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活得拧巴且焦虑的人,不妨读读陶渊明

 妙子的宅家时光 2024-01-22 发布于河南

 

说起陶渊明,他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对田园生活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憧憬,而他所描绘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也成为无数人心驰神往的人间仙境。

作为一个靠“回家种田”出圈的名人,在外人看来是洒脱超然,但其内心却有着无奈与感伤。

生逢乱世,家道中落,上级昏庸,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困难模式,而他却选择另辟蹊径的重开,用自然和田园治愈自己。

但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让自己绝处逢生,遗世独立呢?




1.    家道中落未自弃,少年怀有凌云志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虽在西晋时期不得志,但好在东晋王朝给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和平台,靠着勤勉和过人的军事才能带领陶氏家族走上了顶峰。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陶侃出身贫寒,又注重实干,与当时门阀士族们的崇尚清谈玄远大相径庭,因此在他生前就已经与当时的门阀士族存在隔膜。

而在他死后,门阀更是对陶氏家族进行大肆打压,陶氏家族的实力被大大削减。

陶渊明在《命子》中赞誉祖父为“直方二台,惠和千里”,可见其祖父是一位贤明太守,虽官位不及曾祖父那样显赫,但也算是地方官员。

而谈到其父亲,他只写道“寄迹风云,冥兹愠喜”。而到陶渊明一代,基本上就已经没有名门望族的迹象,又因为父亲早亡,家庭可以称得上是寒微门第。

陶渊明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也是十分清晰,他在《自祭文》中写道,“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可见当时渊明生活的穷困潦倒,与曾经家族荣耀之时的富贵生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由于早年丧父,陶渊明从小与母亲孟氏生活在一起。孟氏之父,也就是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东晋名士,龙山答文足以见其文思敏捷。

虽然陶渊明出生时其外祖父多半已经去世,但在母亲的话语里,陶渊明对这位学识渊博,文采超然的外祖父有了深刻印象,这也为其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我们最熟悉的也是他那一句“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意气风发的少年满腔热血,只为施展才华报效国家。

他的另一句“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更是道出了自己的志向与气节,定不会向世俗低头与让步,坚守初心,事事不苟。

可见,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有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即便出身地位贫寒,也依旧满怀壮志,希望建功立业,重振陶氏家族。




2.    官场黑暗难度日,生计所迫委其身



早年的陶渊明有着满腔豪情,渴望建功立业,但在他的诗中却写道“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连他的朋友颜延也记载道,“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

可见他进入仕途做官是生计所迫,为了养家糊口才不得不选择做官。这与他少年时的雄心壮志明显有很大出入,对此理解我看过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大致是以下这样: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有着远大志向,但这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东西。

他身上的文人气质,决定了他不能像曾祖父陶侃一样建功立业,而出身地位贫寒又缺少风度,又注定了他不能像外祖父孟嘉一样成为一代名士。

他并未将祭酒、参军等小官职看做自己实现理想的第一步,他的理想似乎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没有通往的途径和方法。

在仕途上看不到希望,他只能将屡次的出仕,看作是谋生的手段。

由此可见,陶渊明从骨子里就是一个清高之人,看不上官场的黑暗污浊,受不了官吏之间的阿谀奉承,又不肯俯身从小官做起。

一介书生全无耕种之技,即便“带月荷锄归”也只落得个“草盛豆苗稀”,因此他只能忍受穷困潦倒,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焦虑。

自己可以节衣缩食,可是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昔日衣食无忧的母亲,他还是选择向现实低头。

作为世宦之家,虽然已经败落,但依靠往日的关系谋求个一官半职还是足够的。于是在其二十九岁那年担任了本州的祭酒,也算是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能勉强糊口。

可好景不长,没过几日他便选择辞官回家。《宋书 陶渊明传》中记载“亲老家贫,起为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对于他辞官的原因书中并没有详细记录。不过细想来,一个在山野田园自由惯了的人,怎受得了官场的束缚,辞官回家也是意料之中。

后续的几十年里,他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挣扎徘徊,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归家。

这么多年的官场生涯,更让他看透了官场中的黑暗,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令他唾弃和厌恶。

但作为一个心有抱负的读书人,他又不能决然放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做些什么,可究竟怎么做才能在浑浊中摸索出一条光明之路呢?

于是他执笔写下“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寻求美好愿景的同时,他更清楚地知道这一切美好只不过是幻想罢了。




3.    辞官归田拂袖去,田园悠然终此生



陶渊明用一句“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将自己几十年的做官之路概括了出来。

从二十九岁出任州祭酒,到最后辞官彭泽县令,几十年在官场的摸爬滚打让他身心俱疲,如今只想回归自然,在山野田园之间度过余生。

对于他的辞官,虽然都是用同一个理由“不堪吏职”,但是在给儿子交代自己辞官的原因时写道,“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可见他深知自己与官场格格不入,在挣扎与无奈中选择了回家种田。

虽然他之前多次辞官,但自彭泽辞官之后,他才真正过上了田园生活。

长期困顿于心的挣扎和矛盾此刻终于烟消云散,他的内心极其愉悦和舒适。而他那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更是将他的解脱和轻松跃然纸上。

虽然归隐后的生活颇为贫困,而且一场火灾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但是他仍旧选择坚守初心。哪怕后来仍有好友劝导,让他重新进入官场,可他依旧拒绝。

他选择了在自己的小园中安稳度日,读书抚琴,躬耕劳作,哪怕一贫如洗,哪怕不被其他人理解,只求追寻自己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在自己勾勒出的世外桃源里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或许对于陶渊明而言,这些便足以支撑他的余生。

细细想来,陶渊明似乎和现在的我们有太多相似之处。

同样有着少年壮志却不得已为生计奔波,同样被裹挟在内卷的洪流中挣扎彷徨,焦虑却又无能为力。

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他敢于迈出不属于自己的圈子,甘愿与贫寒为伍而追求内心的超脱,而现在的我们却有着太多的顾虑。

的确,我们身上有着更多的责任,让我们不得不扛起生活的压力。一味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全然不顾其他,在当下看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回家种田,更多的是处于乱世而坚守内心的精神,是直面矛盾与纠结的浩然,是在混沌污浊之中找寻自我的坚毅。

陶渊明的一生都在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他同样也做到了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力求在理想和现实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反观我们自己,又是否真正做到了正视自己,正视自己需求和欲望,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并将二者达到一个平衡与和谐呢?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的一个根源就在于找不准这个平衡,总觉得大环境没有给我们提供需要的机会,总觉得自己本应该怎样怎样但现实却是截然相反。

天平在不平衡的时候会左右摇摆,我们在内心纠结挣扎的时候也同样会摇摆不定,而所谓的回家种田则像是一个避难所。

可现在不是几千年前,也没有人能真正做到与世隔绝,即便有一颗像陶渊明一样的出世之心也做不到像他那样决绝。

与其挣扎彷徨,倒不如寻求平衡,做自己能做到的,同时也将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欲望和杂念剔除,认清自己的局限性,不再为未发生的事情焦虑。

同时在嘈杂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在鸡飞狗跳的生活里找到定力,不再为无关紧要的琐事烦忧。



EN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红楼梦》:贾母生在斗鸡眼的环境里,为何没活成“鱼眼睛”?

《红楼梦》:甄士隐,从中产家庭到一夜破败,其实他一点也不冤

琅琊榜:看懂高湛的沉默,才知赤焰军和祁王下场凄惨,其实一点都不冤

《红楼梦》:呆板迂腐的贾政,带上一群挖坑的队友,能争脸才怪

过稿作者:柚子。一个热爱生活和文字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