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xianfengdui111 2024-01-19 发布于河北
艺术的真相
艺术的真相
2019-03-20 12:29艺术媒体人 代表作《艺术的真相》

我们都知道,上古时期,一年可划分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是最基本的划分,古人为什么造这四个字来指代这四个节气呢?一起来看看这四个字的曲折演变和古人的季节观念。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四季养生图

春原意为草木生长

在早期的甲骨文里(图A),“春”的形体是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图G),以三“木”一“日”表意,以“屯”表音,是形声字。原义是春阳抚照,万木滋荣。“屯”这个声符、由图(G)的甲骨文讹变为图(H)和图(I)的金文,再发展为图(J)的小篆,进而隶变和楷化为今天的“屯”字。在商周卜辞里,常常以“屯”字作为“春”字用(如“今屯”“来屯”,即“今春”“来春”之意)。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春秋时期,金文“春”(图B)字的形体,和甲骨文便大大不同了。三个“木”已变为两个芽苗(见图F即“草”字头)“屯”也变为图(H)形,因此,金文的“春”以“艸”、“日”表意,以“屯”表音,还是个形声字。

秦代的小篆(图C),是以金文为基础展过来的,还可以看出意符和音符。

可是,隶变以后,秦隶(即古隶,见图D)把“艸”和“屯”合起来讹变为古隶“春”字上部的三个“+”(卉)加一个“人”字了。后来发展为汉隶(图E)时,原来的”神’和”屯’合起来讹变为“”(春字头),“”下仍保留了“日”,讹变很大,完全是一种突变。于是,意符和声符看不出来了;字的构形再也不能使入望文知义了。今天的楷书“春”字,便是汉隶发展而来的。

“春”的本义原为“春阳抚照,万物滋荣”,后来便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又表示“生机”和“生意”(如“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说文解字》:春,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夏本义为中国之人

夏,象形字。关于“夏”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图①)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架势。金文中的“夏”字(图①)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复杂化:人的头和身躯变成繁体的“页”字形结构;其左右两边的两个呈锯齿状结构的部分,是手的象形;其下是脚趾朝向左边的两只脚的象形,也就是“止”。小篆中的“夏”字(图①)由其金文字形发展而来,只是“脚”只剩下了一只,整个字的结构看起来也更为明朗。约在隶书阶段的后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上面繁体的“页”被写成了图①中隶书“夏”字所示的形状,两边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脚”变成了“夂”。由此演变为楷书中的“夏”字。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特指“中原一带”)。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金文中的“夏”字(图②)实际上就是“人”形: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小篆中的“夏”字(图③)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楷书中的“夏”字(图④)从小篆演变而来,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是“人”——“中国之人”(这里的“中国”指黄河中游流域,即中原),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两手;夊,两足也。说文解字注

: 以别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秋:蟋蟀鸣叫的季节

秋,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长须、长足、薄翼的蟋蟀。有的甲骨文加“”而写成会意字:表示天气转凉之后,喜欢藏身于散发热气的灶台缝隙的蟋蟀。金文省去甲骨文字形中的蟋蟀躯干部分,并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触须写成“禾”,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目”写成“口”,将甲骨文字形中最下部分的写成“火”。籀文则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蟋蟀躯干写成“龟”,字形面目全非。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龟”。造字本义:名词,天气转凉、蟋蟀鸣叫的季节。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

也有学者认为,秋表示“蝗虫”。甲骨文字形告诉我们的虫子,不是蟋蟀而是蝗虫,有的下面加火,表示火烧蝗虫除灾之意。蝗虫每年夏秋产卵,幼虫期30天,成虫危害极大,若逢干旱,蝗虫更是成为农耕大灾,所以秋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防蝗,因此,蝗虫成为“秋”的形象代言者。而对于蝗虫的担忧,就是“愁”。《诗经》“秉被蟊贼,以付炎火”,说的就是除蝗古法——篝火诱杀法。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宰相姚崇果断采用古法——篝火诱杀法,成功的在短时间内将大灾扑灭。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冬是“终”的本字

冬”是“终”的本字。冬,甲骨文为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记录终结。造字本义:动词,结束一个结绳记事的主题。有的甲骨文将实心的绳结写成空心的小圈,突出“终结”形象。金文将两端的绳结移到中间。当的“终结”本义消失后,有的金文写成会意字,表示一个纪时周期的结束,即年终的季节。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两个绳结相连成直线,写成与“牢”相似的字形。有的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日”,同时加“仌”(冰),突出年终下霜结冰的季候特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牢”简写成“夂”,并将篆文字形中的“冰”简写成两点。当“冬”的“终结”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纟”(结绳)另造“终”代替。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说文解字》:冬,四时尽也。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古人的季节观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古人对四季还有不同的叫法。

春有如下不同名称如:三春、青阳、韶节、苍天、阳节、九春、艳阳、淑节、阳春、青春等。

夏有如下的不同叫法如:三夏、朱明、清夏、炎夏、炎亭、朱夏、朱律、炎节、长赢等。

秋的叫法包括:三秋、素商、凄辰、金秋、九秋、高商、商节、素节、日藏等。

冬的叫法包括:三冬、严节、元冬、九冬、青冬、安宁、冬辰、元序等。

古人的季节思想,“春、夏、秋、冬”为什么能指代中国的四个节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