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战争,从来离不开地图 这是林彪发动秋季攻势的最后一战。目标是长吉铁路的永吉(吉林)。 按道理说,既然东总秋季攻势第三阶段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中长铁路的最北面,南面战场应该就没啥故事了。 即便有故事,可能也只是敲敲打打、磕磕碰碰的小故事。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这一次的故事叫做「威震辽西」。我最初查到相关的资料的时候,甚至有点震惊,这么牛的事迹咱咋没怎么听过呢?即便在国军战史资料中对此也是避而不提。 「威震辽西」故事的主人公是傅作义部安春山的暂3军。这则故事资料源于“中央社”驻东北记者陈嘉骥的一篇文章,里面还夹带了一纸出兵东北的贺电: 『钢锋初露,察热间走廊立通。 牛刀小试,范家屯凶焰顿敛。 布行阵于辽西,匪众闻风而失措。 藏甲兵于胸内,群丑之歼灭难逃。 旌旗扬辽锦,疑乘雪夜蓦至,战鼓震吉长,惊为天外飞来。 我察绥健儿声威亦高矣!』 除此之外,国军方面再也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印证。 既然没有,吹牛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后来,我大抵明白了。吹牛的事情,提了也有点不好意思。 反倒是我军方面,10月份所发电报中,反复提及到近乎相同的话: 例如: 为诱敌大胆前进,各纵对四平开原间,长春四平间,应完全开放,对出来一个团以下的敌人,暂时不要打回去,以免吓敌不敢出来,但须组织隐蔽侦察。 再例如: 目前须放敌前进,望前线部队不要吓住敌人,并继续侦察敌情。 这敌我双方之间的电报意味可是太深长了。 咱还是将重点,放在此次秋季攻势最后阶段的真正作战重心。 从东总秋季攻势第一阶段的锦承铁路作战,到第二阶段中长铁路沈阳至开原段作战,一直到此次第三阶段的长吉段作战。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东总在有意延伸战线。目的也是为了将国军从密集驻防的据点中拉出来打。 永吉战场的主人公是后来成为解放军悍将的曾泽生。这位黄埔三期毕业的云南人,时任60军军长。非嫡系出身的曾泽生多少有点藏名于军的无奈。 如果没有后来的国战,曾泽生的命运可能和大多数的杂牌军高级将领一样,落寞无名。也许后来的史料中大概也只能用“杂牌军将领”这五个字评价。 永吉城下的二十多个昼夜,是属于他的英雄故事。 林彪在长吉铁路战场配备了两位重量级选手。一位是六纵的司令员洪学智,另一位是十纵的司令员梁兴初。 这俩选手显然也不是什么善茬,曾泽生能不能扛得住两位猛人的第一波进攻,是个很大的挑战。 林彪选定永吉战场后,陈诚也很紧张。 手眼通天的陈参谋总长,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强的救援阵容。华北战场李宗仁的北平行辕一次性将安春生、侯镜如四个师的兵力拨给了陈诚,外加在承德方面13军54师,一共打包了五个师,云集在山海关地区,等待出关。 四平、长春地区的新1军三个师、铁岭地区新6军两个师,加起来又是五个师的兵力,也在等待着陈诚的命令。 10月8日。林彪命令刚刚脱离开原车站的各纵队,务必昼夜不停向北转移,配合长吉铁路方面的作战。 林彪的首选目标在永吉。因为这里有全东北最牛的水电站---小丰满水电站。 1937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制定了发展东北工业计划,其中的小丰满水电站就是其中之一。1942年大坝蓄水完成,1943年投产发电。 这座水电站在当时号称亚洲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夏季攻势最猛烈的时候,杜聿明实在扛不住,蒋介石亲自来到沈阳指导战事,还一度命令杜聿明放弃永吉,但杜聿明因小丰满水电站,于心不忍。 现在曾泽生要用自己悲壮的故事,继续在东北战场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段传奇佳话。 10月9日。林彪发布秋季攻势第三阶段作战命令。 七纵继续在三角核心区作战;八纵和九纵活跃在锦承铁路和北宁铁路山区,寻找战机。 三纵和四纵活跃在开原、昌图地区。 一纵和二纵在四平以北梨树地区阻援。 六纵和十纵北上围攻永吉。 看上去又是一次全方位、多区域的全面性攻势作战,东总麾下所有纵队全部领有战斗任务。但这次的作战任务太明确了,也过于暴露。 前期其他战场几乎没有什么动静。北线长春和永吉段铁路却打得火热。 洪学智和梁兴初率领部队进行外围清扫作战,这条铁路附近的据点不断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战事。 聪明如陈诚,长春和永吉段一定是解放军进攻的主战场。所以他命令潘裕昆率领新1军的两个师从四平地区出发,昼夜不停赶回长春。 廖耀湘则需等待华北兵团入关后,合力沿着中长铁路北上,增援北线战场。 所以,故事就回到了前面说的那个有意思的、「威震辽西」的故事上面。 廖耀湘有没有等到华北兵团呢? 人家的的确确是等到了华北兵团。