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谈到中国传统历法,大家心中都会涌现出不同的称呼,比如说阴历、农历或者说黄历。 可实际上这些称呼都不够准确,它真正的名字就是“历”。 我们的“历”并不比西方“公历”逊色。 如王蒙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历法同时计算太阳和月亮,中国的“历”是个例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历”的各种称呼是怎么发展出来的?为什么说它同时观测太阳和月亮? 一 、“历”的由来 据考古内容显示,以“正月为岁首”的传统历法,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很多人称它为“夏历”,单纯是纪念诞生时间,并非华夏二字简称。 商朝时期,“历”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人们通过月相的盈亏确定一个月的长度为29天半。 为了缩小历年和实岁的误差,特意设置了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少一天,全年时间约为353~354天。 或许大家发现了,这样的“一年”还是比实岁要少十几天。 为了将这十几天补上,人们每隔数年就会增加一个“闰月”,这才有了一年13个月的奇谈。 商朝时期“闰月”就已经出现了,而且闰的时间还不一样—— 武丁时期是“年终置闰”,到了祖甲时期才变成了“年中置闰”。 虽然当时的历法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订。 这不是因为它不完善、不先进,恰恰相反, 这正是因为我国历法“太先进”了! 我们的历法与四季相对,将四季气候总结的十分细致,给农业提供参考,而气候本身又是变化的,所以历法才会“时订时新”。 春秋之际,“四分历”诞生,也可以叫它四时历。 “一历”为365.25天,以19年为一个周期,其间增设七个闰年。 和“回归年”相比,它的时间仅仅长了11分钟,光是这一时期的水平就领先了欧洲五百年! 最重要的是,“四分历”为“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而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指路明灯”,这也是“农历”这个称呼的由来, “所谓农历,实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历书”。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有,但是不全面。 就像我国历法观测“月相”,所以称之为“阴历”一样,具体差异我们后文详表,这里回归历法发展。 南朝时期,天文学家们发现了岁差现象,后人以此基础编订出了“大明历”,这下子距离“回归年”更近了。 等到人们在1199年修订出的“统天历”,我们在历法这方面依旧领先西方世界三四百年时间! 历朝历代,历书一般都是由皇帝颁布,所以我们的历也被称为“皇历”。 古代历史是由黄纸作封面的,再加上也有人传历法乃是“黄帝”发明,所以也有“黄历”一说。 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它都是扎根在国人的心里的。 既然如此,我们的“历”为何会逐渐被西方公历取代呢?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民国时期的“阴阳之争”了。 二 、历法的“阴阳之争” 1912年元旦,孙中山成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第二天他就通电全国,要改用“格里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公历或者阳历。 其中改变最大的一点,就是“元旦”的时间被固定了。 现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的元旦,就是1月1日。 可以前“元旦”二字可是别有意味的,元乃万之首,旦是日之称,元旦原是“正月初一”,像后来的春节。 房玄龄等人修《晋书》的时候说过,元旦的来历与颛顼有关,也就是说离今天已经有超过五千年历史了。 南朝、宋代文史学家们也有类似的记录,可见古人一直认为,“元旦”是特别有纪念意义的。 “元旦”的时间一开始不固定,夏、商、周三朝分别将元旦的时间定在了元月、12月和11月。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规定为元月,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后来民国政府想把所有的传统节日移到公历时间,元旦也不例外。 自此,“元旦”与“春节”分家,不少人如今已经忘了元旦的初始含义。 孙中山要改用阳历,政令推行过程中遭到了不少人抵制,正如春联所写: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这里所说的“阴阳合历”,可以理解为阴历和阳历,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传统历法。 因为我们的“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它是结合的产物。 世界历法一共有三大类型:阴历、阳历以及阴阳合历。 简单概括一下,阴历看的是月亮周期运动,阳历看的是太阳周年视运动,而阴阳合历则是两者都要看。 因此它远远要比前两者复杂,这也是为什么王蒙会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历法同时计算太阳和月亮,而我国是个例外。 阳历大家都在用,一年有365.2422天,阴历主要是伊斯兰世界用,它也分“平闰年”——“平则三六四,闰则三六五”。 至于“阴阳合历”,只有我们在用,而且我国历史上的上百部历法全都是阴阳合历,由此可见我国文化底蕴的深厚。 可能有人好奇,都有“平闰”,我国“阴阳合历”和伊斯兰世界用的“阴历”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二十四节气”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它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阳历”的成分,也是国人的骄傲,是举世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到底说的是什么?它又能够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便利呢? 三 、“节气与助农”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与汉,先秦时期已经有一些节气“术语”了,不过完整的归纳还要等到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大概是古代学者和劳动人民一点点归纳总结出来的。 