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新用户54146142 2024-01-22 发布于江苏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林散之与扬州文化人在瘦西湖合影

“当代草圣”林散之不仅是书法大家,也是作诗填词的高手。他自谓“诗第一,画次之,书再次之”。他晚年发愿,卒后葬于马鞍山采石矶,与“诗圣”李白为邻;他在89岁时,甚至自书墓碑“诗人林散之”。我在寻觅一代大家遗踪时,曾偶得1989年南京师范学院印刷的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书中收集了林散之的诗作2300首,其中有关扬州的诗词多达200余首。他客居扬州,登临平山堂,流连瘦西湖,凭吊史可法,追踪郑板桥,并常常与扬州文化人雅集一隅,或感怀,或吟哦,或挥毫,或论艺,从而留下了大量的直抒胸臆的诗词佳作和许多不为人知的生动故事。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林散之与女儿林荇若、女婿李秋水等家人在瘦西湖五亭桥下合影留念

梅花岭畔,写诗缅怀民族英雄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林散之为史公祠题诗

“迤逦一径来,峨峨瞻宫阙。云是史公祠,一一寻遗迹。”“文革”初期的一个秋天,林散之携卞雪松、高文朗等同道后生一起来到梅花岭畔史公祠凭吊民族英雄史可法。扬州当时正在对史可法进行批判。只见史公祠大门紧闭,透过门缝,“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对联仍然清晰可见,但祠内断碣残碑,倒卧在地,一片狼藉。晚上,林散之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史可法的遭遇仿佛又浮现在眼前。史可法在民族生死关头,誓守孤城,以身殉国,这样的民族英雄如今竟遭到批判?这是在扳民族的脊梁骨呀!老人家的心情愈发沉重起来。于是,他在《咏史可法祠堂》中表达了自己的悲凉心境:“明月祠前路,梅花岭上魂。犹余十日恨,已负后人恩。故国丹心冷,空林碧血存。盖棺何足定,功罪有重论。”他又在《有谒》诗中愤然写道:“……历史断时代,斯人成罪孽。可怜忠国心,谁肯颂遗烈!”林散之还写诗抒发对忠臣的敬仰之情:“半岭梅花史阁部,千秋词赋鲍参军。地因人重风流在,犹觉扬州占二分。”

平山堂下,赞赏鉴真感人壮举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林散之诗稿《平山堂独步》

“文革”初期的一个冬日,溯风凛冽,寒气袭人,平山堂前的树木凋零得只剩下几个枝干,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萧条冷寂的景象。女儿林荇若、女婿李秋水搀扶着老人移步平山堂。那时,平山堂山门紧紧关着,能勤和尚不见踪影;观音山的菩萨残肢断腿,散落在山门外的地上。文化遭到践踏,神灵备受蹂躏,作为信仰佛教的诗人,林散之哪有心情游览,更无兴致吟诗。他在《平山堂偕荇若、秋水闲眺二首》中写道:“劫历沙虫事已非,平山堂外日初微。同来儿女时相问,谁是当年鲍令晖?”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文学家鲍照之妹,也是宋齐时期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在这里老人家哪能找到当年鲍令晖的诗人感觉呢?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鉴真大师像归国纪念》诗稿

林散之光顾得最多的还是大明寺里的鉴真纪念堂。1967年,林散之在《平山堂三首》赞赏鉴真东渡日本百折不回的感人壮举:“天宝高僧一鉴真,不辞五渡到东瀛。大乘起信交流日,赢得宗门万世名。”1980年4月,鉴真大师像归国省亲,林散之为此写诗纪念:“有唐一代仰招提,中日交情步步齐。千载省亲归故国,扬州却在奈良西。”在林散之看来,鉴真东渡日本,不仅传播佛教思想,而且推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林散之诗作《天宝高僧一鉴真》

瘦西湖上,吟诗题匾抒胸臆

林散之钟爱扬州,对瘦西湖更是情有独钟。一生中,他不知多少次游览瘦西湖。早在1936年,他随扬州友人陈含光游玩了瘦西湖;1966年4月初,年逾古稀的林散之在女儿林荇若的陪同下来到瘦西湖游赏。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瘦西湖诗三首

