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原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

 明哥病理芳草地 2024-01-21 发布于山东

      病例分享:28岁男性,左侧睾丸肿物,体积1.2cm×1cm×1cm,切面灰白及灰黄色,质韧,界清。

        镜下如下图所示:

图1:肿瘤细胞呈片状、巢状及条索状排列,巢的周边有纤维分隔,肿瘤细胞部分胞质透亮,局部间质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图2:瘤细胞单个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大圆形,居中,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胞质丰富,多数透明,核内含有一两个核仁,间质局灶淋巴组织增生。

图3:瘤细胞大小一致,细胞间隔相对均匀。核大圆形,居中,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胞质丰富,透亮,富含糖原,核内含有一两个核仁,核分裂常见,间质纤维组织及局灶淋巴组织增生。

图4:免疫组化CKAE1/AE3阴性。

图5:免疫组化CD117阳性。

图6:免疫组化D2-40阳性。

图7:免疫组化PLAP阳性。

图8:免疫组化CD30阴性。

图9:免疫组化a-inhibin阴性。

        病理诊断:(左侧睾丸)精原细胞瘤。

        精原细胞瘤(seminoma)是睾丸最常见的肿瘤,占睾丸所有肿瘤的30%~40%,其中80%~90%为经典型精原细胞瘤,其余为伴有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的精原细胞瘤。多数发生于30~49岁。平均年龄约为40岁,比其他生殖细胞肿瘤晚5~10年。超过50岁者和儿童少见。隐睾和免疫缺陷的患者发病率高。绝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睾丸肿大,少数伴睾丸疼痛。约3%的患者首发症状是转移导致的症状,最初转移是转移至腹膜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之后转移至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故可出现下背部痛。晚期可出现肝和肺转移。有转移的患者通常其睾丸肿瘤较小,而转移瘤可较大。尽管精原细胞瘤以淋巴道转移为主,精原细胞瘤还是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最常发生骨转移的肿瘤。部分患者可出现副肿瘤综合征,如高钙血症、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贫血、突眼、脑干脑病和膜性肾小球肾炎。约10%的I期精原细胞瘤患者和25%的已发生肿瘤转移者血清hCG增高,但一般不超过1000mU/ml,这与肿瘤中含有滋养层细胞有关。晚期患者约80%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

        病理大体特征:受累睾丸多数增大,鞘膜腔可有少量积液,部分睾丸可为正常大小或比正常还小。切面肿瘤常为实性,境界清楚,均质,常呈分叶状,淡黄色至棕黄色,这种颜色可能与淋巴瘤或间叶组织肿瘤相似,局灶不规则黄色坏死区。通常看不到囊性变和出血区,如果存在,则高度怀疑存在非精原细胞瘤成分的可能,并应该对该部分充分取材,有的大体肿瘤不明显,仅见瘢痕样区域。

        病理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大小相对一致,细胞间隔相对均匀。核大圆形,居中,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膜清楚,核内含有一两个核仁,核分裂常见。胞质丰富,多数透明,部分可嗜酸性或双嗜性。肿瘤细胞呈片状、巢状及条索状排列,巢的周边有纤维分隔,也可见局灶腺管状结构或微囊状排列,甚至出现印戒细胞样改变。少数病例瘤细胞排列拥挤,胞质致密,形态上类似于浆细胞,更像淋巴瘤。间质中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浸润。肿瘤间质不同区域多少不一,肿瘤退变、坏死区-燃尽区可形成大的瘢痕组织灶,常伴钙化。肉芽肿反应并不少见,可以从局灶的上皮样组织细胞聚集到广泛的肉芽肿形成,以至于掩盖了肿瘤细胞,偶尔可见朗格汉斯型多核巨细胞。肿瘤边缘有时可见到生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瘤,在残余的生精小管,85%~90%可见到原位生殖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PLAP(86%~95%)瘤细胞弥漫膜着色或核周点状着色,OCT3/4和SALL4(100%)核阳性,SOX7(95%)核阳性,podoplanin(100%)胞质和胞膜阳性,CD117(90%~100%)胞质和胞膜阳性,D2-40和Vimentin阳性。AFP阴性,广谱细胞角蛋白(Cam5.2和AEI/AE3)和CD30多数肿瘤细胞阴性,仅灶性少数细胞阳性,这些与胚胎性癌不同。通常不表达EMA、GLypican-3、P63、SOX2。

      伴有大量核分裂的精原细胞瘤(seminoma with high mitotic rate),也称间变型精原细胞瘤。该类型占精原细胞瘤的5%~15%,临床上和大体上同经典型精原细胞。镜下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增多,每个高倍视野3个或更多,有研究表明:核分裂S期比例高,肿瘤体积大于精原细胞瘤平均体积和异倍体者预后差,转移率高,上述特征的意义尚有争议,在如今这个化疗时代,这个特征与预后关系不大,因此现在多数学者主张不应将其看作一独立类型,不再推荐这个诊断分类。

        伴有合体滋养层细胞的精原细胞瘤(seminoma with syncy- tiotrophoblastic cells)占比约10%~20%,合体滋养层细胞多核,核聚集呈桑椹样,胞质丰富淡嗜碱性,胞质内可见陷窝。这些细胞多散在分布于精原细胞瘤细胞之间或聚集成簇,与精原细胞瘤细胞混合的很好,常位于毛细血管周围或与出血灶密切相关,但不伴有细胞滋养层细胞,不能将其误诊为生殖细胞肿瘤中绒毛膜上皮癌的成分。这些细胞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和hCG阳性,这样的病例血清中hCG也升高。精原细胞瘤中见合体滋养层细胞或血清中hCG升高不会改变肿瘤诊断和预后。

        预后:精原细胞瘤的预后较好,原发瘤的大小、坏死、血管和被膜浸润等是肿瘤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预后与临床分期关系最密切。精原细胞瘤对放疗和化疗很敏感。多数作者主张对临床Ⅰ期患者睾丸切除后,行同侧腹股沟、髂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放疗,可获得95%~98%的5年生存率。对切除睾丸时已发生腹膜后转移,但转移灶较小者行放疗,治愈率可达90%~96%。

        鉴别诊断:(1)胚胎性癌:当精原细胞瘤出现腺样、巢样和条索状排列时易误诊为胚胎性癌,胚胎性癌细胞异型性更明显,免疫组化精原细胞瘤 PLAP、podoplanin、SOX17和CD117阳性,胚胎性癌CD30阳性,但化疗后可丢失。

        (2)卵黄囊瘤:实性区域卵黄囊瘤可能同精原细胞瘤混淆,卵黄囊瘤总能看到其他分化的特征,淋巴细胞间质也很少,无纤维间隔,OCT3/4阴性,而AFP和GLypican-3阳性,AE1/AE3强阳性,这些均与精原细胞瘤不同。

        (3)绒毛膜上皮癌在某些精原细胞瘤中,合体滋养细胞可较多,易被误诊为绒癌,此时无单核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免疫表型也不相同,易于鉴别。

        (4)有些肿瘤可能被误诊为经典型精原细胞瘤,如精母细胞性肿瘤,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这些肿瘤不见原位生殖细胞肿瘤和精原细胞瘤的免疫表型,鉴别相对容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