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法国正名:为什么说与英国德国相比,法国更有资格称为欧洲文明的轴心?

 柏拉图和食铁兽 2024-01-18 发布于北京

因为在普法战争中的战败和二战时的投降行为,导致法国经常被人低估,“乳法”行为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但实际上法国从古至今一直是欧洲的扛把子,现在的法国无论是在自然条件、政治地位、军事力量、文化影响等方面均优于宿敌德国。

而在历史上,法国更是长时间称霸欧陆,毫不夸张地说,法国才是欧洲文明的轴心,主导了欧洲上千年的历史。

确立采邑制度,保卫基督教世界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其原有疆域上诞生了许多日耳曼政权,法兰克人是其中势力最强的一支。481年,法兰克首领克洛维统一法兰克各部,建立法兰克第一王朝——墨洛温王朝。墨洛温王朝后期,国王懒政,权力掌握在宫相手中,查理.马特是墨洛温王朝后期的一名宫相。

他在位期间,确立了采邑制度。采邑制度是一种有条件的土地分配制度,国王将领地分配给领主,领主必须提供兵源和武器,宣誓为国王效忠,应召为国王作战,上下结成封主和附庸的关系。此后这种采邑制度,影响欧洲上千年,成为欧洲特有的一种封建分封模式。

查理.马特另一项成就,是在732年取得图尔战役大捷,遏制了穆斯林势力向北进入欧洲腹地的步伐,保卫了基督教世界,这一战可以看作是穆斯林征服欧洲的一个转捩点。

三分天下,确定欧洲版图

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不再满足宫相之位,于751年废黜墨洛温末代国王,开创加洛林王朝。

矮子丕平之子查理继位后,东征西讨,大大扩展了法兰克王国的疆域,建立了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第一个辽阔的大帝国。800年,查理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后人称其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在某种程度上讲,法兰克继承了西罗马的衣钵,再次与拜占庭帝国形成东西两个帝国的传统局面。

查理曼去世后的843年,他的三个孙子将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分为东、西、中三个法兰克王国,形成了当今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的雏形。

中法兰克后期逐渐被东西法兰克所瓜分,东法兰克后来也放弃法兰克称号,开始以德意志人自居,并谋求神圣罗马帝国的尊号。只有西法兰克王国继续传承法兰克的衣钵,成为查理曼法理上的继承人。这也是我在很多文章中将法兰克历史归为法国历史的原因之一。

东西交锋,八次十字军东征

1096年,在乌尔班二世的号召下,西欧基督教政权发起了为期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而在这场浩浩荡荡的东征之中,法国人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除了第六次东征由德皇腓特烈二世发起外,剩下的几次十字军东征都是由法王或法国大贵族主导。

第一次东征时,法王腓力一世被绝罚,但主要参与者仍是法国境内的各大贵族,包括法王弟弟、韦尔芒德公爵于格,图卢兹的雷蒙四世,诺曼底的罗贝尔,诺曼底的博希蒙德一世,布永的鲍德温和布永的戈弗雷等。

法王路易七世和德王康拉德三世主导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理查一世和德皇腓特烈一世主导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法王没有参与,由法国贵族包括香槟伯爵蒂博、布洛瓦伯爵路易、弗兰德斯伯爵鲍德温以及威尼斯共和国发起,在这次东征中,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

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都是由法王路易九世发起的。

由此可见,中世纪主要事件之一的十字军东征基本都是由法国主导并发起的,所以伊斯兰世界也将十字军东征称为“法兰克人的入侵”。

骑士、游吟诗人,引领中世纪文化

除了主导十字军外,中世纪的文化基本也发端或兴盛于法国。

骑士最早可追溯至8世纪查理曼统治的法兰克王国,并在此后成为中世纪法兰西王国主要的军事力量。法国骑士在十字军东征、兰斯保卫战、布汶战役等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百年战争期间,法兰西仍然固守传统的重装骑士,终败在英格兰长弓之下。

游吟诗人最早在11世纪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12世纪中叶,法国北部也出现了一个游吟诗人聚集的中心。这些吟游诗人大多来自贵族、骑士阶层,其中最早的游吟诗人是博瓦图的伯爵威廉九世。游吟诗人对欧洲文学,尤其是宫廷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哥特建筑同样起源于11世纪的法国,并迅速辐射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中世纪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的主要风格。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就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教堂。

此外,经院哲学也起源于法国的修道院和大学之中,巴黎大学是当时经院哲学的研究中心,很多经院哲学大家包括托马斯.阿奎那都毕业于此,对中世纪欧洲哲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百年战争,完成英法两个民族的切割

1066年,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兰,建立诺曼王朝,从此将英法两个国家绑在一起。1154年,同样来自法国的亨利二世入主英格兰,让英法两国的关系更加复杂。英王约翰继位后,丢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从此英法矛盾加剧。

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声索法国王位为由,发动了延续一个多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虽然在英国人的宣传中,法国一直被英国人压着打,但战果不会骗人。1453年,英国几乎丢掉了在法国的所有领地,法国则基本上完成了国土统一。

英法百年战争是中世纪结束的一个标志,在这场战争中,法国骑士绽放最后一抹风采,热兵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百年战争后,英法两个民族完成切割,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法国开始经营欧陆事务,英国则将目光转向海外。

意大利战争,引发第一次全面欧战

百年战争后,法国很快完成了国土整合,实力大增,开始干涉欧洲其他国家事务。

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最终引发法国、神圣罗马帝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诸国、教皇国、奥斯曼等多国混战,掀起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次全面战争。

