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整个针刺过程中,手法重要吗? | 李辛《回到本源》连载29

 光明丫 2024-01-22 发布于江苏
希腊 (2018年)
第三章  针刺的临床实践
Claudine以上原则如何运用在诊疗过程中?
诊断与针刺前的准备:心法
诊断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李辛: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首先是“治神”。医生和病人需要安静、专注。后面也谈到,用针之际,当“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也有言:“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第二,“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评定五脏之虚实,三部九侯诊毕,方可用针。
这里指的是医生完成对病人的神色形态、三焦虚实、病机顺逆的诊断,明确治疗的入手处是在神,还是在气;病证是在轻浅的气分,还是更深入的血分。这也决定了当下的入手层次是治神,还是平气,或是破血;以及取阴经还是阳经,躯干还是四肢;上病下治,还是引气归元……
望诊和脉诊的重要性,我们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有详细讨论。《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这里讲的是“直观之道”:观察其色目,知道神气之散复,散复即开阖。观其形、闻其声,因其动静刚柔,而知邪正之标本、浅深、进退。
第三,于是医生自然知道:这个病人是需要开还是阖,是从阳(身体上部、后背、外侧)引阴(身体下部、胸腹、内侧),还是从阴引阳。
针,只是能量导引的工具,所以叫“留针以致气”。针,放入特定穴位之后,能量自然会流聚而至。得气之后,我们所要做的是专注而安静地等待,神气自然会调和平衡。
以上是《黄帝内经》关于针的教法。我们在“附录二:《黄帝内经灵枢》选录”中有更多的原文摘录。
针刺前的准备:心法
李辛:接着是“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 “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前面完成了与病人的交流和诊断,到了用针之际 ,要忘掉所有关于脉象、症状、辩证的名相与概念,不要被形形色色的症状带走,而要处在医生、患者和环境合一的状态。
  • “无以形先”,永远不要先入为主,被眼前有形的病人、症状、病名带走。
  • ­“可玩往来,乃施于人”,当处于虚静灵明的状态,能玩味神气和邪正的往来散复时,就可以行针了。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这就是《黄帝内经》关于针刺的“心法”。

进针与针刺操作:手法
进针:
Claudine你如何确定第一针放在哪里?
李辛:病人放松地躺在诊床上,医生站在他的旁边,留意他的眼神以及形气神整体的状态,帮助他平静,让病人意识到医生手里的针,这可以收摄其神气。心里已经清楚这次针灸的目的,只是需要进入那一个特别的感通状态:“外内相得,以我知彼。”不用力而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融入一首平静的曲子。身心是放松的。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受或内心的直觉,放入第一针。
Claudine换而言之,就像你在前面详细介绍过,这是“识机”的状态,这第一针非常重要吗?
李辛:是的,“落子便成局”,第一针决定了能量流入的经络和需要引入的层面。
Claudine然后,会发生什么?
李辛:第一针刺入后,需要安静地等待,放下思维,感受其带来的变化。当感受到需要加强第一针的效能和方向(开或阖、引气上行或下降、醒神……),于是放入第二针。
每一针放入的过程都是一样的,需要虚己、静候、感受,再出手。直到感觉到前一针带来的能量流动和变化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出现新的需要解结、疏导、聚合的时候,再决定是否可以继续。
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又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针刺时的感受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当下病人的神色清浊明暗、气之散复盈缩等变化,还会呈现在手下的针感、自己的身体、经络穴位的感受变化;并带来精神空间感、明晰度、内心情感、情绪、头脑的清晰度、念头的变化,乃至所在环境空间的色、味、明暗、松紧等各种细微难测的变化。这些都是“得气”反应的一部分。
如果以上感受完全没有,病人自觉也没有什么变化,说明没有“得气”,所以,每次用多少针,取决于是否得气,以及病人“神气格局”是否完成调整。所以该篇有言:“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当我们觉得当下的针刺已经帮助病人达到了相对稳定的新的“神气”格局,就可以留针45分钟左右,让病人安心静卧在不受打扰的房间里,光线调暗,针会帮助他与天地间的正气联通,疗愈的力量会继续保持。
Claudine你如何决定进针的深度呢?
李辛:《灵枢·终始第九》有言:“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针刺的深度,首先要根据病人的能量状态决定,春夏气在皮毛,当浅刺,秋冬气在分肉与筋骨,可深刺。所以肥胖者,气在内,当深刺;瘦人,气在外,可浅刺。以上是深浅的基本原则,还需因人而异,来决定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同样是深刺,对于有的人是泻(瘦而里气虚者,敏感,怕针者),对于有的人则是补(胖而里气虚)。
又说:“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说明根据病的深度和阴阳决定深度。病在阴,可深刺(病“痛”、病在下);病在阳,浅刺(在上、痒症)。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
这是关于经脉中邪气所在层次的提示: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所以浅刺可去邪气,中取浊气出,如针刺过深,邪气反引而入里,病会加重。
所以针刺的深度取决于我们的治疗目的。
在任何时候,根据得气的感觉来定深浅,“针下沉紧”是得气的信号之一。
Claudine在很多工具书里,都有关于穴位的详细定位,以及建议的针刺深度,这是基于解剖和安全操作的考虑吗?
李辛:是的,对于初学者,首先是安全操作。之后,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实践得越多,就越容易体会到,我们所需要确定的并不是某个穴位的标准定位,而是发现邪气所聚之处、真气所阻之处,或能量系统虚实格局的卡点,我们所要寻找的,是当下可以平衡能量系统的入手之处。
这在传统,称之为“活穴”,是动态变化的;书本描述的全身穴位地图,谓之“死穴”,固定不移之意。
在针刺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感觉当下的进针方向并不合适,可以微微退出,但保持针尖在皮肤之内,随后转向需要的方向。
以上的内容,在书本上无法讨论太多,但会在实践中随着我们的感受力、专注力和细腻度的提高而熟悉。
Claudine从西方的解剖学研究角度看,穴位往往处于皮肤或肌肉中,这些特定部位里的神经、小血管非常丰富。它们能够传导能量,而且通过神经系统,回应刺激的反应强而有力,这是对“穴位”的现代理解吗?你是如何定义穴位的?
李辛:《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所谓穴位,非皮肉筋骨也,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这是一个更加动态化的观点,也是所谓的“活穴”。

