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暨歌谚里的中医文化

 诸暨弘虫 2024-01-18 发布于浙江

民俗与中医,两者之间糅为一体,密不可分。如“民间医药”,本身就是典型的民俗与中医交叉结合的文化现象。而民俗中的歌谚,即歌谣与民谚,作为民众生活的客观记录,也与传统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诸暨的民谚与歌谣,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保存着鲜为人知的中医文化。我们以《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诸暨歌谣与民谚》为依据,寻找那些与诸暨中医药文化相关的歌谚,并阐释其内在含义。例举如下:

1“勿相干,接权权;勿相干,接德源。”

这是一句民谚,流行于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民国时期。《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以下简称《民报》)加注说明:“勿相干,意谓病甚,无生望也。权权、德源,均诸暨名医。权权姓邱,德源姓祝。俱南乡人。”土话“勿相干”,指病情严重。现在住在医院里的病人,一旦被告知“勿相干”,那就得回家准备后事了。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生病没有医院住,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想死马当作活马医,那就得请名医。而诸暨当时的名医有两个:一个是权权,一个是德源。实际上这句民谚在流传过程中,后来慢慢地指向:病人病情已十分严重,可以准备后事了。

此民谚直接与两位诸暨名医相关,即邱苏门与祝德源。他们是同(治)光(绪)间人物,《民报》在《诸暨概观》一文中有提及:“同光间,杨其恺善治伤寒,祝德源明于医理,邱苏门尤为此中白眉,驰声苏杭间。”祝德源的资料尚待查找,而邱苏门则有相关记录。邱苏门,名权,字立昌,诸暨人。光绪间,以医术名一邑。四方求诊,日填于户。邱苏门切脉很准,某官员患重病,诸名医皆束手无策,请邱苏门医治,一个方子就治愈了,从此他的名声响彻沪杭。

2、“毛病已到九十九,澹安还要吃坦酒。”

此民谚不在《民报》歌谚之列,出现于现代,流行于次坞大桥。这是真实故事的提炼:1949年前后,次坞大桥村吴望裕之妻身患重病,请中医先生俞澹安来诊治。听说澹安先生喜欢吃酒,吴家便盛情款待。俞澹安吃酒喜欢浅酌慢饮,那天,他在吴家足足吃了一个时辰,还不见他为病人诊治。吴望裕性急火暴,忍无可忍,便将酒菜掀翻于地,还怒气冲冲骂澹安:“坦煞鬼,不治也罢。”澹安先生见此情形,便背起药箱走人。在旁的亲戚急忙挽留,澹安还是拂袖而去。吴家后来只得请乡长出面说情,才让澹安先生同意出诊,吴妻不久被治愈。此事传开,有土才子编出此谚。此谚后用于指责做事磨磨蹭蹭的人。诸暨土话,“吃坦酒”指慢悠悠地喝酒。而从这句民谚里,也不难发现俞澹安治病前的胸有成竹。

俞澹安(18841956),谱名恒泰,字景清,号澹安、澹庵、坛安,又号山阴道上渔者。因医术高超,乡人称他为“澹安先生”。次坞镇溪埭人。曾祖母、祖母均为明代萧山楼塔名医楼英之后。俞澹安幼年随父学医,悉心钻研金元四大家学说,尤推崇吴鞠通《温病条辨》,喜用温热药,精于内科、妇科、儿科,尤擅使用“扳药”,并在辨证论治方面有独到之处,曾到杭州美政桥、桐乡等地坐诊行医。新中国成立后,俞澹安当选为诸暨县政协委员,并有中医手稿传世。

3、“游火虫,夜夜红。爹爹挑担卖胡葱,妈妈绩䶓糊灯笼。哥哥沿门做郎中,嫂嫂衔牌捉牙虫。”

这是一首儿童歌谣,对仗押韵,琅琅上口。由游火虫(萤火虫)作比,来说明父母兄嫂谋生的艰难。卖胡葱、糊灯笼、做郎中、捉牙虫,是四种低人一等的职业,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农工商”。爹爹挑担卖胡葱,像游火虫。妈妈绩䶓糊灯笼,对应着“夜夜红”。哥哥沿门做郎中,说明哥哥是“游方郎中”,也像游火虫,这是最低层的“治病工”。嫂嫂是女郎中,她的职业是捉牙虫,也是游火虫。古代,捉牙虫主要流行于民间,执业者通常为女性,被人称为“药婆”。清朝隆间王初桐所著的《奁史·术业门》中有“药婆,今捉牙虫,卖安胎、堕胎药之类”。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三姑六婆》中就提到了“药婆”,由此推测,捉牙虫的方法在元末明初就已经出现了。嫂嫂“衔牌”,指她随身携带一块行医的招牌,上面写着“牙科”或“捉牙虫”之类的文字。这种女郎中的特征是:小脚,发式整洁,随身携带长柄雨伞,在村子或街巷里穿行,嘴里不停地喊“捉牙虫,捉牙虫”。我孩提时还亲眼见过外来的“药婆”替村里人捉牙虫。

