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淀20年,影响一代人,这套“国内自然地理摄影的天花板”,美哭了!

 医学abeycd 2024-01-22 发布于湖北

在这之前,之所以拖了这么久,原因就一个,它实在是——太!好!看!了!

讲真,如果你有正事儿要忙,那最好不要翻它,不然就非常容易像我这样,上瘾沉迷、不能自拔……

“自然之声”系列(《虫语》《万物生》《陆上水中》)能有多好看?这么说吧,在全面上市之前,仅两周,特定渠道的销量便达8000多册。不少同学本来只想“浅入”一本试试,看完之后果断回头凑齐剩下两本。

每天各种五星花式好评那也是轮番刷屏:

“精美绝伦”,“每一页都赏心悦目”,“国内自然地理摄影的天花板”,“本来以为是博物学科普,没想到居然全是美图,你以它止步于摄影集了?天!里面还藏了个文字大师”……

△ 图:豆瓣

直接把我们作者都夸到怀疑人生了:我有这么厉害?出版社,你雇了托儿吧!

△ 图:微博@唐志远Dreamman

实事求是,作为唐志远老师沉淀了20年的心血之作,“自然之声”绝对符合你对“重磅巨著”的期待:最起码,总重快10斤的书,你应该见得不多吧?

但对于真正懂行的“骨灰级”读者来说,仅仅“唐志远”这三个字,就足以成为“一生必看”的理由。

昆虫、植物、鸟兽、两栖,冰雪、烟花……唐志远在“自然之声”中拍了我们从来没看到过的,讲述了我们所未听说的。

不夸张地说,不管你在哪个年龄段,只要对自然感兴趣,那你的书架上绝对应该有这套“自然之声”,如果对自然不感兴趣,那这套书就更应该成为你的“必备藏书”。

△ 图:小红书

好了,说了这么多,相信此刻,大部分小伙伴心中的第一个疑问,来了——

01

唐志远,谁啊?

要了解唐志远,其实很多title都是不错的切入点,比如:

中国顶级的昆虫摄影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博物》杂志摄影师;

生态摄影网站——“绿镜头”创办人;

曾被媒体评为2009年度中国十大地理摄影师及200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自然地理摄影师;

还是美国Discovery频道的纪录片《昆虫摄影师》中的主角。

不过比起以上这些,唐志远还有两个更为简洁亲切的代号:“老唐”,或者“舅舅”。

老唐其实并不属于那种科班出身的专业摄影选手。

2001年以前,老唐的主业都是平面设计,工作的关系,让他不得不泡在各种图片网站上搜集素材,一个疑问也逐渐清晰起来:为啥“歪果仁”拍摄的自然类图片总是这么棒?

于是,老唐入手了一台200万像素的富士4900,开始了从小白到专家的自然摄影进击之路。

到2022年,整整20年过去,老唐不仅以一己之力拉动了中国的昆虫拍摄事业,被视为“昆虫摄影界的大神”,更是凭借自己对科普的执著和热情,启蒙了一代人,是不少昆虫迷追了十多年的“不老男神”。

其中的代表,就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坐拥全网粉丝超3500万的知名科普达人、水猴子之父、狐主任——“无穷小亮”。

△ “无穷小亮”张辰亮

在为“自然之声”系列的第一册《虫语》所撰写的序言中,昆虫学硕士毕业的张辰亮回忆,在初中即将放弃对昆虫的爱好时,是这位“唐老师”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我后来学了昆虫摄影,读了昆虫学专业,来到《博物》杂志当编辑,或多或少都是因为老唐的影响。

如果让我评出几件这辈子最神奇的事,跟唐志远做同事一定是其中一件。

只不过在当时,最让小亮好奇的是:老唐为啥总会给每张照片打上“Dreamman26”的水印?他26岁了?

所以在我印象里,唐志远一直是26岁。

现在,我也做了唐老师十多年的同事了。他果然一直是26岁,不仅无冬历夏永远穿短袖,还每年都要去山里拍虫。

在这套“自然之声”中,字里图间,这股子永远青春洋溢的热情比比皆是。

为了拍摄燕凤蝶喷水的画面,8月份酷热难耐的西双版纳,老唐不得不趴在正午烈日下的河滩上:

书中,他写道:

走在雨林里几乎一点风都没有,汗水不停地往外冒,全身的衣服早就湿透了。

……
大中午的,要不咱也回去睡觉算了?

