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恩施土家腊肉

 长白山6666 2024-01-23

■申功晶《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2月25日   第 24 版)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是一双筷子夹起一片腊肉;腊肉的纹理图样,似绵延江山。

  入冬后,江南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腌肉潮。走进江南的街巷、老宅、村镇,可以看到天井、院落、檐下,悬着一挂挂腊肉,亮晶晶的油脂从肠衣上渗滴而出,一股独特的酱香、腊香弥漫开来,细诉着一年的丰盈……但因自小受母亲健康饮食观的影响,我几乎不碰腊肉。直至有一年,去了一趟湖北,邂逅了恩施土家族居民自制的腊肉,我才彻底领略到腊肉的魅力。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去恩施大峡谷探奇,在土家客栈吃罢摔碗酒大席,漫步于山间小道消食,看到不远处有一些土家族吊脚楼,遂走了过去。此处民风与都市不同,几乎每家每户都敞开大门。其中一座吊脚楼里传出时断时续的二胡曲《良宵》,我循声而至,只见屋里火塘边围坐着三位土家族装束的老人,当中的一位正紧闭双目、如痴如醉地拉着二胡,火塘上方悬挂着一排腊肉。一曲终了,我鼓掌喝彩道:“这曲《良宵》拉得真不错!”这位老人抬起头来,眼睛一亮,说:“我再拉一曲,你猜猜曲名?”当他又拉完一曲,我说出《空山鸟语》之名,他更高兴了,忙招呼我坐下,还起身给我泡了一杯热茶。我们围坐在火塘旁一边喝茶,一边唠嗑。我指着房梁上的腊肉说:“我们江南这个时候也腌制腊肉。”

  老人告诉我,湘鄂川贵之地,皆是腊肉盛产之乡;被称为“土家鲍鱼”的恩施腊肉,则是诸多腊肉类别中的极品。

  须知,好猪肉才能造就好腊肉。土家人的猪都是自家散养,一年养到头,不喂饲料,不催熟。这种不计成本、自然成长的猪,吃起来自然风味浓郁,鲜香可口。

  将猪宰杀后,选取肥瘦占比三七开的猪前腿肉,切成整条,涂抹上食盐和土家苞谷酒,接下来便是晾晒和熏烤。土家人有专门的熏房,腌制好的腊肉会被吊到熏房里接受烟熏火烤。悬挂猪肉的绳子是由棕榈树的叶子制成——人们将叶子拧成绳圈,再打个结,把肉条牢牢“圈”住。熏肉时,需要点燃松柏枝。在漫长的熏烤过程中,松柏之香、柴火之香慢慢渗透进肉里,使肉形成了通体晶莹的饱满质感,且自带一股果木清香。熏烤时长够了,人们将肉从熏房移出,然后悬挂在火塘上,使之接受冷空气与烟火气的最后洗礼。想吃的时候,将腊肉取下,洗去表皮黑渍,切成薄片,小火慢炒,须臾,香味便溢满整个灶间。

  但凡有贵客临门,土家人必会拿出上好的腊肉,或煎或蒸或炒或炸,皆成美味。土家腊肉颇为“百搭”,那丰腴浓烈的香味,衬托得其他食材更为精彩。腊猪蹄炖海带是土家人的过年必备美食,“山”与“海”的结合,可谓独出心裁。不管有客没客,土家人的冬天少不了热气腾腾的腊肉干锅,一家人围着热锅一边吃一边加料:土豆、笋干、萝卜、山药……一样有一样的惊喜。

  我听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似是目睹了土家腊肉制作的全过程,又好像看到了一道道由腊肉做成的美味诱人的土家菜肴。

  临别之际,老人特意从房梁上取下两条腊肉包好,权当是送给我这个“小朋友”的见面礼。长者赐,不敢辞,我提着沉甸甸的厚礼回到家乡。倘若外公外婆还健在,定会将这腊肉一半切片装盘当下酒菜,另一半则细细切成小丁和矮脚青一起煸炒,然后上锅和米一起蒸……这样的饭菜,我能连干三大碗。

  我凭借记忆,把带回来的土家腊肉分出一半,做了一顿喷香可口的咸肉菜饭——用土家腊肉取代我家乡的腊肉,滋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还有一半腊肉如何处置?我忽然想起作家张炜《松浦居随笔》中所写:“冬天的夜晚太长了,这样的时光被一盏桅灯照亮,让人尽情享受。该把自酿的米酒和葡萄酒端出来了,还有自制的鱼冻和香肠。”试想一下,寒冬腊月,灯下独坐,一壶美酒相伴,再切一片腊肉放嘴里咀嚼,烟火气、闲雅情致便一起涌出,这大概是最温馨、最文艺的吃法了。

  文字铺叙到这里,我更加怀念土家腊肉了。等忙过这阵儿,我想再去恩施走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