之圣贤的文化,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再融入时代的背景,适合当下那个时代。

再往后,讲到了理学,朱熹,他也是学习了古之圣贤的文化,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心得。到了后期又有了心学,王阳明,阳明先生,他也是学习了古之圣贤的文化,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心得,创造了心学。

所以我们觉得圣贤是谦虚。他说我述而不作,什么都没作,实则,在那个境界的时候,他并不认为什么东西是我的,没有自己,没有我的概念,也没有我作了什么的概念,也没有我创造了什么的概念,他是一种无我的状态。我们看来是谦词,但是在他那里并不是。

“信而好古”。首先我们说,“信”,信则能入,我们只有相信一件事情,我们才可能入门,我们才可能进去。好古,我们从信到好。信为能入,入进去以后,我们说,“好”,我们就会去推崇,去研究,去传承。当我们好的时候,我们就会努力地去做点什么。

举个例子,我们相信圣贤文化所讲的道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入,入门了。入进去以后,说我“好”,我非常喜欢研究,我推崇,我想着去做什么样的传承。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把这个“好”字,划成重点。因为孔夫子“好”古人的文化,这个时候他就会去想着做点什么。所以,他就开始去述,去传述,去传达,去叙述。

孔夫子的伟大也正在这里,是因为我们“好”,我们自己去研究,我们开始去推崇,然后开始去传承。当我们”好”的时候发现它很好,它符合天地之道,它符合人伦之道。我们去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它的美妙。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去传达,去传承,让更多的人去知道。所以它承接我们上一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内在仁的体现。

那如何去呈现内在的仁呢?很简单,当我发现它非常好的时候,我可以让别人也接触到。所以因为,“好”,故而才能述。那我们现在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对什么事物,是产生喜好的。我们自己去研究,去推崇的时候,我们同样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所以就会产生“述”。

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首先我们“信”,“信”我们开始走近,“好”,我们开始去钻研,我们想为他去做点什么。接下来就是“述”了,我们把这个事情,要把它传承下去,这是通过不停地学习和修身而来的责任感。

举个例子,说我们学习画画,一开始我们觉得它很好,我们也相信它很好,这是入门。接下来我由于爱好,我通过画画,我体会到了人生哲学,我通过画画我陶冶了情操,我通过画画让我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我通过画画,让我自己的内在变得美妙。这个时候我们的责任感就来了,我们就开始去要做述的事情,就是教别人也画画,己欲达而达人。

当我们接触了一个好的事情,我们自己首先是受益的,我们就会去推崇,我们就会去传承,这就到了述的境界。那么述的境界,同时,就体现了内在的仁。因为我们觉得它很好,我想要立。所以己欲立而立人,我希望别人也可以了解到它的好,我自己想要达到这个境界,我希望别人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就是内在仁的体现。

所以这里孔夫子给我们作了示范,他讲了自己的经历。其实我也没有做什么,要想实行仁德之道,践行仁德之道也很简单,我们自己信什么,我们自己好什么,我们就去传承什么。这就是欲达而达人,欲立而立人。我自己想要这样去做,我觉得它是好的,我想要达到什么境界,我就让别人也达到什么境界。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人们觉得仁德离我们很遥远,人们觉得仁德很难做到,实则一点都不难。看看我们自己信什么,看看我们自己好什么,我们接下来就去述什么。

“窃比于我老彭。”窃:是一个谦词,私下的意思。我:是表示亲近的意思。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平时讲话也会这么讲,说我热爱学习就像我的老师一样,那表示亲近,我们是同一类人。

“窃比于我老彭”,老彭这个人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说他指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彭祖。所以这句话他特指的是谁并不重要,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他讲的是彭祖。因为老子和孔夫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再讲为什么认为他是彭祖,首先孔子说了,窃比于我老彭,我私下里和他的追求是一样的,说明这个人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

我们再讲讲彭祖这个人。彭祖,相传是商朝的大夫,并且彭祖这个人,在很多的人著作当中都可以看到,屈原曾经描述过彭祖,说他善饮食。《庄子》一书当中也有提过彭祖,彭祖传说比较长寿,活到八百岁,所以医书当中,医家也提到彭祖,长寿,善养生。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也有记载,说孔子比较推崇彭祖。

我们再讲回来,为什么要说,要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这句话依然在点题,在说自己的行为,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我这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好像彭祖一样。所以孔子他有很多的老师,他也和别人学过琴,也和老子问过礼,并且,他以周公为自己的榜样,为偶像,这里又以彭祖为自己的标准,他又去推崇彭祖。

所以我们从这里再来总结,有的人总说我学习找不到老师,不是啊,古人就是我们的老师,古人的智慧就是我们的老师,天地万物皆可为我们的老师。

所以即使孔子没有见过彭祖,那彭祖也可以是自己的榜样,即使孔子没有出生在周公那个时候,周公也可以是自己的榜样,即使尧舜和孔夫子不是一个时代的人,那同时孔子也可以去研究,去传达,去叙述尧舜的仁德和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