1973年春秋,林散之先后两次游览瘦西湖,每次游玩,他总是游兴甚浓,诗情勃发,用诗的形式记录他在瘦西湖的见闻和感受:“大地春回岁月新,瘦西湖上客来频。枝头鸟语花含笑, 一样心情接贵宾。” “微波犹溯木兰舟,湖上重来认旧游。自愧腰无十万贯,烟花三月负扬州。”这些诗作在《江上诗存》一书中均有记载。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为瘦西湖题写匾额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这一年春天,老人家兴致勃勃地坐船游览瘦西湖,上岸后徒步来到月观,在长方型的桌子前,欣然铺开六尺对开的宣纸,为瘦西湖公园挥毫题写匾额,陪同他的文化人一起围拢过来,观赏他那书法时特有的姿态和神情,只见他抿嘴凝神,挥动长锋羊毫,用隶书书写起来,顿时,一幅浑厚凝重的“瘦西湖”三个大字跃然纸上。现在悬挂在瘦西湖东大门上“瘦西湖”匾额就是当年林散之所题。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林散之诗作《瘦西湖》

瘦西湖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一草一木也许更能点燃老人家的诗情,每次游览之后,他总要吟诗赞美如诗如画的瘦西湖:“漫说西湖天下瘦,环肥燕瘦各知名。爱他玉立亭亭柳,送客迎宾总尽情。” 并写下了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漫说西湖瘦如此,正因能瘦比西施。玉环飞燕各成态,岂以风姿较瘦肥。”可见瘦西湖在林老的心中是何等的美丽娇艳。

吟诗作句,表达对同道好友的真情

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艺术环境,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客居他乡的文化老人。蔡易庵、孙龙父、桑愉、魏之祯等一批学养深厚的文化人,成了林散之在扬州切磋交流诗、书、画、印艺术的知音。

扬州当代著名印人蔡易庵从秦汉印入手,旁涉明清流派,并能融古为我,自出新意。林散之对其极为推崇:“能从笔法追刀法,更向秦人入汉人。自有精灵成面目,百花丛里笑推陈。”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林散之写给蔡易庵的诗作

孙龙父篆刻主汉印,切进黟山派,刀法爽劲,章法平淡中见奇崛,被称为江苏“印坛三宿”之一。林散之与他过从甚密,情深意笃。1970年他在《赠邗上孙龙父》诗中写道:“有友孙龙父,维扬一篆人。殳书播史籀,垂露更悬针。气得江山助,才随日月新。瘦西湖内水,端为洗凡尘。”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林散之写给桑愉的诗稿

桑愉是一位教师,也是当代杰出的书法、篆刻家。他真、草、隶、篆皆善,古玺、汉印、封泥、元押俱能。1970年,林散之高兴地手书小诗,戏谑桑愉“不务正业”:“笑子不能务正业,业余又向纸堆钻。可怜毛笔兼刀笔,偷取风神石上刓。”“搜却精灵夸上流,佩觿雅欲自封侯。深剜浅刻寻常事,赢得荣名两字留。”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林散之写给桑愉的诗作《笑子不能务正业》

被林散之称为“诗友”的魏之祯不仅精工书法,而且也有吟咏之好。林老常与他在一起谈诗论诗,切磋诗作。1980年清明前夕,林散之因病住院未能返回乌江扫墓,他自责自己是没有尽孝的“孽子”,他在《清明》诗中写道:“已过清明节,杨花满地飞。风来吹处处,春去影微微。禁火孤臣泪,祭坟孽子违。一弓新月好,苦照客人衣。”诗成后,林老反复吟诵,觉得末句中的“客人”二字不妥。正在他苦苦搜寻反复推敲时候,在场的魏之祯突然吟出“旅人”二字。散之一思忖,连连称好,便欣然将“客人”改为“旅人”。接着,他俩又“你推我敲”,沉吟片刻, 魏之祯又执笔将“祭坟孽子违”改为“飘坟孽子悲”,将“一弓新月好”改为“一弓山月冷”。这一改,便将思念逝去亲人的悲情伤感充分表达出来了。两位诗人字斟句酌的痴迷劲儿和吟诗作句的才情可见一斑。

林散之浓浓的扬州诗情

(作者曹如诚系扬州市老艺术家协会主席、石涛书画院执行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