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六派哲学再讲

 野鹤仙人 2024-01-24 发布于江西

六派哲学在中世纪被列为正统派,被称为六派哲学(梵文:Ṣad-darśana [Shad Darśana]),被认为是印度最正统的古典哲学。六派哲学 '一词由来已久,但六派并不固定。

在现代,它被用作以下六派的统称。这一选择可能始于弗里德里希-马克斯-穆勒和木村泰贤。

以下是诸特点

* 弥曼差派--对吠陀仪式的解释。

* 吠檀多学派--神秘主义,教导人们与宇宙原则合一。

* 数论派--精神和非精神原则的二元论

* 瑜伽派--旨在通过身心训练获得解脱。

* 正理派--逻辑学

* 胜论派--自然哲学

弥曼差学派和吠檀多学派、数论学派和瑜伽学派、正理学派和胜论学派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承认吠陀权威的学派被称为 āstika आस्तिक(正统派,无神论者)。另一方面,佛教、耆那教和俊圣派等脱离了吠陀的思想流派被称为无神论(nāstika नास्तिक, non-orthodox, atheist)。

1

数论派

Saṃkhyā '是一个梵语单词,据认为源于数(saṃkhyā),创始人据说是卡皮拉(Kapila)。

Saankhya 派认为宇宙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个是纯粹精神(purusha),另一个是基本物质(prakriti)。由于这两个是终极的基本原则,所以是二元论的。

纯粹精神也被称为阿特曼。

基本物质也被称为 '未开展物'。这是宇宙的物质根源。

由此产生的物质被称为 '被开展物'。

据说,通过区分和认识这三样东西--纯粹精神、未开展物和被开展物--就可以消除痛苦。

纯粹精神具有原子大小的实体,而且数量众多。它以知识为本质,永恒不变,完全无为,始终处于解脱状态。

相比之下,基本物质是物质的、活动的,是宇宙的物质原因。它由三种 '根性'(gunas)组成:'纯质'、'激质'和 '暗质'

纯质(Sattva)令人愉快,具有照明功能。激质(Rajas)令人不快,具有活动功能。暗质(Tamas)令人昏昏欲睡,具有抑制功能。这三者的平衡状态就是根本物质。

当纯粹精神进行观照,激质开始活跃时,平衡就会被打破,世界就会因此展开。

然而,所有结果的原因都已潜藏在根本物质中,只有当它显现时,宇宙才会被创造出来。(因中有果论

因此,所有产生的物质也是由三种根性构成的。

当宇宙开始展现时,首先创造了由三根性组成的心,然后创造了自我意识、感官、思想和行动器官、元素等。

这些都是物质,没有意识,因为它们是从基本物质中发展出来的,但它们与纯粹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表现得好像有了意识。

然而,纯粹精神因为与 '三根性 '结合在一起而经历轮回的痛苦

因此,要想获得解脱,就必须掌握知识,清楚地区分纯粹精神、未开展物和被开展物。


瑜伽派

瑜伽学派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基本经文《瑜伽经》的作者帕坦伽利。

该学派是 Saankhya 学派的姊妹学派,因此理论观点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瑜伽学派承认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但这不是指创造世界或能够救赎的神如此的存在,而是指纯粹精神。

根据《瑜伽经》,瑜伽一词是指 对心的作用的抑制

因此,《瑜伽经》详细讲授了心的本质和解脱的方法。

首先,心的作用包括烦恼和非烦恼。

五种烦恼是:无明、自我意识、贪婪、仇恨和生存欲望。 

最根本的烦恼是无明。无明是一种错误的信念,造成四颠倒认识。此处所说与佛教相同,即将无常 苦 非我 不净认知为 常乐我净。

人类从无尽的过去转世而来,轮回反复,在心中沉积了三种潜在的力量:

潜在印象、烦恼和业。

其中,业决定了下一世的出生、寿命等。由于产生业的根本原因是烦恼,因此它教导我们,只要消除业力中根本的无明,轮回就将不复存在,当肉身死亡时,我们就能彻底解脱。 

瑜伽学派最重要的修持方法是 '八真实修持法':

