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疑难病:夜12点服“交泰丸”,治愈7年间每天晨起“汗出如洗”

 老玉米棒 2024-01-24 发布于广东


中医书友会
第376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谁说中医都是慢郎中?谁说中医只能治慢病?郑师就证明了经方的力量。他对于经方的研究非常深到,常常用经方原方四两拨千斤,对病情分析更是寥寥数语,一针见血,让人醍醐灌顶。比如案二用大承气汤急下存正气,可谓“胆欲大而心欲小”,与其他医师的想法完全相反却一击中的。案三七年的奇汗,更是一剂交泰丸搞定,简直是神来之笔。(导读/依伊)

—本文约2000字,预计阅读6分钟—

郑启仲疑难病症治验3则
作者/郑宏
郑启仲主任医师,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业医30余载,潜心岐黄,擅用经方治疗急危重症,每出奇兵而起沉疴,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辑数例以见一斑。

五苓散治消渴
王某,女,14岁,1993年9月4日求诊,患者发热3日,汗后热退,遂烦渴不止,日饮水十数杯而渴不解,已历月余,清热止渴、养阴生津之剂连进不应。体肥肢倦,乏力懒言,精神不振,腹胀纳呆,大便溏,小便不利,脉缓,舌质淡,苔白厚腻而滑,查血糖、尿糖正常。
郑师曰:此与张仲景“太阳病,发汗后……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相近,先投五苓散试之:
五苓散

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5g,茯苓15g,桂枝6g,3剂,日1剂,水煎服。


3日后复诊,烦渴大减,腹胀已和,饮食见增,厚腻苔消退,守方再进6剂,诸症悉平,1月后追访如常。
  • 按:
人体的升降出入是以中焦脾胃为轴心的。脾胃属土,居于中焦。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主升清,气机以升为顺;胃主降浊,气机以降为和,脾胃相为表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受纳运化之功。
是案湿邪困脾,脾湿不运,津不上乘而为渴;脾不升清则胃失和降,胃不降而生胀满;脾失转输,三焦失调,水道失通,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欲饮水自救,因脾被湿困,以水救水而反为害,故渴不解、口渴之源,唯在脾湿,故投仲景五苓散,健脾利湿,温阳化气,湿去脾运,脾升胃降,水津四布,不治渴而渴自解也。

王彦权:案一湿邪困脾,脾湿不运,津不上乘而为渴;脾不升清则胃失和降,胃不降而生胀满;脾失转输,三焦失调,水道失通,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欲饮水自救,因脾被湿困,以水救水而反为害,故渴不解、口渴之源,唯在脾湿,故投仲景五苓散,健脾利湿,温阳化气,湿去脾运,脾升胃降,水津四布,不治渴而渴自解也。[强]
案二,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腑不通,通腑即可泻肺热。方剂学讲大承气适用证有三:一,阳明腑实,二,热结旁流,三,热厥、痉病及狂证而见有里热实证者。
否之卦象,天气向上,地气向下,形成阴阳背离,天地不交之象。明代的易医学家韩懋精于易。他观《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悟到: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取肉桂一钱以应“天一”之数,取黄连六钱以应“地六”之数。意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改否卦为泰,名曰:交泰丸。

大承气汤救咳喘
路某,女,46岁,住院月余,1994年3月12日邀郑师会诊。发热、咳喘入院,青霉素、先锋霉素、麻杏石甘、沙参麦冬等屡进无效,给氧、强心、定喘等多救不应。
喘息半卧,精神萎靡,呕恶不食,时而呻吟,腹大胀满;大便9日未行,下肢浮肿,舌质干红而生芒刺,脉细数无力,体温38.6℃,心率12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2/8kPa,两肺满布湿性啰音,肝大于剑突下约10cm、右肋缘下8cm,WBC:17.4×10⁹/L,N0:78,L0:22。
郑师处方

大黄9g,枳实12g,厚朴15g,芒硝15g,葶苈子15g。


众医闻之,面现恐色,郑师笑曰:该患者久病正衰,阴伤邪壅“无粮之师,贵在速战”
仲景云:“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立煎,频频与之。药尽2h许,腹鸣,躁动,遂下青黑燥粪汤便甚多,臭不可闻,腹满随消,身现微汗而睡。
翌日,神清热退,喘平肿消,舌红有津,脉缓微数。体温36.4℃,心率86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4/9kPa,腹软,肝于剑突下5cm、右肋缘下3cm,两肺湿性啰音大多已消。已见上病下治,腑通喘平,邪去正复之效,辨证调理数日告愈。
郑师常称,仲景方三五(即三个承气汤、五个泻心汤)最妙,桂枝更神。每临大证多举经方而救之,而对少阴急下更是“情有独钟”。

张宏跃:方二大承气汤加葶苈子用的最妙,腑气不通,痞满燥实均有,肺与大肠相表里,通大便则肺气压力小,气机调畅,葶苈子入肺,膀胱、大肠经。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热逐邪。合用既通大便又利水消肿,平喘止咳。

奇汗巧用交泰丸
张某,女,62岁,1992年4月20日初诊、7年来,每天早晨醒来即全身出汗,先头部,继之颈部、胸背、下肢,汗出如洗,擦干始可近衣、汗后不冷,亦不畏风,患者体魄健壮,面红如枣,声音宏亮、望其舌: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诊其脉:寸、关浮大有力,尺脉沉细而弦。B超、心电图、胸部透视、血尿常规、肝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治疗方面,西医给谷维素、维生素,中医给知柏地黄丸、逍遥丸及汤剂桂枝汤、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皆罔效。仔细询问患者,得知其一次外出开会,早晨下雨打雷,惊醒后通身出汗,以后即每天如此。
郑师分析到:惊而汗泄不为怪,一惊七载而汗不止者何故?
《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夜为阴,日为阳;寐为阴,醒为阳。由寐而醒,由阴转阳,病起于惊,“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素问·经脉别论》)此际汗泄,责之心肾,当沟通阴阳为治。
疏方

川黄连30g,肉桂3g,水煎。

嘱其在子时(夜12点)服药。


次日患者复诊时喜告:是日晨起未再出汗。诊其寸脉见缓,舌红有减,黄苔变白而有津。郑师嘱其停药观察,患者恳求原方再进,遂嘱前方药量减半,再予3帖。3日后来诊,未再出汗,六脉和缓,舌淡有津。如此7载奇汗,一交而泰,患者感佩,弟子诚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