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年级下 中考古诗文复习(点击版)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1-18 发布于甘肃

1、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类比得出“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波浪线句子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命珍贵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自《孟子 告子上》,题目编者加;孟子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本尊成为“亚圣”。本文论述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义重于生)。 

2)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运用排比、比喻、类比、对偶、对比;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本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 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本文侧重指羞恶之心

4)文章第一部分论述舍生取义,第二部分转为阐述义利之辨,告诉我们:危时舍生取义固然可贵,平时趋义弃利尤其难为

2、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文中的“序”是一种文体,可分为“书序”和“赠序”“赠序”始于唐初,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用于临别赠言,大多为规劝之词,称为“赠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此句统领全文,为下文定下基调)。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第12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第3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对照,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点明写序的目的)

1)选自《宋濂全集》,东阳,今属浙江;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送”是送别;“马生”是马君则;“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2)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不直接说,而是从自己的亲生经历和体会去勉励马君则勤奋学习。

3)语言特点:叙议结合,中心突出,婉转含蓄,平易近人;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4)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位置,用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交谈。

5)第一、二段中,作者从求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难三个方面叙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6)从文中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7)第三段中,从哪些方面对比了太学生和作者之间求学条件的不同?


太学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主人日再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缊袍敝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寓逆旅

无奔走之劳矣

尝趋百里外、行深山巨谷中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假借、手录

以上得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的结论。

8乡之先达”的严厉态度与作者“谦卑恭敬”作对比,“同舍生”的奢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作对比,突出了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及作者内心的充实、强大。

3、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体现曹刿积极参与。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段是战前:齐鲁之战的时间、“请见”的原因;反映出当权者目光短浅、同乡人的冷漠,曹刿进入“论战”的正题,说明弱国要取胜就要取信于民,正确指挥,这是取胜的主要条件,体现曹刿的远谋田老师语文微信号:tianlaoshi2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2段写战争的经过,再次显示曹刿的“远谋”,言简意赅,重点写“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体现庄公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急躁冒进;体现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段写战后论述取胜原因;曹刿从两方面回答庄公的疑惑:一是“彼竭我盈”;二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节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左传》叙事清楚,章法严密,繁简得当;尤其难得的是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寥寥几句,就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题目编者加;

2)曹刿是春秋时鲁国人。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长勺之战”,是历史上弱国战胜强国的著名战役,取信于民,正确指挥,是取胜的主要条件

3)全文紧扣“论战”,运用对话展开;文章无直接语句来褒贬两人,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性格;

4) 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浮躁、目光短浅、也反衬曹刿的沉着、深谋远虑。

鲁庄公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①广开言路,让平民曹刿参与论战;(对批评虚怀若谷)

                ②身先士卒,亲临战场;

                ③甘当配角,让曹刿指挥,且不干扰其作战部署;

                ④战后向曹刿请教,总结经验;

乡人对国事态度冷漠

5)在曹刿看来,反击的有利时机应是彼竭我盈;追击敌军的有利时机应是敌方辙乱旗靡

6)曹刿“远谋”具体表现为战前:取信于民,获得“民从”的政治准备;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时机的作战艺术;战后:战争取胜原因的逻辑分析;

4、出师表

出师表

三国  诸葛亮

第一部分是第1——5段:分析当前形势,并提出三天建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段分析不利的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2段提出内外严明赏罚的建议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对比手法,借西汉兴隆和东汉倾颓的历史事实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并且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二部分是6——7段:追述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的真挚感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这是“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田老师语文微信号:tianlaoshi2

第三部分是第8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己”,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媒”之宜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再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1)选自《诸葛亮集 文集》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表,给帝王上的奏章。先帝: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

2)文章语言恳切、直率、质朴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北定中原的决心

3)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是:报先帝、忠陛下

4)出自文章的成语: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作奸犯科、感激涕零、不知所言等。

5)写作特点:夹叙夹议、寓情于理、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

6)诸葛亮的“忠”体现在:①对刘氏江山的忠诚

                ②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

                ③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

5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字贯穿全篇,奠定感情基调,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用典故“孙权射虎”,自喻孙权,表示自己的勇武可用上阕写景:描写了出城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比魏尚,只是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会挽雕弓如满月比喻,西北望,射天狼。下阙言志:由实而虚,抒写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选自《东坡乐府笺》,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是今山东诸城;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此词是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运用典故)3)写作特点:叙事、言志、用典融为一体;纵情放笔,气概豪迈,多层次、多角度地从行为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志在千里的豪气。田老师语文微信号:tianlaoshi2

4) 词中太守是指:苏轼(作者自己)

         孙郎借指:孙权

         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借酒消愁,报国无门;恍惚间回到战场,表现他念念不忘杀敌报国。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典故,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沙场秋点兵(“字点明季节,军队接受检阅,准备出征,士气高昂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激烈惊险的场面,刻画了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写了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意气昂扬的精神。可怜白发生梦醒,可惜头发白了,理想难以实现!使“壮词”化为“悲壮”

1)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破阵子是词牌名陈同甫,名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此词是作者写给陈同甫与之共勉作品,抒发了抗金决心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首尾呼应,现实和梦境形成对比,现实中词人报国壮志难酬,只有无限感慨和悲愤。

3)本词追忆了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慨叹。

4)词中“塞外声”是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天下事”是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沙场”是指战场;

7、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人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概述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顾一生两件大事:

   一、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度过四年;

                     暗示自己久经磨练,无论什么艰苦都无所畏惧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对偶、比喻修辞,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一                        起,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抒写事态的发展和                        深沉的忧愤;表达了诗人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运用双关和对偶,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战栗的痛苦心灵;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结尾以磅礴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直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诗人情绪由激昂转悲愤由压抑转高亢

6)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叙事、抒情、言志融为一体;是一首感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也是一曲诗人用满腔热血普成的人生赞

7)“雨打萍”的意思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喻指:亡国孤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