1制戒、2内制、3坐法、4調息、5制感、6凝念、7禅定、8三昧

其中,前五个是外在阶段,后三个是内在阶段。后三个阶段统称为总制。据说当熟练掌握了以上阶段时,才会产生真正的智慧。

瑜伽派的修行方法有时也被其他学派采用。

从这一哲学思想的内容来看,佛教对其影响非常大。


正理派

正理派是第一个将逻辑学系统化的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据说是释迦,他在公元 250-350 年间写下了《正理经》。350年左右瓦齐亚那(Vatsyayana)著作《注解》正式成立。

正理派认为,苦的原因来自生,而生的原因来自活动,活动的原因是贪嗔痴等劣根性,劣根性的原因是错误的知识

因此,该学派认为,当错误的知识被 16 种正确的知识所消除时,就能获得解脱。

这 16 个正确的知识是:

1认知手段,2认知对象,3疑惑,4 动机,5 实例,6 假设,7 论证项目,8 验证,9 决定,10 讨论,11 争论,12 驳斥,13 错误的理由,14 诡辩,15 错误的指责,16 失败的立场。

前四种感知手段是直接知识、推理、类比和证词。

直接知识是自己的感官。

推理是基于直接知识的思考。

类比就是类比。

证词是可靠的人所说的话。这包括吠陀经典。

第二个识别对象是通过识别手段识别的对象,共列出了 12 个。

这 12 个对象是

阿特曼(我)、身体、感觉器官、物体、意识、思维器官、活动、容器、化身、结果、痛苦和解脱。

从第三项 '疑惑 '到第六项 '固定理论',是思维发展到第七项 '论证形式 '的过程。

疑惑是质疑的过程。

第四个动机是解疑的愿望。

第五个实例是大家都认可的例子。

第六个假设是所有学派都认可或只有每个学派都认可的理论。

第七个论肢是论证形式。讲授了五支作法,即宗因喻合结。

第八步,验证,检查主张是否正确。

第九步,决定,即决定主张是否正确。至此,这就是准备工作。

第十,讨论,就是针对某人的主张进行论证。

第十一,争论,如果在争论中,诡辩,错误的指责和失败的立场混淆在一起,就可以说是争论。

第 12 项 '反驳 '是指不进行对自己的论证,而是反驳对手的论点。

第 13 项,错误的理由,是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理由。

第 14 项诡辩是故意歪曲和指责对手的论点。

第 15 项是错误的指责。

第 16 项,失败的立场,是指误解或缺乏理解而导致失败。

经中对这 16 项进行了详细论述,旨在解脱。在《正理经》中,教导人们 '认识真理,就能获得解脱'。具体地说,《正理经》认为 '当苦、生、活动、劣根性和错误的认知依次从后面的知觉中消灭时,前面的每一个知觉都会被消灭,从而获得解脱'。

根据后来约公元 4 世纪瓦齐亚那(Vatsyayana)的 '注释',

当对认识对象产生错误认识时,就会产生贪婪、厌恶和嫉妒等 '劣根性'。

有劣根性的行为包括会从事杀戮、偷窃和通奸等,

说假话、粗话、带刺的话和不着边际的话等,

以及有对他人有害的意图、想获得他人的物品和怀有虚无主义思想等心理活动。

这些恶性活动会导致过失。因此就会转生到地狱、饿鬼和畜生中。带来苦恼、痛苦和艰辛。

据说,当认识到这 12 个感知对象的真相,从而消除 '错误认感知 '时,就消除了 '劣根性',从而消除了 '活动',从而消除了 '生',从而消除了 '痛苦',当 '痛苦 '消除时,人就解脱了。