……

可不行,西双版纳是个神奇的地方,只要你细心找寻,总会有新奇的发现。

最终,一张精彩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要想捕捉到灵敏昆虫们最精彩的原生态瞬间,很多时候,老唐不仅需要能上山入地无所不能、忍受蚊虫叮咬,连续十几日每日只睡几个小时以待拍摄时机也是寻常事。

例如,你看到的“螳螂捕蝉”是这样的:

但拍摄起来是这样的:

仰拍螳螂捕蝉已经够难受了,

拍摄过程中螳螂吃剩的“蝉渣儿”还一直往我脸上掉。

你看到的花狭口蛙是这样的:哎哟,蛙蛙的照片怎么有声音!

照片的诞生过程却是这样的:

为抓住最佳拍摄时机,需要长时间蹲守,只好整个人趴在烂泥里。

这一拍,就是3个多小时。

(花狭口蛙的)叫声实在太吵了,到最后,我已经感觉到严重耳鸣,头也有点儿疼。

用“无穷小亮”的话来说,“自然之声”这套书就是告诉你,唐志远为什么是中国顶级的昆虫摄影师。

02

“自然之声”这套书究竟美到了什么程度?

接下来,解答你的第二个疑问:这套“自然之声”到底都说了些啥?

简单点说,这是老唐二十年来自然摄影生涯的精华集锦。

足迹从国内到非洲、南美,拍摄对象既包括了拿手的昆虫,也有植物、动物,乃至于水滴、烟花。

图美、文字更值得你细细玩味,而且是越品越有趣的那种。

《虫语》,自然专注的全都是各种虫子。开篇选取的是能唤起大家童年“美好”记忆的“洋辣子”

△ 大型刺蛾幼虫,被它刺过的人一定终生难忘

对于虫子,正常人的第一感受就是讨厌,但看完《虫语》后,你对这种生物一定会大有改观。

老唐的镜头和笔杆双管齐下,你感受到的,只有俩字——可爱

你知道背刺蛾幼虫吗?是不是听起来就不好惹的样子。

老唐说,它其实就是一颗滑溜溜的QQ糖,还配上了这样的解说:

△ QQ 糖,请你露个头~

黑脉蛱蝶幼虫,听起来是不是很暗黑?老唐却管它叫“小麦(脉)”,还不忘叮嘱你:

这么可爱的小麦,脸部特写的拍摄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细致地对焦,尤其是不要忽略掉它脸颊两侧的小眼睛(单眼)。

赶紧拍两张“愤怒”的表情就离开吧,别让小家伙太紧张了。

△ 左边:我是拟斑脉蛱蝶。右边:我才是黑脉蛱蝶!

还有夹竹桃天蛾幼虫,老唐还给它配上了一段内心OS,仿佛它一直都在提醒自己——“只许可爱,不准吓人!”

为了拍到它那两个如深邃小宇宙般的大“眼睛”,老唐忍不住用手指戳了戳它的小脑袋,这家伙终于翻卷并且鼓起身体前半段,那一对藏在身体褶皱里的假眼斑瞬间就“睁开”了。

“它现在的样子看起来太萌了!”老唐在书里兴奋地写道。

除此之外,还有超高难度的炫技经典,萤火虫

△ 这条如彩带般的“飞行轨迹”,使用慢快门“营造”出来的

以及,体长只有2毫米的近鬃杆蝇

△ 和它相比,露珠显得很大,构成了一幅有趣的画面

昆虫之外,最近十年,老唐也在不断突破舒适圈,将摄影领域拓展到了植物、大型哺乳动物、两栖类、乃至于雪花、水滴等等,这构成了剩下的两本:《万物生》《陆上水中》的主体内容

比如,西双版纳的中国版大王花——“小王花”

绿丝叶茅膏菜

海南尖峰岭的大眼萌——红蹼树蛙

广东车八岭bulingbuling的海南闪鳞蛇

广西北海喜欢“V”字手势的招潮蟹

在四川唐家河,大家都去拍大动物了,只有老唐趴在地上欣赏竹叶上的“宝石”:

在肯尼亚,虽然老唐镜头下的动物和《动物世界》里的没啥区别,却仍能拍出让人惊艳的效果。

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就感叹:

我去过18次非洲,我也佯装拿个相机去拍野生动物,但也不抵唐兄这1次!