4、“一癞子生病,二癞子接郎中,三癞子撮药,四癞子话要死,五癞子买棺材板,六癞子买棺材钉,七癞子话没有棺材桁,八癞子寻得根料缸棒,九癞子忧心无人扛,十癞子一肩背到岗。”

这首歌谣一连说了十个癞子。一癞子生病后,其它九个癞子纷纷行动,体现了团结互助的诸暨人文精神。这里,生病、接郎中、撮药,是古代诸暨百姓看病求医的真实画面。歌谣借癞子说事,以戏谑的方式,令人铭记心头。

5、“杨梅生病满身红,李子忙中赶郎中,请得枇杷先生来诊脉,先生说了五月毛桃梅子红,红心姊姊进房中,樱桃小口吞花红,西瓜肚里红,佛手是玲珑,酸梅银榄楝子红。”

集果名成歌,依然巧借生病、请郎中、诊脉这一套流程,来形象地说明水果成熟的季节及时序先后。

6、“鬎鬁鬎鬁,我有药医:三两陈奇,四两广皮,一袋热尿,脱谷换皮,头发出齐。”

这首歌谣,歌唱者以郎中的口吻,替人治鬎鬁。鬎鬁,又称“瘌痢”,用来形容秃发疮或黄癣的症状,我们土话叫“癞子”。其实这是取笑对方秃顶,他所开的所谓“药方”,纯属子虚乌有,完全是出于嬉笑怒骂。“陈奇”和“广皮”,是嘲讽光头的谐音词。

7、“黄牯牛花开,洗浴买棺材;黄牯牛花谢,洗浴洗到夜。”

这是对游水者的一句警告。类似的还有“金银藤花开,游水买棺材;金银藤花谢,游水游到夜。”(游水,即游泳)黄牯牛花和金银藤花,是两种草药,他们在四五月份开花,花期持续约两个月左右。黄牯牛花在春天开放,尽管春江水暖鸭已知,但就人而言,还需“捂春”。此时若下河洗澡,为时尚早,一旦得病,就会丢了性命,故有“洗浴买棺材”之说。而黄牯牛花凋谢时,正值盛夏,此时就算整天浸泡在水里也没有问题。这首歌谣的背后,潜藏着一个医学知识。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衣服,甚至下河游泳,特别容易着凉,轻则病菌趁虚而入,引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重则导致腿脚抽筋,直接导致生命的不测。这是一个生活常识,更是基于惨痛的教训。

8、“赤眼鬼鬼,捉到就煨;赤眼菩萨,捉到就杀。”(眼睛痛时念此谣)

9、“白眼给得我,红眼给得你。”(白眼即无病之眼,红眼即赤肿受病之眼。对人念此谣。)

旧时侯讲迷信,乌鸦在头顶飞过,发出“祸啊,祸啊”的叫声,人们听到后,便会连吐唾沫,发生“呸呸”的诅咒。这是怕乌鸦降祸到自己头上。这两句歌谚也一样,在眼睛疼痛或染红眼病时,即以此歌谚自语,这是一种意念,一种自我安慰,实际上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在古代,这也属于巫医疗疾之一种。我们小时候得红眼病,都是不去治疗、任其自愈的。

10、“吃烟弗如吃屁,吃酒勿如吃尿。吃屁还有谷气,吃尿还有人气。”

11、“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这两句意思类同,是旧时妇女对烟鬼、酒鬼、色鬼的厉词。尤其是第一句,话很粗俗,但背后却有强大的医学支撑。现在,烟酒的禁忌已成为医生看病时对病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养身保健的注意事项。此处不啰嗦。

12、“自骂自身当,嘴里生个烂疔疮,疔疮勿出毒,夜夜睏勿熟。”