希腊小岛彩色大门前的野生植物 (2018年)

针刺感应:得气
Claudine我想再回到“得气”的讨论,当你针刺到了合适的位置,感受到“针下沉紧”就是“得气”吗?
李辛:其实,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感受和体验:
  1. 1.  病人感觉好转。
  2. 2.  病人针刺处有酸、麻、胀、重的感觉,或沿经脉有传导感。
  3. 3.  医生感觉手下的针被包裹吸提的感觉,即“针下沉紧”。
  4. 4.  医生感受到病人的能量正在变化、流动、增加或减少。
  5. 5.  医生感觉到病人的“神”更清晰或稳定。
  6. 6.  医生感觉到自己的“神”更清晰或稳定。
  7. 7.   医生感觉到当下的空间更明亮、清晰或稳定。

在现代的教科书,第123条有很多讨论,我们需要训练自己能够逐渐体会到第4~7条的感受。

Claudine你列出的第123条,即是我所知道的“得气”。现在我明白了:只是询问病人是否得气是不够的,医生对“气感”的把握才是有效治疗的基础。
李辛:的确,在实际操作中,有各种不同的“气感”可以体会到。比如:通常情况下,如果病人体内有寒,针刺时,医生常常会在针柄上方10~50厘米左右,感受到有微微的寒凉,敏感的病人也会感觉到手脚末梢有寒气排出。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体内积滞的寒邪开始移动排出体外了。
进针时,有时刚刚刺入皮肤会有较强的刺痛感,不要急着快速通过,这提示该层次可能有寒邪闭阻,可以留针,过一会儿再深入,或改用艾灸。
现代教科书所说的得气效应,主要依赖于病人的感受,于是医生在针刺时就不得不反复询问:“酸不酸、重不重?胀不胀、麻不麻?气到哪里了?”这些是必要的,但不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还是医生自己能观察和感受到的。
我们回到前面所说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里“风吹云,明若见天”的明朗感受,并非文学性比喻,而是真实的精神层面的感受。
所以《灵枢·终始第九》有言:“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以,气调之后,声音和气色当下会有变化,很多时候,灵敏的病人和医生都会有耳目聪明、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果没有,说明气血还没有运转起来。
手法:
Claudine进针后,你如何运针?在整个针刺过程中,手法重要吗?
李辛:针刺手法,就我所知,是在宋以后丰富起来的,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种种手法。这里“手法”的定义是:在特定穴位上进针后的各种针刺动作。
在《黄帝内经》,手法也有所提及,但在整部书中并非重点内容。如果我们把《内经》中关于针刺的方法总结一下,可以归纳为五种:
  1. 1.  针法:不同的针具。《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述有九种针具:“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2. 2.  穴法:不同的穴位配伍使用。比如,“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3. 3.  刺法。《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不同层次的病情,针刺法不同。《灵枢官针》指出,因表、脉、肉、筋、骨五体的不同,而有刺皮、刺脉、刺肉、刺筋、刺骨的方法。
  4. 4.  手法:如提插、捻转、迎随、开阖等不同操作手法。
  5. 5.  心法:以内应外、以我知彼、以我之神气调彼之神气,以心为法,非思维、经验之逻辑推理所得。
建议现代针灸学人应留意“心法”。“手为心之外延,针乃手之外延”,所以“手法”“刺法”,都源于心之所感知而外应于手;“穴法”“针法”的选择,亦无外自心所知。
