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诗看病

 杏坛归客 2024-01-18 发布于山东
图片
 
音乐家刘炽很乐意扶掖年轻人。中央戏剧学院的青年教师李坚、郦子柏写作了歌剧《阿诗玛》,刘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问:
“你们愿意修改吗?”
“愿意,当然愿意。”
“那要下很大的功夫。”
“行,你说怎么改就怎么改,我们反正躺在你的怀里。”
刘炽没有正面回答,跟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图片
一个私塾先生教一群学生,有个学生不好好念书,却好作诗,别人听不懂,而他自我欣赏,自鸣得意。
私塾设在庙里,先生规定背书背不出来就不准回家。那个学生不好好背书,见有个屎壳郎碰到墙上,便吟了一句:“呜碰扑拉炭。”这时,一只猫钻出来盯住老鼠,他便又来了一句:“呋兹咯喳糖(像吃糖的声音)。”
他妈妈见他未回去,便来找先生求情。先生同意放他回去,说他关在大房子里。妈妈叫他,他在里面不答应。
妈妈就用唾沫舔破窗纸,眯起眼睛朝房子里瞧。他从里面看到母亲的眼睛像绿豆,便吟道:“母窥窗绿豆。”
妈妈领了他回来,见一丫头正在烫脚,他立即又吟:“丫洗水漂姜(脚趾像洋姜)。”
天快黑了,一对鸽子飞了回来,那是他用120枚铜钱买的,于是一句诗又脱口而出:“檐前飞百二。”
突然来了一阵风,把诗稿吹得到处都是,他又吟一句:“炉头飞万张。”
这时二哥回来了,腰间斯斯文文地佩着两块假玉,于是他吟道:“况(二兄)腰二白假。”
又瞥见妻子头上插了一朵黄花,一闻很香,接着又是一句:“肉(内人)顶一黄香。”
写完了,他很高兴。恰逢私塾放假,他就去赶集。
一看集上还有“诗医”,他就前去打恭请教。
诗医说:“是否给诗看病?”
他问:“你给诗看病用什么药?”
诗医说:“我这里无非是补药与泻药。比如杜牧七绝《清明》,每句有浪费,要泻成'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这样诗就不累赘。”
“那补药呢?”
“例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第一句加'十年’,第二句加'万里’,第三句加'和尚’,第四句加'白丁’,这就叫补。”
听完,他就将自己的诗递给诗医看,问是给泻药还是补药。
诗医说:“你泻药不能吃,补药也不能吃。我给你两贴膏药,一张贴在嘴上,一张贴在屁眼上,以后有话少说,有屁少放。”
李坚、郦子柏听了哈哈大笑,笑过以后却又有些糊涂,刘炽讲这个故事用意何在呢?刘炽这才跟他俩说:“我们三个人要取得共识,哪里泻,哪里补,哪里贴膏药(即否定),这是我与人合作的原则。这个笑话所反映的,也是艺术创作一个很要紧的规律和美学原则。”



来源:《让我们荡起双桨:追寻刘炽和它的旋律》、《阅读时代》2023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