这是骂人的歌谣。两人对骂,一旦骂不过人家,便用此歌谣作抵挡。什么意思?你嘴巴这么凶残,这么恶毒,那你的嘴巴上肯定要生疔疮,叫你天天晚上睡不着觉。这句话完全符合医学原理。烂疔疮状如粟粒,色或黄或紫,红、肿、热、痛,数日内硬结增大,疼痛加剧,继而形成脓肿而硬结变软,疼痛减轻,溃脓后脓腔塌陷(即出毒),逐渐愈合。先辈们对疔疮这种外科疾患有切身的体会,所以能妙手偶得,将它移用骂人。类词的比它更恶毒的骂词也有,什么“你要生癌症”“你要瞎眼睛”“你要烂鼻头”之类,用诅咒对方得某种疾病的方式,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仇恨。

13:“老怕跌,小怕噎。”

14、“十男九痔,十女九带。”

15、:“吃勿煞的痢疾病,饿勿煞的伤寒症。”

16、“伤寒带痢疾,不死不肯歇。”

闪烁着人民群众的智慧的语言,就是民谚。以上四条,关乎预防与疾病,与其说是诸暨的民谚,倒不如说是诸暨先民的医训。这些易记的古话,是前辈人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之谈,是代代传承中普及的中医文化。言简意赅的话语,胜过现代医书上的长篇大论。

17、“少吃多滋味,多叫坏肚皮。”

18、“若要身体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在肥胖已经成为疾病根源的当下,这两句诸暨民谚,正是减肥瘦身、健康养生的两句座右铭,且符合“饮食有节”的中医学原理。《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千金要方》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现在的“三高”病人,都是吃出来的,是我们数典忘祖、扔掉民谚的后果。

19、“吃肉吃菜菜长寿,穿绸穿布布长寿。”

20、“穷勿离祖宅,富勿离大麦。”

21、“吃素会登仙,牛马上西天。”

谁都做不到长生不老,但谁不想健康长寿?前两句虽着眼于节俭,但暗合了中医的养生之道。这是被无数医籍和名医告诫过的一个话题。南宋郑樵在《食养六要》中就这样说过:“食品,无务于淆杂,其要在于专简;食物,无务于浓酽,其要在于淳和;食料,无务于丰赢,其要在于从俭;食材,无务于奇异,其要在于守常;食制,无务于脍炙生鲜,其要在于蒸烹如法;食用,无务于餍饫口腹,其要在于饥饱处中。”这些话语比较深奥,老百姓则喜欢将它转化成“青菜萝卜营养好”“饭焐萝卜营养好”“萝卜上市,药铺关门”这种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素食是释家的饮食观,但中医学对素食并非完全推崇,而是强调多素少荤。明代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说:“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民谚“吃素会登仙,牛马上西天”,便是对素食主义者的批判。

22、“碗有足,盘有足,但有人心不知足。”

23、“人心勿知足,有得千田想万田,做得皇帝想登仙。”

24、“天平地平,人心不平;人心一平,天下太平。”

25、“九斗九升的命,凑成一石要生病。”

26、“饭吃三碗,闲事勿管。”

养生,除了要养身体,更要养心态。以上五句民谚,概括而言就是“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中医养生之道的核心。中医认为动可以增寿,而静可以延年。运动对于养生很重要,但静止更加重要而静养的前提就是知足常乐四个字。贪欲和不满足是引发疾病和不幸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反,学会满足和感恩,热爱身边的人和事物,是达到真正幸福的关键。你看那些在工地上打工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喝着几块钱打的二两酒,他们喝得很舒服,喝过了幸福地酣睡,还流着梦涎。而现在有好多病人,他们什么都不缺,可就是睡不着、睡不好,其实问题就出在心态上。

27、“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28、“乌龟爬爬命,三年勿生病。”

我们的祖宗,真是啥都替我们想到了。这两句民谚,说的是“生命在于运动”。关于运动,我不必再费口舌,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一定比我更有发言权。

以上仅仅是见于文献记载的诸暨歌谚。现在,随着时代发展,信息交融,许多中医歌谣已在全国通用。如:“是药三分毒”“好药不在多”“不怕生错命,就怕生错病”“吃药不投方,哪怕用船装”“百人生百病,百药治百病”“瞒粮受饥,瞒病亡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三分吃药,七分调理”“吃饭先喝汤,强似开药方”“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一顿吃伤,十顿喝汤”“春捂秋冻,不生百病”“睡前烫烫脚,胜过安眠药”“不饱不饿三碗饭,不冷不热三件衣”“天天佛前瞎烧纸,有病不治还是死”等等,都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医学常识。熟记这些歌谚,也不失为一剂养生的良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