所以医者的“治神”“内在训练”是基础。《素问·汤液醪醴论》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宋代医家汪机,有感于当时的针术过度执于“手法”与“穴法”,著有《针灸问对》,指出“但《素》《难》所论针灸,必须察脉以审其病之在经在络,又须候气以察其邪之已至、未来。”反对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批评那些“徒执孔穴”“按谱施治”的医生为“按图索骥
汪氏还指出《金针赋》所云之“针刺十四法”以及“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龙虎交战”等一系列针法,是巧立名目。他说:“考其针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错杂紊乱,繁冗重复。”
然而,现代针术依然存在着普遍的只知“针法、穴法、刺法、手法”,而忽略“心法”与基础的“诊法”(三部九侯,人迎寸口,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现象。
Claudine临床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中,其中“心法”与“手法”的关系,你是如何看的?
李辛:《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有言:“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意思是手法缓入而疾出,则补;疾入而缓出,则泻。即现代教科书里的“徐疾补泻”。
但后面紧接着又强调了医者的意愿与直观感受,在补泻过程中的作用:“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与实的变化,若有若无,气之来去,若存若亡,非眼耳可测,但经过训练的医生可以以心“直观把握”。依靠直觉,医生可以感受到穴位之中、身体内外的“气之来去”。凭着医生自己的“意愿”,他们可以加强或者减弱“气之进出开阖”。这就是心法。(详见“附录二:《黄帝内经灵枢》选录”)。所以,手法的实施,不仅要依据穴法、刺法和针法,更离不开熟练的“心法”。
需要注意,补泻的应用,病人的基本状态是决定性的,病人本来是虚还是实,决定了补泻效应的发生。
Claudine你是否同意,每一个医生,即使是新手,也在“本能”地运用心法?
李辛: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来的直觉,但常常被头脑控制或迷惑。我们的心智活动有两套系统:由社会、文化、教育所载入的头脑思维,以及先天的直觉和慧力。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发挥“直观之力”,而且可以通过静坐、传统功法、内功按摩和艾灸来训练发展。
对于新手,运用“直观之力”有时候会更容易,因为他们还没有被多年的逻辑思考和日渐堆积的理论知识所束缚。这也是为什么初学者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特别好的疗效,我们称之为“新手的运气”。但年轻人也会有生活经验的不足,也缺乏老医生对人的深刻理解。
所有不同层次的实践都能够发挥作用,但要记住《内经》的观点:随着我们对“心法”的认识深入,能更多地明白“针”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是手还是心,是教条、经验,还是纯粹的意愿、自然的力量。
(未完待续)

《回到本源》中文版

作者简介

李辛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回到本源》(2022,中文版;2013,瑞士,英文版;2020,法国,法文版)

ClaudineMérer克劳迪那·梅赫

毕业于巴黎西区医科大学,在新加坡针灸科学研究院学习针灸,在伦敦完成了中草药的学习课程。在北京生活四年期间,与李辛医师一起共同完成英文版《回到本源》,于2013年在瑞士出版。曾任法国针灸无国界协会主席、瑞士哥伦比亚预防医学中心全科医师、针灸师、中医师和自然疗法医师,主理内科及妇科。创办法国蓝之树学会,每年主办《地球生态学》研讨会和中医临证继续教育课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