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你越远,我就越爱你

 蘑菇蘑菇转圈圈 2024-01-19 发布于安徽

下雨的冬天,又遇上腊八,适合暖暖糯糯的东西。挑了对新买的毛茸茸耳钉戴,这暖感是视觉上的。上周买了两罐八宝粥,可今天不想吃,可能是昨天在外面喝了杯热可可甜齁了吧。打算煮年糕汤吃,学校扶贫村来卖的新米手工年糕,加点蔬菜煮煮应该很好吃吧。

公众号居然也发来了年终总结,去年算是一整年的坚持生产垃圾吧,哈哈,柱形图中只有七月矮了些,是出游时懒的。还有一篇非原创是圣诞节那天玩得没空只写了几行字,原创有三百的字数底线。虽说是个很自我的记录,但伙伴们的鼓励是对我莫大的振奋。

嗅觉敏感,常常觉得下雨天的气味不好闻,特别是室内,不喜欢那种湿湿的气味。室外倒反而好些,只是空气太冷冽,每吸入一点都要靠鼻腔暖暖再进到呼吸道,是不是会让呼吸浅了一些呢。雨伴随着降温而来,后来会不会让雨冻成了雪呢?

雨天好读书。读安德烈·纪德的《窄门》,一个很苦情的故事。“我”热罗姆少年丧父,母亲也很快过世,在假日里常常去舅舅家与表姐妹一起玩。年纪还小热罗姆就爱上了大两岁的阿莉莎,她端庄而忧郁,似乎与他的母亲有点儿像。朱莉埃特比“我”小一岁,是活泼开朗的好玩伴。

整个故事似乎是关于热罗姆与阿莉莎的,关于爱情与信仰的,但到结尾处你会发现其实朱莉埃特也一直在参与着。

这是个很伤感的故事,一个人人充满爱却又让爱无处容身的故事,让人怀疑德行这东西是否真的值得如此努力去追求。“我”与阿莉莎互相爱慕,但朱莉埃特也爱上了“我”而“我”不自知,阿莉莎想牺牲自己来成全朱莉埃特。朱莉埃特明知阿莉莎的推让和“我”对阿莉莎的真爱,于是选择匆忙嫁给了对她倾慕不已来求婚的葡萄酒商人。朱莉埃特看来婚后生活幸福,适应着丈夫的生活方式、参与生意并有了几个可爱的孩子。但阿莉莎依然与“我”若即若离。俩人的相处奇奇怪怪地带着禁欲的气息。

“我”是个视自我克制为天经地义的人,父母的影响就让“我”最初的感情冲动服从于清教徒的戒律。对于未来,他要寻求的与其说是幸福,不如说是争取幸福的那番无限的努力,他已经将幸福与德行合而为一了。他一直想配得上阿莉莎,并不是想去占有她。他的学习、努力、行善都是为了献给阿莉莎。而不幸的是,阿莉莎也是一个有同样的情操追求者,也是将幸福与德行合而为一的人,她甚至不认为心灵该追逐幸福,而是要追求圣洁。所以必然的,他们之间错失了世俗的幸福,错失了厮守。

从小的两小无猜,之后是顾忌于妹妹朱莉埃特的感受。确定朱莉埃特的幸福之后,虽然俩人有着炙烈的通信,见面就又有一种人为的距离感——不得不让人觉得是禁欲思想的表现。之后是服兵役,不得不分离,再见面又是尴尴尬尬。再发展到连通信也断了,那次见面看得我伤心极了。通信让思想能沟通,断了通信之后的见面“我”发现阿莉莎完全变了,从打扮到谈吐,从读的书到日常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变了。“我”一点好失望,她变得俗气而不再去追求诗和思想了,而她说“我”只是因为她变老了就有了情感上的波动。她要离开“我”,不见面也不通信,终于几乎断了联系。

等到再见面已是三年之后。舅父已经去世了,她与弟弟生活在老宅子里。我见到了已显虚弱的阿莉莎,她要留下“我”送给她的信物----紫晶十字架,让“我”以后送给女儿,让我“别破坏了我们的爱情”,然后就告别了。一个多月后朱莉埃特来信说,阿莉莎在与“我”见面后离家,最终死在巴黎的一个小疗养院里。

只是一种错失感吗,像《半生缘》或者《甜蜜蜜》里的那样?不,朱莉埃特寄来了阿莉莎留给我的紫晶十字架和她的日记,揭开了她真实想法的秘密。天!她说“我们的德行所奋力追求的不是未来的报酬”,她说她正是为了“我”才追求完美,但只有离开“我”才能达到完美,,她说,“我是他与上帝之间唯一的障碍”。所以她一次又一次的离开,是为了让“我”更接近上帝,让“我”更圣洁?!多么执拗可怕的爱啊。

“我”因为从小失父而母亲一直严肃哀伤而形成了敏感又带着点懦弱的性格吧。阿莉莎呢,她从小生活在更大的家庭压力之中。她因发现母亲的不忠而害怕、忧伤,之后母亲不告而别,深爱着她的父亲一直郁郁寡欢。阿莉莎作为长女,作为自以为是个秘密保护者,又要转身成为父亲的安抚者。这些年幼时的经历都对阿莉莎的情感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更让她对德行和圣洁有着超乎寻常的期望。

所以,她是故意的,一切都是故意的,故意制造障碍在她与“我”之间,只是为了让“我”与上帝更接近。

窄门。在“我”少年时刚刚意识到对阿莉莎的爱时,就听到牧师宣讲“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而引到永生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阿莉莎的日记里,她曾祈祷让她与“我”彼此相依,但是她又说那不行,因为“主啊!您指出的道路是一条窄路----窄得容不下两人并行”。

不,窄门可以相依而过,窄路一定能容得下携手同行的人啊。

故事结尾又给了我一击。多年后再与朱莉埃特相见,她告诉“我”她的小女儿取名叫阿莉莎,让“我”当她的教父。她问“我”何时结婚,何时忘记往事。“我”说希望永远不忘,“我”说无法娶别的女人假装爱她。朱莉埃特最后问,“你认为一个人可以长久地在心中保持毫无希望的爱情?”“是的,朱莉埃特。”朱莉埃特在夜色中似乎在哭泣。我这才发现,最圣洁的心灵是朱丽埃特,她才是最接近上帝的那个人。而她一直默默地毫无希望地爱着“我”。“我”知道吗?

Bad ending经典。每个人都在为德行努力,却没有一个人得到幸福。求你们要一点世俗的幸福吧。

看看纪德本人,与《窄门》里很相似地,也是很小爱上表姐妹且后来结婚的,后来似乎因他的同性恋倾向而与妻子不欢而散的,跟毛姆有点像。

意难平,释卷懒听檐雨滴。想起维特根斯坦也是这样的情感历程,他与玛格丽特的交往也是带着点禁欲的非俗世感。都有虐恋感,小说里更强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