这场战争经历了法国四代国王,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虽然法国没有达成吞并意大利的战略目的,但也粉碎了哈布斯堡环法国的包围圈,并将文艺复兴的火种从意大利带到法国,此后法国成为文艺复兴的新中心。

在战争史上,意大利战争中大量使用火炮、火绳枪等新式武器和新战术,开启了近代战争的先河。

三十年战争,奠定近代欧洲政治格局

16世纪,马丁.路德开启宗教改革,欧洲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两个敌对阵营,最终在1618年,两派阵营矛盾激化,三十年战争爆发。

法国作为当时欧陆最强大的国家,同样或明或暗主导了这场战争。前三个阶段,法国迫于天主教立场以及国内宗教矛盾,只是在暗中支持新教国家对抗信奉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

但在神圣罗马帝国取得了前三阶段的胜利后,法国从幕后走向台前,最终联合瑞典,彻底击败神圣罗马帝国,迫使其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将神圣罗马帝国肢解成三百多个独立邦国。

这场战争最终确立了新教和天主教在欧洲两分天下的宗教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在政治上,三十年战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战后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欧洲一个多世纪的政治格局,直到1815年被维也纳体系所取代。

王的战争,确立欧洲的霸主地位

路易十四统治期间,王权得以强化,又有大量财政做支撑,使其建立起欧洲最庞大的一支常备军。凭借这支军队,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发动四场欧陆大战。

第一场王后遗产战争,法国获得南尼德兰部分地区。第二场法荷战争,法国一挑多国,不落下风,最终重创荷兰,获得弗朗什—孔泰地区。第三场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法国夺取重镇斯特拉斯堡,但也失去了北美部分殖民地。第四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路易十四将孙子菲利普扶上西班牙王位,开创西班牙波旁分支。

这四场欧陆大战,法国凭一国之力对抗多国联盟,再次巩固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除此之外,路易斯十四在位期间,花巨资打造奢华的凡尔赛宫,成为欧洲王室模仿对象,法国的宫廷文化也传遍欧洲,法国的文化同军事一样,也征服了整个欧洲。

启蒙运动,自由、民主、平等思想萌发

17-18世纪,法国王权专制达到巅峰。在这种压迫之下,一种寻求冲破旧制度、旧观念束缚的运动勃然兴起,这就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但兴于法国。法国取代英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启蒙运动,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诞生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著名启蒙思想大家。启蒙运动传遍整个欧洲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成为这场运动的旗手和导师。

启蒙运动有力打击了欧洲封建专制体系,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开始在黑暗蒙昧的土地上萌发,为欧美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对法国而言,启蒙运动严重冲击了教会和王权的压迫统治,为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专制王朝奠定了理论基础。

法国大革命,将自由民主火焰燃遍欧洲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在这场革命中,法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以及数不清的旧贵族被送上断头台,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一瞬间土崩瓦解。

在接下来的几年间,法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巨变,贵族和教士失去特权,人民的权力和自由被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在推翻波旁王朝的统治后,法国经历了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以及热月党人的先后统治,法国国内政治动荡不安,尤其是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严重打击了革命积极性,使得新生的法国陷于欧洲各国的孤立包围之中。

1794年,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才告一段落。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君主专制,随着大革命中新生法国与国外反动势力的战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也传播整个欧洲,对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造成沉重打击。

横扫欧陆,开启辉煌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战争可以看作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1799年,拿破仑从对埃及的远征中返回,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国第一执政。五年后,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皇帝。

继位后的拿破仑率领法兰西第一帝国军队多次挫败欧洲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围攻,取得五十多场大型战役的胜利。1806年,拿破仑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迫使其解散了长达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成为欧洲唯一的皇帝。

但由于对俄罗斯远征以及对西班牙的入侵等战略失误,法国实力接连受挫,拿破仑在同反法联盟的战斗中开始落于下风,1813年在莱比锡战役中战败,被迫退位。

1815年,拿破仑返回巴黎,复辟成功,但最终兵败滑铁卢,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逝于此岛。

通过一场又一场战争,拿破仑征服了除英国之外几乎所有的西欧领地,法兰西在他统治时期达到了历史最辉煌的时刻。同时,拿破仑也通过它的战争将法国大革命的进步思想传遍整个欧洲,沉重打击了各国封建君主制度,其所制定的《拿破仑法典》也成为各国法典仿效的对象。

一战取胜,遏制德国重新瓜分世界企图

一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皇威廉二世不满足当时海外殖民地被英法两个先行者瓜分的既定格局。想通过战争,获取政治话语权,进而根据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但德国的野心遭遇了现实的挫败。德国在东线击败了沙皇俄国,迫使其签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占据了原属俄国的大片领地。但在西线德国却步履维艰,遭遇了英法联军的英勇抵抗。

尤其是法国在抵抗德军西进过程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她承受着德军最猛烈的进攻,也牵制了德国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对德军造成了最沉重打击。

德军在西线损失540万人,其中60%到70%是由法国人所歼灭,当然法国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几乎丧失了当时法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最终在1918年,法国击败德国,赢得一战胜利,并在战后夺取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可以说没有法国在一战中的贡献和付出,整个欧洲可能会早于20年臣服在德军铁蹄之下。一战的胜利,挫败了德军重塑欧洲势力格局,进而瓜分世界的企图,维持了世界旧有秩序。

总结

通过对法国历史的梳理,我们会发现,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直至近代,法国一直是西欧政治文化的中心,主导着欧洲一千多年来的历史走向。欧洲历史上的每一个大事件几乎都由法国主导或参与,每一次历史进程的转变都是由法国在推动。从中世纪到近代,从政治到文化,莫不如是。毫不夸张地说,法国是整个西欧文明的轴心,是整个欧洲历史的主导者和推动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