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旃檀精舍 ‖ 腊月初八,降魔成道

 板桥胡同37号 2024-01-18 发布于天津

佛祖释迦牟尼一生有许多传奇经历,他29岁离开王宫放弃优渥的生活,后来又到尼连禅河畔经过六年的苦修,但这种弄得他形销骨立的修行方式没能解决他的困扰。最终他放弃苦行,在河中沐浴之后接受了牧女供奉的乳糜,在恢复体力后于菩提树下开悟。

佛经中说,在成道前,数年来围困他的“魔”于此时现形,这些所谓的“魔”其实就是扰乱世人的种种欲望、思想和行为,包括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等。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而佛祖释迦以“慧”战胜诸魔后证道成佛,这一著名事件因此也被称为“降魔成道”。

一些佛经则以更为形象的方式记录了这一事件,说是在释迦牟尼即将成佛道之时,天魔波旬率领魔女和魔军前去侵扰佛所,用美女引诱,以武力威胁,想破坏释迦牟尼成佛的决心。释迦牟尼用“降魔相”,打败了波旬和魔军。

“降魔成道”是佛祖释迦一生的转折点,正是从这一事件开始,释迦牟尼完成了从普通的人到觉悟者佛的大转变。降魔成道图(也称降魔变)作为最著名的佛传故事画之一,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多次出现,分别见于北魏第254、260、263窟,北周第428窟,唐代第23、112、156窟,其中第254窟、第263窟和第428窟的这一题材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图片

428窟北壁东起第二幅即是降魔变。

佛经中说,释迦修道即将成佛,群魔非常惊恐,魔王波旬便纠集部众向释迦发起进攻,他们挥刀舞剑、施放毒蛇猛兽都不能伤害释迦。魔王波旬又让自己的三个漂亮女儿向释迦佛献媚,想以女色诱惑,佛以神通使魔女变成又丑又老。图中释迦佛端坐中央,神情泰然,周围的群魔面目狰狞恐怖,一个个挥舞着毒蛇兵器,佛前地下是降服的魔王。这幅画构图简炼、人物突出、色彩淳厚,人物动与静、美与丑的对比十分强烈。

释迦一手置于膝上、施降魔印,另一手轻拈袈裟一角,安然端坐,仿佛对周遭的一切干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如止水——这是成佛之人必须具有的定力。

图片

释迦两侧是魔王波旬的军队,魔军一个个丑陋无比,张牙舞爪,手持武器,围攻释迦。

图片

画面左下角,描绘的是魔王三个女儿诱惑释迦(此处似乎只画出两个,上图是其特写)。三个魔女着龟兹装,戴宝冠,披大巾,身穿半袖外套背心,腰束长裙,骚首弄姿,顾盼有情,企图以女性的魅力,动摇释迦牟尼的意志。
释迦泰然自若,不为所动,一手轻轻捻起袈裟一角于胸前,一手施“降魔印”置于盘坐的膝上;于是,神奇的事发生了——这三个青春貌美的魔女即刻发生了“剧变”:在释迦的“戒、定、慧”之深厚修行与神通力面前,三个青春貌美的魔女,即刻变成苍老丑陋的老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敦煌大型绢画——唐代《降魔成道图》

图片

唐代《降魔成道图》
绢本设色,144.4 x 113 cm
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
此图为伯希和盗取敦煌藏经洞的珍贵画作。描绘释迦降魔成道内容,这是小乘八相中的第五相,而大乘八相无此相。所以此类题材在藏经洞所发现的绢画中比较少见。
佛陀结跏趺坐于画面中央,手施降魔印,头顶上有巨大的华盖。在上方云彩之上有三面八臂明王(降三世明王),四周描画的是众魔军为阻止佛祖成道向其进攻的场面,其中喷火的火器值得注意。画的两侧从上到下分绘各种姿态的佛像,以此表明佛超常的法力。画的下部绘有白象、玉女等七宝。
图片
降魔成道图,局部1:正中佛陀
图片
降魔成道图,局部2:佛陀头部上方的三面八臂明王
图片
降魔成道图,局部3:左上侧魔军进攻
图片
降魔成道图,局部4:右上侧魔军进攻
图片
降魔成道图,局部5:左下侧魔军进攻失败,瞠目结舌,左下角魔众纷纷坠落
图片
降魔成道图,局部6:右下侧魔军气势汹汹
图片

降魔成道图,局部7:左下侧魔军局部

画的两侧从上到下分绘各种姿态的佛像,以此表明佛超常的法力。
图片
降魔成道图,局部8:右下侧魔军局部
图片
降魔成道图,局部9:左右下侧魔军一览
图片
降魔成道图,局部10:壁画底部的白象、玉女等“轮王七宝”
轮王七宝:佛典中记载,在转轮圣王出现时,自然会有七宝出现,以辅助该王教化百姓,行菩萨道。转轮圣王是指具足德行及福报的理想圣王。而轮王七宝则是指: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等。《大宝积经》卷十四中说:“转轮圣王生种姓家,七宝则现。何谓为七?一日紫金轮,有千辐。二曰白象,有六牙。三曰绀色神马,乌头朱髦。四曰明月化珠,有八角。五曰玉女后,口优钵者,身旃檀香。六曰主藏圣臣。七曰主兵大将军,御四域兵。”
图片

老彼得·勃鲁盖尔 叛逆天使的堕落

降魔成道图,全图场面宏大,内容繁多,但描绘不失工整谨细,人物构图排列有条不紊。从画面的风格上,使人联想到16世纪欧洲尼德兰地区的神秘主义细密画,但这幅画的历史却早了500多年。从绘画的技巧上也可以看出与印度细密画的渊源。

关于降魔,引霍旭初《印度、龟兹、敦煌降魔变之比较——佛教哲理向通俗化的衍变》之内容如下:
降魔成道在佛陀的一生中,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是佛陀从凡俗转化为觉悟者的转折点。降魔成道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里都备受重视。在各种三藏中都有详细的叙述,也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的描绘题材之一。不论是大小乘的“八相成道”还是“四相成道”,降魔成道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图片
敦煌263窟北魏壁画降魔变

佛教文学里也有以变文的形式讲述降魔成道故事。根据现存的资料,从时间上看,自公元前的印度到中国的宋、元、明时期,从空间上看,从印度、犍陀罗、龟兹到敦煌以至中国内陆的云冈、麦积山等地,即所谓的佛教北传路线,都有降魔成道的艺术遗存。降魔成道题材的演变和发展是佛教文学艺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现试以印度、龟兹、敦煌的降魔变作比较研究,探索降魔成道题材由原始的哲理阐述到通俗化衍变的发展脉络。

——————法宝资讯——————

图片
唐代敦煌藏经洞绢画佛说法图

图中为一佛、二菩萨、二供养菩萨及六弟子组合。主尊释迦牟尼佛青髪,高肉髻,著红色通肩袈裟,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为说法相。顶上为珠网交错的华盖,后方菩提树十分茂盛。佛两侧菩萨皆戴化佛宝冠,佩璎珞,披透明帔帛,莲座敷以红色及青色;身后各有三位比丘,表情不一,眉毛先以一条曲线勾勒出眉形,再以数条墨线描绘。佛左侧的供养菩萨,手握净瓶;右侧者则背向观者,手执莲花胡跪,面向主尊。

如今,我们将这幅珍贵的藏经洞绢画佛说法图进行高清复制,终于还原出了原作的风貌。即可作为供奉修行之用,亦可作为佛画临摹的样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