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史角度探寻“两广”得名之由来

 朱觉超 2024-01-21

前言

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与越南北部在历史上曾同属一个地区,即秦汉时所谓“百越”地区。

六朝隋唐时期,“岭南”在指称这一地区的众多地名中脱颖而出,使用最为广泛。唐代该地还有“岭南道”之名,为监察区名。宋代将这一区域划分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又分别简称为“广东”“广西”。

此简称元明清沿袭不改,逐渐变为正式政区名,延续至今。由于“广南”一词在宋代频见于史册,故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始见于宋代的称呼,并以此作为判别文献年代的依据。

岑仲勉考证柳宗元《代广南节度使谢出镇表》等三篇文章为伪作,理由之一就是“唐称岭南,广南乃宋称”。中华书局版《柳宗元集校注》认同岑氏观点,谓其“深中要害”;校注者还指出《为广南郑相公奏百姓产三男状》中的“'广南’当为'广州’或'岭南’之误”。

“广南”一词在唐咸通年间开始频繁出现,其本义是指广管地区而非整个岭南。“广南”一词的出现是咸通中岭南东西分道这一政治地理格局演变的写照。五代时期,“广南”被用来指称南汉政权。

图片

随着南汉疆域的扩大,“广南”所对应的地域范围也逐渐扩大,这是“广南”一词含义变化的关键。宋灭南汉之后,“广南”被继续用来指称原南汉统治区,并与“岭南”混用。宋真宗至道三年设置广南东、西路,“广南”自此正式成为了政区名。

岑仲勉将唐之“岭南”与宋之“广南”对举,即认为二者同义。然而“广南”词义与“岭南”本不相同,它自唐至宋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唐代,“广南”最初的含义是指广管地区。唐代在广州先后设置都督府、节度使府管辖附近20余州,这个范围被称为广管地区。

《岭表录异》称:“红飞鼠,多出交趾,及广管泷州。”《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力士)神道碑并序》:“则天圣后赐姓高,改名力士,广管潘州人也。”广管与邕管、容管、桂管、安南并称“岭南五管”。

图片

文献中有不少以“邕南”“容南”指称邕管地区、容管地区的例子,这里各举两例。唐僖宗《授郑愚岭南节度使制》:“况邕南地界蛮乡,甫新戎号……可守邕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岭南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散官勋封如故。”

范摅《云溪友议》“买山谶”条载:“邕州蔡大夫京者……才到邕南,制御失律,伏法湘川,权厝于此。”陈陶有诗《赠容南韦中丞》云:“普宁都护军威重,九译梯航压要津。”

按唐天宝(742—755)中容州改普宁郡,这里所谓“普宁都护”,就是指容管经略使。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广南西路》容州四六条引唐僖宗敕文:“容南寄重,隆思遂行。”由“邕南”“容南”循例可知,“广南”即指广管地区。岭南五管虽然并称,但其权力却不相侔。

图片

韩愈《送郑尚书序》称:“岭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隶岭南节度府,其四十余分四府,府各置帅,然独岭南节度为大府。”造成“独岭南节度为大府”的原因在于岭南节度使具有双重权力。

资治通鉴》载,唐元和十四年(819)征讨岭南的西原蛮“(容、桂)二管凋弊,惟(孔)戣所部晏然”。孔戣时任岭南节度使,本条同页胡三省注称:“岭南节度虽兼统五管,而广州所管自为巡属。”岭南节度使一方面可以“兼统五管”,以整个岭南作为其间接管辖区,另一方面以广管,即广南地区“自为巡属”。韩愈《南海神庙碑》称:“(广州)刺史常节度五岭诸军,仍观察其郡邑,于南方事无所不统。”

可知“兼统五管”,是指对五管拥有统军(节度五岭诸军)、监察(观察其郡邑)权。这种局面自设置岭南节度使开始,延续到咸通三年(862)才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唐代,“广南”一词指广管地区,为岭南五管之一;到了宋代,“广南”所指对象扩大为整个岭南。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五代时期。唐乾宁二年(895),岭南东道节度使改称清海军节度使。

图片

此后,封州刘氏逐渐获取了清海军的实权并割据一方。不过在称帝之前,刘氏统治区依旧有“广南”之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表荐及第”条载:“何泽……漂泊关外,梁太祖受禅,泽假广南幕职入贡,敕赐及第。”