在“二十四节气”下面,还细分有“七十二候”,每候大概是五天时间,每候要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 就拿“秋分”举例,下面“三候”乃是: 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还户,三候水始涸。 上面提到“四时历”是二十四节气的基础,因为它的全称应该是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从天地变化到虫鸟反应,全被这套历法笼罩其中,这才是中国传统历法了不起的地方,可不仅仅是记录时间。 历法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也诞生了不少“趣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有春秋时代、春秋书卷,却没有“冬夏”这个说法? 冬夏与春秋并列“四时”,可这“待遇”也差太多了。 而原因也很简单,冬夏更多时候代表的是节点,比如冬至和夏至; 春秋代表的则是将一年均分的两个时间段,所以才会有“一岁分阴阳,此乃春与秋”这种说法。 诚然,春分和秋分也可以当时间节点,但是没有冬至、夏至那么好观察。 毕竟冬至和夏至一天日影最长,一天日影最短,这不禁让我们再度感叹起古人的智慧。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我们上面给一年作“划分”的时候,用的是“二十四气”,并无“节”字。 因为实际上一年只有十二节气,与之相对的是十二中气,两者相加便是我们所说的“ 二十四气”。 “节”与月对应,一年只有十二个月,自然只有十二节气; 而“中”指的是月中,是对“节”的一种补充,两者共同构成了奇妙的“节气之说”。 由此我们也不禁好奇,“节气之说”对于农业生产,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 古代就不必说了,完全是“看天吃饭”,二十四节气这种东西太重要了。 即使是在今天,“节气之说”依旧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 一来,节气之说可以给现代农业播种和收获规范时间尺度。 像“芒种”时气温高雨量多,适合栽种晚稻及一些谷类作物,“寒露”“霜降”这些节气也差不多,都可以给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提供指导。 二来,节气之说可以给人们提供气候预测,帮助人们合理避免生产灾害。 二十四节气将温度、日照乃至于晴雨的大致特征都描述得很清楚,可以给农业生产提供短期预测。 比如冬至来临,大概就知道要降温了,要开始准备灌溉冬水保墒保苗。 还有清明时节,“前后怕晚霜,无风也要防”。 这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人在劳动生产中一点点总结出来的东西,值得后人学习并合理借鉴。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民国史上有“阴阳之争”,南京临时政府还是承认了“新历旧历并存”。 当时人们想删掉的是吉凶神宿这类内容,至于节气之说,是被归为“旧时习惯”保留下来的。 四 、“历”中承载的信仰与情感 如今,“格里历”已经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推行了一百多年,可是国人依旧记得属于我们自己的“历”,甚至很多地方还在用,这是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历”是先人的文化创造与智慧结晶,是数千年文化的遗留,它承载着我们的民族信仰与情感,不是能够轻易舍弃的东西。 前面提到,因为我们的“历”服务于农业生产,因此它也被称为“农历”。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俗气”,可它背后的故事远远不是大家想得那么简单。 就拿西汉《三统历》来说,它一共就六章,分别是统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和世经,可这短短六章却能让人一窥千年传统历法的“大格局”。 “统母”一章是全书基础,主要陈列了一些与行星运动有关的数据; “五步”一章是总结和拓展,揭示了一些行星视运动规律。 “统术”讲的是一些与日月运动有关的内容,比如朔日、月食; “纪术”是五步和统术的补充解释; 岁术则是“衍生算术”,“历年长度”就在计算之列。 至于“世经”,已经脱离了历法范畴,涉及了历法的具体应用,包括不同时期的年代学研究。 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中国传统历法的博大精深,怎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农”字就可以概括?叫它“农历”自然是不够准确的。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二十四节气太便利了,另外一方面也算是“有典可依”—— 《尚书·尧典》中有这样一句话,“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可这里的“人时”指的也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更包括了各种事务日程,只不过农业生产相对比较重要罢了,因此称传统历法为农历也是有些片面的。 皇历、夏历、阴历、农历,中国传统历法的名字太多了,不过似乎哪一个都不够全面。 所以更多的时候人们就叫它“历”,这一个字是最准确的,“四季轮回,标注岁月”,真是了不起的创造! 除了以上种种,中国传统历法其实还给我们传递了另一种思想,那就是亲近自然。 古人虽然不像今人这么广泛地了解天文知识,同时对宇宙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但是他们对待自然、对待世界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思索的。 还是以节气为例,冬至和我们上面提到的秋分一样,可以分为三候,那么古人是如何概括的呢?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将自然与人文结合,描述得如此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别致的趣味。 而如今很多人恰恰缺少这份趣味,别说是观自然景观、体人文风貌了,或许连“历”是什么都逐渐忘却了。 希望大家牢记属于我们自己的“历法”,领略其中的民族信仰与情感,同时继承古人的“趣味”,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闲适”。 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的阴阳合历》 人民网 《趣说元旦:春节、阳历年傻傻分不清楚》 中国新闻网 《四季轮转,标注岁月》 《人民日报》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