他镜头里的长颈鹿头也没抬,但故事感跃然眼前:

还有鹫珠鸡

秃脑壳,就后脑勺有一撮毛,眼睛血红,有点儿吓人。嗯,还有股子中年油腻大叔的气质……

不过最让他满意的作品,还是挂在树上“大猫”:

黄昏柔和的侧逆光勾勒出它的轮廓,一切都那么完美。

在中美洲的哥斯达尼加,老唐拍下的明星物种虽然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但同样能显示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比如,树懒

美洲绿鬣蜥

还有动静巨大的巨嘴鸟

03

除了美,“自然之声”还有啥?

无穷小亮说,“自然之声”这套书有三个作用:第一,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生物,各种各样的奇观;第二,学习动植物知识;第三,学习摄影知识。

《虫语》《万物生》《陆上水中》的每张照片背后,老唐都会毫无保留地写下相关照片拍摄过中的关键技术点

那种手把手的大师课现场教学感跃然纸上。

冬天窗户玻璃上冰花,他不忘细心地提醒你:

拍摄前,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隙来降低室内温度,这样可以延长拍摄时间。

冰花看着漂亮,但往往拍出来就会杂乱一片,所以一定要有所选择,在“花丛”中找到最漂亮的一朵,聚焦于窗玻璃的局部更容易出彩。

还有让不少摄影爱好者都比较头疼的雪花,老唐说:

其实拍摄雪花并不算太难,不用显微镜,也不用反接镜头什么的,1:1的普通微距镜头也可以拍。

想要雪花看起来更立体,就要想办法让它“站”起来:

我是用一根小松针把选好的雪花轻轻粘起来,然后再把它立到一丛小雪花上,这一系列动作必须要在无风的状态下屏住呼吸才能完成。

最大的雪花直径有5毫米左右,拍摄后只要进行适当的裁切,就能得到不错的画面:
还有高级感满满的水滴。

老唐说,根本用不着价格不菲的高科技设备,只需要单反相机和微距镜头,再加上两个闪光灯,一个三脚架就足够了。当然,还要多一点点的耐心和细心。

不过拍摄水花艺术照,确实有一点点费水费电: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老唐表面上是在说形而下的摄影技巧,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细微的操作,他更是在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真正惊艳的作品,不是各种珍奇物件和高超技巧的堆砌,一双热爱自然的眼睛就够了!

△ 路边最为常见的“大橘”,老唐也能捕捉到最可爱的瞬间,火到微博刷屏的程度:怎么样,你看着是不是也打哈欠了?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整套书最让人感动的,还有老唐对拍摄对象们发自心底的爱护之心、平等之心

正如有读者评论说,整本书里,最让他感动的,是这样一句话:

得到满意的图片就尽快离开,不要给蜻蜓过多的打扰,长时间飞行对它们的消耗是非常大的。

这种发自内心的“众生平等”,在以往的自然摄影中是很少能感受到的。

最后的最后,关于“自然之声”的一些制作细节,湘科君觉得也十分值得提提。

每个小节开头的左侧边,都详细记录了照片拍摄对象名称、地点、时间、天气等详细信息,像科学观察笔记一样,形式感满满

印刷用的是超感纸,磨砂面的,摸上去有质感。

全书基本每页都是满幅的彩印,但完全没有油墨刺鼻的化学气味,哪怕是“一点点”:

内页说明插图,手写体的注释增添了一丝亲切,仿佛老唐在耳边喁喁私语。

印刷上则采用了荧光油墨印刷,晚上看效果更酷:

还有装订,书虽然很厚,但是16开页面可以完全平铺,两张合起来展现一幅画面,看得清晰过瘾,不用自己费劲巴拉找重物压着:

“我为什么而拍?”我偶尔会想到这个问题。

我爱自然,爱她的一切。我爱花草树木,可它们却不怎么搭理我;我爱鸟兽,这些家伙也总和我保持着距离;而我爱虫,我知道虫也爱我。

也许是我一厢情愿吧,但事实是,虫很多,随处可见,我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和观察它们,甚至参与其中,这才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

我不用想破脑袋去编故事,不用绞尽脑汁去描写,只须真实记录,平和表述。

在别人看来,野外拍摄充满艰难和险阻。

怎么会?根本不会!我对自然充满了无限向往,每一天,每一次拍摄都是如此。

唐志远说。

看完这套“自然之声”,希望你也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