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处

 小天使_ag 2024-01-23 发布于湖南
佛教词汇
旧译“十二入”。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 [1]
中文名
十二处
出    处
《佛学常见词汇》
释    义
六根六尘
类    型
佛教语言
相关视频
查看全部
2059播放
04:23
八识、十二处、十八界

引证解释

播报
编辑
  • 旧译“十二入”。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
引《楞严经》卷三:“复次 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真鉴 疏:“六根、六尘,故有十二,相教权立,言根一定在内,尘一定在外。又眼惟对色,耳唯对声,各有方所定在。”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三》:“无时不梦,无刻不梦,天以春夏秋冬梦,地以山川土石梦,人以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梦。”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放光》译出后,'事数’比较完备了,如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 [2]
  • 佛教用语。佛教将认识的官能和认识对象共分成十二类。认识官能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谓之六根。认识对象有: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处是生长门之意。因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根和尘相结合而生,故称为「十二处」。
引《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 [2]

佛学解释

播报
编辑
《佛学常见词汇》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以十二处为我者,谓执着十二处法为真实法。
处者谓根与尘
根有六根,所谓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复有一根谓意根,意根非是色法,是无色法,是心体,然能作处胎位五色根生起之所依缘,亦能作五色根具足时意识生起之所依缘,为意识之所依根,故名意根。
尘有六尘,所谓内相分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于此内五尘中所显示之种种法相,即名法尘,是故法尘依于五尘而显现,而由众生之意根所触受,再由意识觉知心所领纳与分别。
六根与六尘之所以名为处者,乃因此十二法乃是识蕴六识生起之所在,不得离此十二处而有六识心生起,是故说此六根、六尘等十二法为处,合名十二处。
意根既是处所摄、根所摄,当知不应摄在识蕴中,是识蕴生起时之所依根、所依处故。如是十二处,皆摄属十八界法;十二处、十八界法都摄入五蕴法中,故知六尘亦是五蕴所摄,当知所言六尘者必定是内六尘,绝非是指外六尘也!是故摄在吾人五蕴中,皆属吾人身心所有之法,皆属吾人如来藏中所出生之法。
众生中之无智人,常有执着眼根为我者,亦有执着耳根为我者,乃至执着意根为我者,故名无智;
即如台湾惟觉大法师常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之觉知心,即是真心、真如。」此名执着意根一处及意识一界为常住不坏我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者即是意识心故,处处作主者即是唯识学中所说之恒「审、思量」也,即是意根之体性也;由意根心性恒审思量故,遍计而执,不肯令自己转灭,是故不得不世世继续受生而保持恒审思量、处处作主之功能。至于执着六尘为常住法、实相法者,唯有四大极微派外道有之,佛弟子众皆不堕此中,今则略而不谈。此十二处法者,皆是有生之法,如前所说,有智之人阅已,如理作意而思惟之,即得断除十二处我不生不灭之我见,是故不应执着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