清代梁廷楠《南汉书·何泽传》载:“何泽……漂流岭海间,烈宗(刘隐)深加礼接,辟就清海军从事。梁太祖受禅,表荐于朝,赐及第。”“梁太祖受禅”之时为开平元年(907),刘氏尚未称帝。时任清海军节度使正是后来被南汉追尊为烈宗的刘隐。可见前引《唐摭言》中所称“广南幕职”就是指清海军节度使府的幕职。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称刘隐开始割据时:“交州曲颢、桂州刘士政、邕州叶广略、容州庞巨昭,分据诸管;卢光稠据虔州以攻岭上,其弟光睦据潮州,子延昌据韶州;高州刺史刘昌鲁、新州刺史刘潜及江东七十余寨,皆不能制。”据此,刘隐不仅控制不了其他四管,对广管潮、韶、高、新等州也力不能制。其实际控制范围不逾唐广管之地,谓之“广南”,可谓名实相副。

图片

《南汉书·高祖纪一》载,“及烈宗兼静海两镇节度使,乃表帝(刘)为副使”,此后“尽以兵柄付之(刘)”,逐步削平诸管。据此,刘平诸管的大概时间当在“烈宗兼两镇”以后。据《资治通鉴》,后梁开平二年(908)十月刘隐兼清海、静海两镇。

此后刘氏逐步夺取潮、韶、高及容管、邕管诸州。至贞明三年(917)刘称帝,刘氏已有广、容、邕三管之地。然而此后依然存在以“广南”称南汉的现象。《册府元龟》载后汉乾祐三年(950)湖南马希广上后汉朝廷的奏疏称:“又探得荆南继差人下淮南与广州,三处结构。荆南欲取澧、朗州,广南攻桂州,淮南欲取湖南。”

此前,南汉已于乾祐元年(948)从马楚夺取昭州、贺州,但尚未得桂管之大部,故马希广称“广南”欲攻桂州。后周广顺元年(951)十一月南汉占领桂管诸州,“始尽有岭南之地”(不包括安南)。

图片

尽管此后南汉的实控疆域已经远超唐代广管的地域,但宋代对南汉延续了五代时期的称谓,谓之为“广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二月《平广南曲赦》称:“言念广南,僻居岭表……限赦书到日昧爽以前,广南管内州县诸色犯罪人,云云。乃睠岭南,本惟王土,盗据千里,及今累朝。”这道诏令中称广南“僻居岭表”,岭南为“盗”所据,显然“广南”即指南汉政权,岭南、岭表为“广南”所据之地。

“广南”管内州县,也就是“岭南”“岭表”的州县。“广南”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实际上扩大到了整个“岭南”。可见,一方面,五代及宋各政权曾以“广南”指南汉;另一方面,刘氏实控疆域从广管地区逐步扩大到除安南外的整个岭南,这无形中使得“广南”所指的地域范围随之扩大。这是“广南”一词含义变化的关键。

宋灭南汉之后,仍然继续使用“广南”一词来指代原南汉统治区。因而“广南”的含义与“岭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二者有时混用。《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开宝四年五月条:“丁酉……以右补阙王明为秘书少监,领韶州刺史、广南诸州转运使。”次年八月又载:“丙申,命同知广州潘美、尹崇珂并兼岭南转运使,其原转运使王明为副使。”王明本为“广南诸州转运使”,后又称“岭南转运使”,可见“广南”“岭南”含义相同。

图片

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广南”东西分路,分别设置转运司。至道三年设十五路,意味着宋代“自罢节度使领支郡之后,高层政区又一次建立起来”。“广南”由此正式成为政区名,此后广南东、西路被简称为广东、广西。两广之名,即源于此。

唐宋之际“广南”一名的渊源与流变。根据现有文献,“广南”一词大量出现于唐咸通年间,其本义是指广管地区,而非整个岭南。咸通三年(862)岭南东西分道,岭南东道节度使成了事实上的广管节度使,“广南”一词遂被频繁使用。

五代时期,封州刘氏凭借清海军节度使的职位在岭南不断扩大地盘,最终建立南汉国。同时期的其他政权也曾以“广南”称呼南汉,“广南”一词被赋予了指代南汉政权的新含义,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宋初。

图片

随着南汉疆域的扩大,“广南”所对应的地域范围也相应扩大到整个岭南,这是“广南”一词含义变化的关键。宋灭南汉之后,继续用“广南”指称原南汉统治下的地区,并与“岭南”混用。

结语

宋真宗至道三年设置广南东、西路,“广南”正式成了政区名。此后,广南东、西路被简称为广东、广西,此即两广得名之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