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顽固性反复发作风疹、荨麻疹、湿疹

 中医知识圈 2024-01-21

原创 陈权

半月前他感冒一场。

感冒已好,但现在皮肤发痒。

痒到想抓,有些地方还被抓破了。

去皮肤科看了医生,开了抗过敏止痒的药。

吃药后的几个小时好些,过了几个小时身上又痒了起来。反复发作,很是痛苦。

皮肤痒确实是件痛苦的事情。

我曾经见过十几年荨麻疹身痒反复发作、求助过无数名医也不见好的。患者三十多岁,因身上起疹的问题,至今单身。

据她回忆说,是因十几年前读初中时一场感冒发烧引起的。

那次发烧后,身上就反复起片状疙瘩风疹兼发痒。

十几年来没有治好,医生说这是顽固性反复发作性荨麻疹。

……

顽固性反复发作风疹、荨麻疹、湿疹。

不得不提一味叫作“玉龙鞭”的民间草药。

这是一位朋友向我介绍的。

他曾经有六年反复发作的皮肤湿疹。

严重时,瘙痒难耐,很是痛苦。

十多年以来,他看过很多医生。

有时会改善,但总是会复发。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给他推荐了“玉龙鞭”这味草药。

每天,他手抓一把干品煮水,当茶饮服用。

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眼睛经常红热的问题消失了。

后来,他发现皮肤湿疹也好了,现在已过去好几年了,也不见复发。

这件事令他特别惊讶。

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痛苦湿疹,看过无数医生没有治好,竟被一味民间草药根治了。

他觉得不可思议,逢人必说,说他神奇的治疗经历。

后来,有几位和他有同样湿疹病史的患者得知他的经历后,也按照这个方法服用了“玉龙鞭”煮水,也都痊愈了。

刚好,我身边有一位十多年顽固性湿疹反复发作的患者。

我让他尝试服用“玉龙鞭”煮水,也有效果。

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些文献里有“玉龙鞭”记载。

全国中草药汇编》:“玉龙鞭,别名大种马鞭草、大兰草、倒扣藤、牛鞭草、狮鞭草、万能草、玉郎鞭、铁索草、假马鞭、倒困蛇,属于马鞭草科假败酱,以全草入药。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主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风湿筋骨痛,喉炎,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痈疖肿毒。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玉郎鞭(别名),治眼热痛,跌打肿痛,大疮肿痛。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玉龙鞭,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结石,尿路感染,风湿筋骨痛,喉炎,急性结膜炎,痈疖肿痛。

《福建药物志》:“清热除湿,消肿解毒。主治胆囊炎,高血压,糖尿病,咽喉炎,风火牙痛,甲沟炎,结膜炎,跌打肿痛,疔,疖,痔疮发炎,乳腺炎,无名肿毒,银环蛇咬伤。

……

我非常理解长期被疮痒湿疹困扰的痛苦。

也知道顽固性湿疹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都是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因此,特载此案,供对湿疹治疗有兴趣的医生了解和参考。

但顽固性反复性发作湿疹和感冒后皮肤痒不一样。

风寒感冒后引起的皮肤痒,仲景有具体描述。

即“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伤寒论》第23条日:“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仲景说,太阳表证到八九天的时候,一般就会好转,但也有继续恶化的。

有些还会“如疟状”,即定时的发热恶寒,一天反复发热恶寒两三次,而且热多寒少。

如果患者不想呕吐就是病没有传到半表半里的少阳病。

清便欲自可”,即二便都正常,即病还没有传变入阳明。

这时候脉如果从浮紧变为柔软了,那这个太阳病就快痊愈了。

但如果脉微细小且怕冷的,这是阴阳都虚了,不可再继续发汗,也不可用下法、吐法。

如果面色赤红,即“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表还没有解。

是因为没有“覆取微似汗”得小汗出,汗不得出,湿气还停留在皮肤内,身上一定会痒,要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发小汗。

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因为这病既不完全是《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的“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纯桂枝汤证,而是“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也不是《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的纯麻黄汤证,而是有“面色反有热色”阳气浮郁在表。

总结下来这个病就是内有桂枝汤证的汗出动力,即汗水到皮肤了。外有麻黄汤证无汗出的阳郁在表。

所以皮肤痒,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发小汗则愈。

桂枝麻黄各半汤,即桂枝汤、麻黄汤合方,各取三分之一。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

顿服,取发小汗即可。

这里桂枝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药量要求“顿服”。

其实是和平时“日三服”每服的药量一样的。

要求“顿服”是因为发汗后,邪解了就不要再继续服了。

继续服用就可能大汗出,致津液亏虚了。

临床中,不汗出会导致“面色反有热色,阳气怫郁在表”。

发汗不透彻也会导致“缘缘正赤,阳气怫郁在表”。

如《伤寒论》第48条曰:“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以上条文所说的“二阳并病”,即太阳阳明并病。

并病也是表里传变的过程,一病未罢,二病又来。

太阳阳明并病即太阳表病还没有好的时候,阳明里病也出现了。

是因为太阳病在初期的时候,发汗了但没有发透彻,但发汗伤到津液,病也转到阳明了。

如《伤寒论》第181条所说:“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阳明病“法多汗”。

患者继续自汗,是因为阳明有热,所以患者也不怕冷。

尽管有阳明病出现,但如果太阳病还在,不能用承气汤泻下,泻下了就是逆治。

如《伤寒论》第44条所说:“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这是治疗原则。

如果面色赤红,这是阳气浮郁在表,湿气还在皮表,还应该用发汗的方法解除。

发汗不透彻,不值得称赞,即仲景说的“不足言”。

患者阳郁在表,病邪不得外出,应该发汗却不发汗,患者就会烦躁,身上会有游走的痛,游走主风,风性善变,疼痛有时在腹部,有时在四肢,摸都摸不到。

因为发汗不透彻表证未解,患者可能还会有气短气喘,只能坐着才舒服。

这种情况下,再继续发汗就可痊愈。

……

临床中,还有“汗出后,已服桂枝汤”发汗不透彻的情况。

《伤寒论》第25条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本来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还浮(原文说脉洪大可能是传抄错误,桂枝汤证应为脉浮),然后你还可以继续给桂枝汤,这是原则。

但如果是用过桂枝汤了,还寒热往来,即“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可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点麻黄汤,汗出必解。即桂枝二麻黄一汤,微微透表。

如果继续发汗不透彻,可能还会“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还会“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