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王兆善 2024-01-22 发布于上海
品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文/图 荒 城

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读前苏联文学,最大的障碍是人名,如果你非要和人名较劲,恐怕就很难把一本书顺利地读完。《顿河》是一部长篇巨著,共八卷四部,洋洋一百四十余万字。读这样一部大书,光有耐力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有牵引人读下去的理由。这一点,我在《顿河》里边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读罢掩卷,回顾两个月来读书的心路历程,内心的感受就和主人公的人生一样,也经历了诸多的波折和磨砺,同时,更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极度震撼。那么,《顿河》吸引人的地方究竟在哪呢?从我阅读的第一感受来看,大概有这么几点:

一是自然的气息。小说其实就是书写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文体。我们常见的小说,尤其是中国文学,写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居多,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有,但不多,也没有写到《顿河》的程度。在《顿河》里边,对顿河和草原的描写,贯穿于作品的始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的享受。顿河那汤汤的流水、水上那洇洇的雾气、水中那肥硕的鱼儿、水边那各种的水鸟,还有刚结冰时那镶着毛边的河沿,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特别是对草原的描写,作者似乎情有独钟,投入的情感和笔墨也最多。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那郁郁葱葱的青草、那五颜六色盛开的花朵、那千回百转的鸟鸣,以及各种青草的味道、各种野花的味道,直冲人的眼帘、直敲人的耳鼓、直戗人的鼻孔。而能够营造出这种自然气息的,除了视觉、听觉和感觉的感知外,我觉得更可贵的是嗅觉的感受,好像那些味道从纸面溢出来一样,鼻吸稍动就能轻易闻到。这种对自然的描写,不仅强调了故事发生的地域性,更具有人文地理的作用,为我们理解人物性格提供了依据。

二是民族的性格。《顿河》讲述的是哥萨克的故事。哥萨克原意为“自由的人”“勇敢的人”的意思。其实他们并不是一个什么特殊的民族,而是不堪地主和沙皇势力的剥削和压榨的农奴,逃到边远的、荒无人烟的顿河草原地区,在这里繁衍生息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追求自由,具有反抗精神,崇尚武力,反对朝廷。被沙皇的怀柔政策收买后,便心甘情愿地做了沙皇的鹰犬。一到应召年龄,就自备马匹和军服,参军入伍,为沙皇效力。他们勇猛善战,不畏死亡;他们珍惜生命,却又滥杀无辜;他们为心中的正义而战,却又无恶不作;他们追求爱情的自由,却又生活放荡……。在这里,作者把这个“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劣性根都全面的展示出来。这种客观的态度,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气质,让人对这个“民族”充满敬意的同时,又充满了同情和怜惜。换句话说,在这里,作者抛开了个人的倾向性,写出了这个“民族”的人本性,而人本性中恰恰就蕴含着这个“民族”的魅力——这也是这部小说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比如,作者在写到这个“民族”英勇善战、不畏死亡的同时,也写到了初上战场的哥萨克惧怕战争、惧怕死亡的心理,而且写得非常祥细、非常具体,叫读者都感到害怕。这种写法,不但没有削弱他们的优秀品质,反而更映衬出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叫人更加充满了敬意。由这群人,我想到了我国的温州。改革开放后,温州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人们在谈到温州现象时,从历史中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温州自古以来就远离朝廷,由于地处边远,得不到朝廷的恩泽,温州人就逐渐形成了不问政治、不靠朝廷、不靠当局、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个性。这种品性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改变,哪怕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的家庭经济活动也没有停止,所以改革开放之后,他们才能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劳动很快富了起来。在民族性格上,这一点他们和哥萨克有着相似之处。

三是人物的命运。长篇小说必须要写人物的命运,并通过人物命运的曲折沉浮震撼人的灵魂、启迪人的心灵、反映客观现实。《顿河》中主人公格里高力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坎坎坷坷,既具有传奇色彩,又具有浓烈的悲剧意味,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成年后,他先是为沙皇效力,在医治战伤时,听到革命者的宣传,受到革命的启蒙。当十月革命的风暴袭来时,他便参加了红军,成为鞑靼村第一个参加红军的哥萨克。在红军中,他作战勇敢,又对红军的一些过激做法感到迷惘和不解。回家后,他又不情愿地参加了白军。在白军中他同样产生了厌倦心理,回家后又被迫参加了暴动军,与红军作战。当暴动军投靠白军时,他又毅然参加了红军。在红军中,他怀着赎罪的心理,作战更加勇猛。但在得不到信任复员回家后,迫于苏维埃政权代表的威胁,他只好逃跑并落脚到匪帮里。最后他又从匪帮逃出,在再度逃亡的路上,埋葬了他最亲爱的“情人”阿克西妮亚,等到他终于回到家中的时候,家里的亲人就剩他的儿子了。格里高力曲折的人生,真实的反映了哥萨克走向新世界的艰难,同时也说明了苏维埃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历程。但格里高力悲剧式的人生,并不是毁灭性的,当他只身回到家中的时候,家里还剩下了他的儿子。这个小生命,正是未来的希望,是未来新生的开始,这其中的隐含意味不言而喻,可以说也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格里高力的一生是悲剧式的,但也是丰富多彩的。他在自由、革命和反抗中挣扎,也在这其中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爱情。他和自己的妻子娜塔丽亚和情人阿克西尼亚之间的情感纠葛,丰富了这个人物的形象,让我们既看到了这个人物的优点,同时也看了缺点,或者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作者是在写人,而不是按照某种倾向去塑造人,把评说权力交给了读者。这才是一个作家应该做的事情。

四是小说的艺术魅力。这部小说的吸引人之处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弘大的叙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叫人心旷神怡;残酷的战争场面,叫人心惊胆颤;涛涛的顿河水,叫人心驰神往。小说中人物众多,但众多人物都塑造的很到位。而且在想像天马行空的时候,对于细节的描绘更是拿捏得精当。小说中随处可以找到一些精妙的细节,比如写哥萨克们各种各样的胡子,写战马奔跑之后肌肉的抖动,写战士们捉虱子,写人金黄色的脚后跟等等,不胜枚举。特别是一些奇妙的想像,可谓摄人心魄。比如在写到格里高力埋葬了阿克西尼亚后,抬起头来,“看到头顶上是黑黑的天空和亮得耀眼的黑黑的太阳”,这种想像给人的是何等的感受。……在艺术的层面上,我觉得是很难一时说的清楚的,尤其是在只读了一遍之后,是没有太多的发言权的。但从写作的手法上看,《顿河》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写作手法。这种现实主义的写法,到今天仍然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另一个侧面回答了写作上的一个问题,即使用什么写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得有内容、有内涵、有吸引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