这与佛教的 '十二因缘'颇为相似。

这一学派与接下来的胜论学派密切相关,这两个学派在 11 世纪西瓦迪提亚的《七种原理》中合二为一。


胜论派

据说其创始人是迦那陀,约生于公元前 100 年。

不过,据说是他所著的《胜论经》估计编纂于公元 100-200 年左右。后来,大约在 500 年左右,Praśastapāda撰写了《原理与佛法纲要》,成为此学派的基本教义。

胜论派认为,世间各种现象或事物是由一些“句义”构成的。这些句义实际也就是构成世界的基本成分。这里说的“句义”的原文为“padqrtha”。其中的“句”(pada)是“言语”或“概念”的意思;“义”(artha)则是“事物”或者“东西”之义。

持六句义说的是胜论派创立者迦那陀(Kazqda,约公元前2世纪人)的最早经典《胜论经》(Vai1e2ika-s[tra),持十句义说的是胜论派重要人物慧月(Mati Candra,约6世纪人)的文献《胜宗十句义论》。

胜论派认为,解脱是通过领悟殊胜法门所产生的真理来实现的,而殊胜法门是在 

'实体'、'性质'、'运动'、'不变'、'特殊 '和 '内属 '

即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义)的基础上获得的。为此,还需要通过练习瑜伽来控制思维器官。

它还试图用这六句义来澄清现象世界。

当我们观察现象世界中的事物时,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性质、形式、位置和运动。但它们本身并不是 '实体'。实体 '的静态属性称为 '性质',动态属性称为 '运动'。许多事物共有的属性是 '同',而每个事物特有的属性是 '特殊'。实体 '与这四个原则之间的关系是 '内属'。

胜论派认为这种实体一共有九种。《胜论经》中说:“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是实。”这九种实中的前四种,即“四大”,是物质性元素。它们的聚合构成了世间各种物质性的东西。

“空”在古印度中经常也被作为一种物质实体,但它不能阻碍其他事物在其中穿行。空也被认为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有时也被视为虚空或空间。在胜论派看来,空主要指一种元素,它可以传播声音。

“时”指时间,世上存在时间就是因为有时这个实体。“方”指方位,世上存在事物的处所或空间就是因为有方这个实体。“我”指生命现象的主体,同时是主宰人的意识活动的主体,也是人轮回解脱的主体。

“意”是一种内部器官,它的作用是将眼、耳等外部器官获得的认识信息有选择性地传给我,使人产生特定的感知或认识。

《胜论经》明确提及17种德。该经中说:“色、味、香、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觉、乐、苦、欲、瞋、勤勇是德。”

这些德一般隶属于相应的实体,如地具有色、味、香、触;水具有色、味、触、液、润;火具有色和触;风具有触,等等。

《胜论经》认为有五种业。该经中说:“取、舍、屈、伸、行是业。”这里的五业分别指向上、向下、收缩、伸展和方向不定之运动。

《胜论经》中说:“合产生于(手和)杖(这样的合);和合产生于(与整体不可分的)特殊(构成部分和整体之合)。”《胜论经》中说:“和合是指(借助于它,)关于因与果(可以说)'这个在这里’”。

《胜宗十句义论》在《胜论经》提出的六句义之基础上增加了四个句义。它们是:有能句义、无能句义、俱分句义和无句义。

《胜论经》中原本没有出现神,但Praśastapāda成为了有神论者,因为他将宇宙的创造和毁灭归因于神的意志。


弥曼差学派

Meemansar 意为 '考察研究',指对《吠陀》的研究。对《吠陀》中仪式的研究被称为 '仪式弥曼差',由此形成了该派。

与此相反,对《吠陀经》知识部分的研究称为吠檀多弥曼差,由此下一个吠檀多学派又叫后弥曼差。

这本是吠陀学的两个研究分支,但在公元前 100 年左右,该学派一分为二。当时的领袖人物阇弥尼(Jaimini)被认为是弥曼差学派的创始人,而跋陀罗衍那(Vadarayana)则被认为是吠檀多学派的创始人。

弥曼差学派的主题是 ''