华北兵团奉命入关,一路杀通了此前被我八纵和九纵翻毁的北宁铁路,直入锦州。 华北兵团到了锦州之后,兵锋两路,一路由侯镜如率领92军第21师和94军第43师两个师,沿着黑山----新民这段铁路推进。 另一路由安春山率领暂三军暂10师和暂11师沿着铁路主干道推进。 两股力量,同步推进。中长铁路上多了这两坨子机动兵团,压力剧增。 很快,锦州地区也传来了好消息,七纵、八纵、九纵联合砸场,虽没能全部拦住华北救援兵团,但侯镜如却被拦了下来。 10月9日。邓华的七纵率先发起进攻,相继拿下新立屯、阜新。 10月21日。九纵又在八纵的配合下,进攻朝阳,并于22日占领了朝阳。 此时,侯镜如还想着沿着中长铁路继续北上。 可此时,我军三个纵队在国军大后方连夺三城,甚至冲到了锦州城下示威,陈诚不得不命令侯镜如掉头防守。 10月28日。当侯镜如兵团开始折返时,七纵果断让出了刚刚占领的地盘,侯镜如的华北救援兵团成功收复新立屯、阜新,并准备向朝阳方向推进。 而黄永胜和詹才芳的部队正埋伏在九关台门地区,等待着侯镜如。 31日,侯镜如进入预定阵地,八九两纵轮番进攻,侯镜如在这片战场中报销6000多人后,脱离战场,跑到锦州地区休整。 与侯镜如的狼狈相比,华北兵团的另一支部队却完全不一样。 如陈大记者所吹嘘的「威震辽西」,只不过是我军七纵、八纵和九纵让出来的真空地盘,安春生的增援大军不过是按部就班的沿着铁路推进。 10月28日。安春山率领的暂3军两个师成功进抵铁岭,与廖耀湘的新6军两个师完成会师。 后方有两个强有力的后盾撑腰,一直在四平畏惧不进的新1军两个师也开始急进。新1军急进的方式简单粗暴,军长潘裕昆准备利用200多辆卡车循环运输,快速北返长春。 但是,想要顺利北返还得弄一个诱饵。 11月2日。在公主岭附近的北满独2师和独5师突然发现了一支国军。 林彪敏锐的判断,这必定是新1军的主力想从四平折返长春。他没有过多的考虑,命令附近纵队以及进攻永吉的两个纵队立马放弃攻城打算,永吉战场仅留下了十纵29师在佯攻。 其余前线攻城部队全面进攻北返的新1军。 林彪猜得的确不错。 问题是,能不能拦得住新1军却是个很大的问题。当时四平至长春段没有其他纵队,附近仅有几个独立师在驻防。 林彪想要截击新1军,独立师就必须要有缠住新1军的能力。接到任务的独2师和独5师在执行此次截击任务时,却给了林彪一个大大的惊喜。 新1军军长潘裕昆可能也猜到了北返路上危机重重,他先是命令第50师的150团从侧翼得八面城往四平撤。 谁都知道此时往四平撤就是上菜,可军长潘裕昆偏偏这么干了。潘裕昆还不放心,又在中长铁路正面扔下了暂56师一个“大诱饵”。 原本在梨树地区担任四平至长春段阻击任务的一纵和二纵转向了侧翼。 这就导致四平至长春段正面铁路出现了“阻击黑洞”。正面的独立师也上了当,主动去阻击暂56师。 潘裕昆眼看计谋得逞,亲率新38师奇袭公主岭。第50师尾随跟进,在200多辆卡车的循环运输下,顺利进入了长春。 这场围歼新1军的战绩实在一般,那支从八面城回撤四平的第50师第150团被全歼,暂56师也仅是损失了一个团的兵力,安然撤回了长春。 这下好了,林彪失去了战场主动权。后方新6军和暂3军这两支部队还在持续推进中,攻坚永吉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而在永吉战场,洪学智的六纵和梁兴初的十纵原本已经完成了对永吉城的包围。 永吉是国军极为重要的一座城市,吉林城内有第60军第182师、暂21师、暂52师,兵力总计三万多人。 吉林城正西和西北方向的二道岭子和哈达湾是重要的两个山头制高点。驻防于此的60军军长曾泽生将主力全部孤注一掷的怼在了这两个山头上。 11月6日。当洪学智、梁兴初发布总攻命令后,前线不部队相继攻占敌人东、南、北三面防守据点,唯独西面的二道岭子和哈达湾山头不为所动。 我军的几次冲锋都被压了下去,二道岭子和哈达湾这两个山头制高点,始终被曾泽生牢牢掌握。 洪学智和梁兴初甚至给林彪发电报,希望再增加两个师攻坚,差不多还需要7-10天的时间才能拿下永吉战场的最后两处山头制高点。 这次增兵攻坚的请求大家也知道最后的结果,林彪为了堵截北返的新1军,几乎是抽空了永吉战场,永吉战场攻坚任务也变成了打援任务。 11月9日。随着国军援军的全面北上,林彪不得不下达了撤退命令,东总的秋季攻势正式宣告结束。 至于林彪为何会下达撤退命令,理由也很简单。东总的几个纵队都曾在城防攻坚作战中失利,东总从上到下始终对于大城市攻坚作战的信心不足,这种状态还将持续到锦州攻坚战。 而此刻,陈诚的内心无疑也是复杂的。 他在东北战场的角逐中,首败辽西,再败中长铁路,最后却凭借华北借调的救援大军,逼退了林彪大军。 他似乎还有和林彪叫板的资格。 他重新崛起的自信,将会让他献祭出一份冬季大礼。 这是为将者的悲哀,更是东北国军的悲哀。他们要目睹自己在陈诚的带领下从辉煌的征途中失败,最终让他们自己的故事成为历史。 而伟大的永吉守城一事,守城主帅曾泽生没能像陈明仁一样,因守城扬名东北。 这或许也是他该遗憾的地方。可能他自己也想不到,他不会像其他战场上的国军将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他将会在两年后的国威之战中,成为真正的名将。 本篇为解放战争·东北篇连载D14,未完待续,首发于公众号「刀锋历史」。 真实的战争 从来离不开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