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张仲景用人参的秘诀

 文文ap25 2024-01-20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小编导读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著名的方剂,大家在学习这张经方时,可曾出现过一些疑惑——为什么小柴胡汤里用人参呢?这并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原因,而关系到医圣张仲景用人参的真正用意。下面请大家一同来回溯经典条文,听听伤寒专家陈权老师的娓娓解答。


《神农本草经》言人参“微寒”,

但后世多将人参用作“补气”温养之品,

很多医家还认为人参“燥热”。

仲景用人参,亦为补

但我认为是补津液和健脾胃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白虎汤证,如果兼有大渴,即津液枯竭,白虎汤里必加人参,人参补津液解之大渴,为白虎加人参汤。

我们还看到,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表证的同时还有津液亏虚,导致脉迟身痛,桂枝汤里加人参三两把津液补充回来。

我们还看到,中焦脾胃虚弱时,人参健脾胃,理中丸的人参、干姜、甘草、白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仲景以人参补津液,

因此,我认为,

人参把身体水液补足了,水可去热,符合《神农本草经》人参微寒”之说,胡希恕先生也持此观点。

图片

仲景所说的津液,亦为阳气。

如《伤寒论》第46条所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就是说,太阳病,脉浮紧、不出汗、发热,因为津液在体表不得外达,导致身疼痛,八九日都不解,表证仍在的,此时应当发其汗。

但因为“阳气重”,阳气内郁,寒邪被郁在内,

因此服药后病邪只是轻微解除,病邪得不到充分外泄,

大量的津液邪气还继续停留在身体肌肉,导致烦躁,头昏目眩。

阳郁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流鼻血,

因为鼻子毛细血管比较脆弱,容易被充足的津液冲破裂出血。

流鼻血和发汗的原理一样,是给邪出路,

鼻子流鼻血后,病邪可能会解除,

这个时候也可以用麻黄汤发汗治疗。

广义的人体津液,也包括脉管里的血液,

我们常说,“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

因此,补津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补气血

可见,后世视人参“补气”,不为之过

目前临床也证明,药房中所配制到的人参,无论是红参还是白参,都有“补气血”功效。

桂枝汤里没有人参,

是因为桂枝汤证病在表,

病在表时脉浮,脉浮就是脉管里充血,

代表着津液充足,所以不需要加人参补津液,加人参就会越补越坏。

但如果疾病到了《伤寒论》第62条所说的:“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患者在太阳病的时候因为发汗过多导致津液亏虚,

身体因为津液枯竭而疼痛,

脉也从浮,变得沉迟了,

病向少阴病发展了,这时候需要加人参补充津液,

除人参,仲景还在桂枝汤里把芍药、生姜的量加大,

由此可见,仲景方多以人参、芍药、生姜、甘草和大枣等药滋补津液。

图片

小柴胡汤为什么加人参?

是因为小柴胡汤证时,病已往里走,入三焦了。

柴胡、黄芩“推陈致新”,打通三焦水道,

这时候需要有新的津液补充,

于是加了人参

另外,人参之“补气”作用也可以阻挡“邪气不入于太阴”“不令内犯”。

清·张璐撰《张氏医通》亦论曰:“治伤寒有五法:曰汗、曰吐、曰下、曰温、日和,皆一定之法。而少阳例中小柴胡汤,专一和解表里。少阳为阴阳交界,邪传至此,已渐向里,故用柴胡升发其邪,使从外解,即以人参挡截于中,不令内犯。更以半夏、黄芩清解在里之热痰,生姜、大枣并祛在表之邪气,又须甘草协辅参、柴,共襄匡正辟邪之功,真不易之法,无容拟议者也。

其方后加减,乃法中之法,定而不移,至于邪气犯本。胆府受病,而加龙骨、牡蛎;丸药误下,而加芒硝;屡下不解,引邪入里,心下急,郁郁微烦,而用大柴胡,为法外之法,变通无定,不可思议者也。独怪世医用小柴胡,一概除去人参。且必加枳、橘耗气之品,此非法之法。习俗相承,匿于横议者也。何怪乎道艺日卑,风斯日下哉!”

《张氏医通》关于人参内容的大概意思是:少阳病是在阴阳交界,病邪半在表、半已渐入里。
因此,少阳病用柴胡解外邪,用人参抵御外邪向内侵犯。

但有些医生不懂啊,用小柴胡时去人参,有些还加实、桔皮等耗气之品,这样治病是不符合理法方药的。

散文释经,简简单单学仲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