《弥曼差经》将 '法 '定义为 '以吠陀教令为特征的事'。教令 '是导致行动的词。因此,'法 '就是《吠陀》中规定的通往至福的事,即祭祀。

因此,认识法的唯一途径就是吠陀经典。

总之弥曼差派把祭祀当作人生的根本目的,把吠陀圣言当作认识的主要来源,它和古代印度的其他哲学派别一样,非常重视研究量论,即研究认识的来源、手段和方法。

弥曼差派最初只重视“圣言量”,以后逐渐旁涉其他各量,最后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故在其量论中特别强调“圣言量”,但在逻辑推理中也承认其他各量的作用。

弥曼差派的量论包括现量、比量、比喻量、圣言量、义准量和无体量。

弥曼差派的声常住论在印度哲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们认为吠陀圣言就是真理,主张吠陀圣言中有一种永住的神秘力量。人们在祭祀时,通过祈祷就会使吠陀圣言产生左右神明的力量,普通人的语言,只不过是吠陀圣言的显现。当人们说完一段话时,别人所以能了解其意思,就因为声音是不灭的,否则别人就无法理解整段话的全部意思。声常住论的实质是承认在语言背后有一种常住不变的实在,即“声”。

在弥曼差派,吠陀分为五类:

命令、咒语、仪式名称、禁令和注释,

其中核心是命令。

《吠陀》不是神或人创造的,其本身是永恒真实的,没有任何错误。这是因为《吠陀》的文字是永恒不灭的。

这导致了与认为文字无常的正理派和胜论派的冲突。

弥曼差派认为文字的意义是永恒不变的,文字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这种关系永远是真实的。

祭祀的果报一定在天界,《弥曼差经》中没有讨论解脱之道,但弥曼差派有所提及。

他们极力神化祭祀的作用和《吠陀》圣言,但又认为祭祀和祈祷能产生一种左右神的力量。这种祭祀本身具有的神奇力量称为“无前”,是人们通过祭祀获得福报的原因。

于是,逐渐由无前论和声常住论中产生一种和《吠陀》神学相对立的无神论倾向。因为在祭祀之前并无任何神力可以赐福于人,只有通过祭祀才会显现出赐人以福报的神奇力量。祭祀是由人来实行的,人们是通过祭仪和祈祷来进行祭祀的,祭祀时使用的语言背后存在着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独立原理,这样自然就否定了最高神的存在。

因此文字不是神创造的,仪式行为的果报也不是神赐予的。祭祀与献供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道具而已。


吠檀多学派

吠檀多学派是印度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吠檀多意为吠陀的究极

约在公元 400-450 年编纂的《梵经》是其基本经文。公元前 50 年左右,该经被认为是跋陀罗衍那(Vadarayana)所作。跋陀罗衍那那被认为是吠檀多学派的创始人。

在《梵经》中,吠檀多学派的主题是对梵的研究,这也是奥义书的中心主题。《吠陀》和对 '真理 '的思考方式是弥曼差学派所共有的。因此,认识梵的唯一依据就是《吠陀》。

《梵经》将梵定义为世界的根源。

在 Saankhya 派中,世界的原因是二元论,因为存在纯粹的精神和基本的物质,但在吠檀多派中,世界的原因是一元论,它否认并否定了这一点,并将梵作为万物的原因。

万物由梵而生。这就是所谓的 '展开'。一切都是梵即布拉夫曼开启。

世界产生的顺序是,虚空首先从梵产生。从虚空中产生风、之后火、水和土。

地、水、火、风和虚空这五种元素创造了世界。

梵从所有这些被创造的事物中统治着它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被造物以相反的顺序回归梵天。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自我发展开始并重复进行。类似于佛教的 '成住坏空 '概念 。 

《梵经》时代的吠檀多理论被称为“不一不异论”。

后来,吠檀多派的继承者们对《梵经》中梵、我、幻的关系做了不同的解释,从而在吠檀多哲学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中最主要的有:“无差别不二论”、“差别不二论”、“二元论”。还有“二不二论”、“纯粹不二论”等。商羯罗一派的思想是吠檀多派的主流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